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二级)、博导,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四川省科协常委,成都市第八、九届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西南汽车信息》责任编辑,重庆汽车工程学会项目主管
重庆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科技创新,围绕汽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推动重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推动下,川渝城市群正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加速黏合、壮大,川渝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正在提速。重庆市经信委联合四川省经信厅等四部门共同印发了《川渝汽车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作方案》,着力推动川渝两地汽车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联手打造世界级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在此背景下,重庆汽车行业第34届年会将于11月举办,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规划,研讨如何强链、补链,建创新链,补产业链,助推重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建川渝汽车产业生态圈。
为此,重庆汽车工程学会秘书处对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二级)、博导,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陈光进行了专访。
川渝具备合作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合作机制和政策框架贾 艳: 陈教授,您好,很高兴见到您!重庆汽车行业第34届年会将于11月5-7日在重庆举办,年会发出邀请,请您作为嘉宾赴会,着重就川渝汽车产业合作发表您的见解。汽车作为产业链很长,资金、技术密集的产业,尤其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想听听您对川渝汽车产业合作的主要观点、主张。
陈 光: 首先,要预祝重庆汽车行业第34届年会盛大举行,我高度赞赏年会持之以恒地举办对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助推和启示。我有四个主要观察:一是成渝地区具备合作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成渝地区是全国六大汽车产业基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三角、成渝、东北)之一,目前成渝地区共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家,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全国占比近12%,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 2021年8月24日,2021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重庆凭借雄厚的工业实力打造了长安集团、长安福特、长安铃木、力帆汽车等品牌;成都则花了十多年时间吸引一汽大众、沃尔沃、博世等品牌落户。成都的整车产量,也从2008年的1.56万辆暴涨到2019年的111.7万辆,跨过了年产百万辆的大关。成都和重庆都形成了各自的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 2021年6月7日,凡尔赛C5X在神龙公司成都工厂下线
二是川渝已经形成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合作机制。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以来,川渝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相向而行、协力共盟、履步留痕:• 2020年4月30日,四川省经信厅、重庆市经信委在成都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专项工作组(制造业)第一次会议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成立制造业协同发展专项工作组,并设立汽车摩托车等6个工作专班。• 2020年6月29日,四川省经信厅、重庆市经信委共同主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深化合作对接活动”,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举行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深化合作对接活动。△ 2020年6月9日,川渝政府签署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4月底,重庆市经信委联合四川省经信厅、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四部门共同印发《川渝汽车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作方案》。• 2021年4月29日,两江新区、天府新区第三次联席会在天府新区召开。会上,两大国家级新区联手成立了包括汽车等在内的8大产业联盟。• 2021年5月2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重庆市和四川省党政主要领导均出席会议。会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为川渝共同打造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制定了路线图。△ 2021年5月2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召开三是成渝地区正在形成政府间合作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政策框架。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下,已经连续召开三次会议。特别是2021年5月27日,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川渝两地汽车产业产量达到300万辆、产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汽车研发、制造、应用基地。对于在汽车产业领域川渝合作打造生态链、完善供应链、协同创新链、突破行业链、提升价值链、融合服务链、壮大产业链做出全面部署,可以说是川渝合作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重要政策框架。同时川渝都相继出台相关专项政策,比如《重庆市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激励措施(2020年度)》、《四川省支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0年10月)等。
请注意,就在上面提到的同一个联席会议上还通过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产业本地配套率大幅提高,产业全球竞争力和带动力全面提升,打造世界级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而汽车产业2025年的目标表述是“全球重要的汽车研发、制造、应用基地”。首先,与美国底特律、德国沃尔夫斯堡和斯图加特、日本丰田等国际公认知名的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比较,川渝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品牌价值、组织结构、制度环境、开放程度等六个方面依然存在明显差距。仅以产业规模为例,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产值都在2000亿美元以上,目前川渝汽车产业规模至多是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规模的50%。其次,在国内比较,长三角地区已形成7个万亿级、三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汽车制造产业营业收入到达23859亿元。川渝汽车产业的规模要争取在2025年以后成为万亿产业。第三,川渝两地产业结构的趋同明显,同质化竞争。研究表明,成都、重庆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到0.96。在汽车产业供应链、价值链中,要深度研究产业的分工协作方式,对内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区域内恶性竞争,对外打造成渝经济圈战略优势、政策优势和比较优势,提升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产业实力。我建议在汽车产业2025年目标基础上,明确提出到2035年,“打造世界级川渝汽车产业集群”。川渝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过程,也是川渝电子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贾 艳: 未来自动驾驶必定是集成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以及智能路况监控集于一体,因此“软件定义汽车”似乎成为行业共识。我们知道成都市在电子技术、软件研发能力上具有比较深厚的基础,西南交通大学在这些领域具有不少独到优势,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陈 光: 没错,西南交通大学有汽车研究院,西华大学的汽车与交通学院实力不薄。汽车早已不仅是人们代步的工具,现代汽车集成了材料、机械、动力、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网络、控制、虚拟、安全、智能等多种技术,是一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各类车展和汽车技术论坛上,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让人浮想联翩的各种“未来概念汽车”。中国政府承诺,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从2020年到2060年这40年间,中国的碳排放要从每年的160亿吨降低到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目标倒逼汽车制造商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根据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这将带来汽车制造、营销、使用等环节一系列革命性、颠覆性变化。川渝两地也都有新能源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部署。包括汽车智能化、智能终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智能网联、智能计算、智能交通、智能绿色物流、智能充电、智能导向、智能路况监控等。在川渝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既有的技术优势,汽车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相互支撑,2020年,两地电子信息(含软件)产业营收规模达2.1万亿元(其中,2020年四川为12684.8亿元),同比增长18%,是成渝地区唯一超过2万亿的产业。△ 2020年10月29日,川渝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客观分析,重庆在汽车技术和产业链发展实力雄厚,有“中国底特律”之称;而成都有电子类一流大学、有众多电子信息(含软件)的研究院(所)、骨干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川渝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过程,也必须和应该是两地电子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建议制订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政策,细化产业协作配套政策,拓展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政策贾 艳: 我们知道陈光教授不仅是技术专家,也是著名的公共政策专家。一辆汽车有上万零部件,产业链、供应链很长,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封闭起来发展。那我们现在提出加强川渝在汽车产业合作上强链、补链,这与全产业链上的良性发展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从政府公共政策的角度,您的主张,或者建议是什么?
陈 光: 这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目前人们对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讨论较多,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关键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车制造、下游充电服务及后市场服务三部分。我们有为产业链匹配资金链的安排,也有基于全产业链,加强川渝在汽车产业合作上强链、补链的认识。△ 在长安汽车焊接车间,机器人繁忙有序。目前长安在四川有数十家供应商,60多家经销商。
(图片及文字来自重庆日报)
但是,如何在尊重汽车市场需求规律、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基础上,制订实施更有利于汽车产业合作上强链、补链的政策链,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加强的工作。我有三点建议:完善整车集成与控制、动力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系统、智能控制、新型轻量化、能源供给等技术政策。今年以来,汽车“缺芯”问题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日益严峻的问题,“缺芯”问题事关重大和长远,事关川渝汽车产业尤其是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发展,事关川渝汽车产业发展能否在“十四五”和今后成为中国汽车产业高地。建议政府和产业部门要把汽车芯片作为战略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川渝合作框架内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制订切实可行满足川渝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政策和技术清单,引导川渝两地和全国业界研究力量聚焦关键技术瓶颈,以期尽快取得突破。二是细化川渝汽车产业协作配套政策。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支持配套政策,共同发布汽车产业每年推出的20款以上新车型目录,新增制订整零对接项目引导政策;完善推进成渝氢走廊建设,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一体化发展政策;初步建成成渝智慧高速公路,探索制订车联网示范和应用一体化发展政策。在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率先实施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管理模式。采取“面上推进”和“点上突破”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推进政策互通共享,逐步实现“一事两地”“一策两地”“一规两地”的新模式,注重协同、加快接轨,凝聚目标、形成合力,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努力促进两地汽车产业一体化政策协同发展。△ 在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装配汽车。小康在四川有约40家配套企业。
(图片及文字来自重庆日报)
三是拓展川渝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政策。
专业化政策设计是政府通过政策工具实施有效管理的手段,但是政策实施的效果保障必须充分考虑各主体、各方面、各领域和各层次的需求与利益。最近两年汽车行业整体下滑,不仅是汽车技术政策问题,更是宏观经济和政策问题,需要有启动和引导汽车消费的先导政策。在现有体制下,一级政府可以精准制订一个特定地区和行业的发展政策,但是在不同行政区实现汽车产业政策的动态协同,是创新,也是难点。建议两地建立相关政策制订、执行、评估的川渝联合政策机制,实现政策协同创新。不仅协同两地的汽车产业发展,也协同不同产业特别是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协同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也协同产业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为川渝汽车产业协同营造良性发展的公共政策空间。
曹 飞:
以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助力汽车行业建新创新链,补产业链 李 伟:
长安六大战略行动,全力推进“新汽车 新生态”战略建设沈 海:
杨天德: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