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又来大动作!政策背后的深意我们应该提前懂!
发布于 2021-10-08 19:24
“健康第一”
近日,#健康教育#的地位又升级。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
具体细则如下:
1.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健全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机制,纳入教育评价改革
2.明确健康教育内容
3.落实课程课时要求,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4.拓展健康教育渠道
5.保障食品营养健康,开展学生膳食营养监测,实施学生营养干预措施
6.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7.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8.养成健康行为习惯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
“把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规范化系统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努力实现教学的效果。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真正规范化系统化”,到什么程度呢?
以细则中的“明确健康教育内容”为例,中小学每学期安排4个健康教育课时。
此消息发布后,网友罕见性一边倒的支持:
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真的不行,一定要增加锻炼时间,不能只顾学习!学习好了身体没了,一切都是徒劳。
心理教育也同样重要,现在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坚强了,受一点挫折就站不起来了...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话什么时候都是真理!
看来以后体育课没老师敢占了,哈哈~
原来,看似一直被大众忽视、一笔带过的健康教育,实被渴慕已久。
社会各方都认为有必要将这件事情提上议程,这也说明了相关问题暴露太深、迫在眉睫。
中国孩子的体质到底有多差?
为什么国家忽然间这么重视“健康教育”?
事实上,“健康教育”是在贯彻一个理念——“健康第一”。
王登辉司长解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健康中国行动”方案里专门增设了一个特别行动,就是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
为什么社会各方一边倒的认为“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世人皆知,健康最重要。
美国的哈比博士曾经写了一串数字,用来比喻人生。
“100000000”
这个看似庞大数字的“0”们分别代表了房子、车子、位子、票子……是多少世人一生的追求,但明眼人一看就知,前面的“1”才是关键,一旦“1”没了,再多的“0”也只是0。
健康永远是最大的财富。
那现实生活中中,我国国民的健康状况怎么样呢?
据《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
13~19岁青少年引体向上测试中,16、17、18岁年龄组仅能完成平均3.8、4.2、4.5个。
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提高2%到3% 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上升,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小学生近视率接近40%。
北京体育大学(招生办)校长杨桦指出,“现在青少年的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大,力量却越来越小;智力开发越来越多,灵敏素质越来越弱……”
其实,每年军训,是检验当代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时刻。
2020年8月,中考765分学霸在军训中暑离世,让这位少年的青春定格在高一开学前夕。
时值军训期间的王同学,扑咚摔倒在地,随后他被教官带去树荫下休息,在出现呕吐症状后,被送到医院抢救,确诊为热射病,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2016年8月13日上午,陕西泾阳一16岁男生黄某在学校军训时突然头晕、呕吐,送医抢救1小时后不幸身亡。
2015年9月15日上午8时许,广州白云区钟落潭的某学校一名张姓新生在军训时突然晕倒,校医随后赶到施救,并拨打120求助,急救一个多小时之后,医生宣布该男生不治死亡。
2015年9月21日6点左右,在东华理工大学,一名大一男生像往常一样去参加军训,不料刚到军训的篮球场就突然倒地死亡。
2014年8月25日上午10时左右,在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滦镇十字西边的西安市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某中学的一名高一新生在军训时突然晕倒,随即被送往医务室、并拨打120,后送医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某官方数据统计,某市某高中招收了1300余名新生,军训期间,前后竟有130多名学生晕倒,其他同学很多都出现了头晕、乏力、体力不支、无法坚持的现场。
这10%的“晕倒率”,打了多少人的脸。
在本该意气风发的年纪,竞抵挡不住一个开学前的军训。
更有甚者,连面对军训的勇气都没有。
当我们在知乎上搜索关于中学生、大学生军训的新闻和想法时,总是能弹出关于“如何躲避军训”的相关信息。
孩子们在搜索这样的话题时,应该还会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吧。
搜索此类话题的少年,是担心自己身体坚持不下来?还是不想吃军训的苦?
少年强则国家强,连军训都不敢面对的怯弱少年,要靠谁来支援?
年纪稍长者或都听说过1992年那场震撼国人的“中日夏令营”。
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作者:孙云晓)
尽管《较量》一文后来被证实某些细节的真实性存在偏差,但文章整体事实不容置疑,且话题度很高。
文章大致描述了这样一件事: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年龄均在11-16岁之间。
在乌兰察布盟草原,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公斤(经核实应为11公斤以下),匆匆前进着。根据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经核实应为19—21公里)。
期间,有一中国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滚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休息。
恰巧,一名为黑木雄介的日本男孩也生病了。肚子疼,脸色苍白。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也不肯。
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
后来在医生等人的劝说下,他在草地上仰面躺下,缓了一会儿,又爬起来继续前进。
这个例子常被当作中国孩子娇气、不能吃苦的佐证。
当年的较量中,还有一件事引发热议:
探险途中,有一段道路被洪水冲垮,一位中国家长立即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冲出艰难地带。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方队长乡田的表现。
他的孙子也在探险队中,当他看望两国的孩子时,他的孙子已经发了一天多的高烧,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孩子接走。没想到的是,他鼓励了孙子几句,便乘车离去。
新一代不能吃苦不假,上一代不忍其吃苦更是真。
“娇气”的“果”,难道不是“惯养”种下的“因”么?
“较量”事件虽早已结束,但中外儿童青少年体质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止。
华东师范大学与日本相关机构合作研究发布的《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结果公报》显示:
2014年和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指标(身高、体重和BMI)大部分年龄段虽然高于日本,但日本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等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
日本儿童课堂上练习倒立走
回看国内,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水平越来越好,“后浪”们的体质应该有所改善吧?
2019年,《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7到18岁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研究报告。
研究分析了从1985年到2014年,近150万中国青少年的体测数据(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肌肉力量、50米跑和耐力跑),得出结论:
对比来看,从1995年到2014年,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身体素质情况下降了167%。
综上,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比,中国青少年的健康素质皆令人担忧。
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体质下降的同时,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也在增长。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一文指出,“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
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第二组数据: 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近些年来,因为孩子心理素质不过硬,导致的家庭悲剧不胜枚举。
2019年,一位17岁男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回家的路上被母亲批评,孩子拉开车门,从芦浦大桥跳下,警察赶到现场的时候,确认孩子已经死亡。
然而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起惨案不是第一个,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
类似新闻,除了心痛,也引人深思,是什么让孩子心理脆弱到如此地步?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双低走,是偶然现象吗?
并不是。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就曾明确表示:
塞利格曼所说的“脖子以上”和“脖子以下”,对应的是身体和心理。
身心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二者互相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锻炼身体能明显减轻抑郁、压力感等。而在诊治抑郁症方面,锻炼身体不仅可以和抗抑郁药物取得一样的效果,而且复发率是最低的。
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总结说:“运动使人快乐,快乐使运动持久,运动使人坚强果敢,更具决断力。”
想要保持一个好的身心状态,运动不可或缺。
感谢国家,重视健康教育
有没有人想过,奥林匹克精神为什么被称为人类现代社会文明的奇迹?
奥林匹克精神,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
他为了把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教育系统介绍给世界,希望全球青年能接受一种新的教育体系。
即在加强道德修养和增强信心的同时,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和坚强的个性。
奥林匹克是一种人生哲学。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
奥林匹克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使人们身体与心灵,精神与品质得到完满的和谐,使人类的潜能与美德得到充分的开发,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优良、最完善的生活哲学。
反观英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所倡导的“运动第一,学习第二”,可谓是难得的清醒。
而对于接二连三大手笔的“健康教育”政策,也更趋近于“奥林匹克精神”。
估计,从此以后,“体育老师还是得来的”。
因为,《意见》明确提出:
要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如果你认为“健康教育”的大招,至此已够猛烈,那就天真了。
王登辉司长指出,此议题还是未完待续的状态:
1.近期将出台大中小幼健康教育大纲和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体育要在中高考中,分值将逐步提高;
(貌似体育老师的地位要有变动)
3.加大学校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达到80%,2030年达到90%。
(心理健康老师,会越来越多,越多越专~想考教师的小伙伴可得注意咯)
柏拉图有句话:通向成功,神提供了两条路,教育和运动。
所幸,在国家的连环掌下,教育和运动已走向融合。
孩子的健康重要,老师、家长的健康一样重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