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解读

发布于 2021-10-08 20:14

《老子》四章

                       课文节选内容解读

     《老子》八十一章,计五千言,成书于战国后期,晚于《孟子》,早于《庄子》。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同时,他们也出于忧患意识,为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老子就是秉持这一思想的大哲学家,在道家学术中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老子》一书把道家思想渗透到修身、养生、治国、用兵等各个方面,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

       课文选取的第一章(《老子》第十一章)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所举三个事例之中,“无”都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车轮毂的圆孔、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门窗,正是因为有缝隙、有空间,才使本体可以使用。作者因此总结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迁移到日常生活,可以围绕读书学习、交友等具体事件,谈谈最终要达到的“用”是什么,是否保留了适当的“空间”、原因何在,怎样改进等问题。

       课文选取的第二章(《老子》第二十四章)重在“修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其中蕴含着自然之理。为了显得高就踮起脚尖,这样立不久;为了走得快就跨步(迈大步)前进,这样走不远。这与“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意思相似——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由此,作者指出了四种相似行为的不良后果:“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认为这些做法像剩饭和赘瘤一样令人讨厌,有道之士不会这样。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可通过类比、联想的方法,结合历史故事来阐释这些“余食赘行”的危害,也可探讨今天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利与弊。

      课文选取的第三章(《老子》第三十三章)同样重在“修身”。这一章共四个分句,每个分句字面意思都不难理解,但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参见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06 年版;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中华书局 1984年版。)另一种观点认为,破解这段话的关键在于“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中的“知足”和“强行”。“知”是名词,与“自知者明”呼应,“知足者富”意为能充分自知的人称得上富有;“强行”与“自胜者强”呼应,“强行者有志”意为不断战胜自我的人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按照这样理解,知足者不失其所,强行者死而不亡,后文亦可通。当然,这两种说法也有不尽合理之处,但都基本符合道家观念。有人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了;把“强行者有志”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克服困难,才算有志气;把“死而不亡者寿”比附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在人民心中”。这些理解要么脱离语境,要么与老子的主张相悖,要注意辨识。

        课文选取的第四章(《老子》第六十四章)重在“治国”。第一层共两句,从“其安易持’到“治之于未乱”,讲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第二层从“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举了三个现象,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第三层从“为者败之”到“故无失”,对比来谈,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因此,圣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第四层从“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第五层从“是以圣人欲不欲”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以此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

       这五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历来有不同解释。据饶尚宽译注的《老子》,第三层和第五层这几句话属于“错简重出”。第三层的两句话见于《老子》二十九章;第五层这句话与前文无关联,且主旨散见于第三十七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和六十三章,都应删去。删改后的文字如下(“”为分层标志符):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样一来,整段语录连起来看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对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及早扑灭。第二层,对待大事、要事,则要慎始慎终,始终抓好细节。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并列关系。第三层是对前两层意思的总结。作者提醒治事者,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情况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先兆和细节,以避免坏事做大、好事难在——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摘自教师教学用书。

图文编辑:黄灿

审稿:姚瑶

◾投稿邮箱:20776560@qq.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