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丨议论文起承转合式结构模板
发布于 2021-10-08 21:12
考重点,赢在语文!语文赢在思维能力!找准考点,胜券在握!2022高考诗歌鉴赏满分考点突破,汇集14个模块100多种题型,一册在手,不但确保诗歌满分,而且助力迅速构建知识体系,掌握解题技巧!
起:指文章先确立鲜明的中心论点,并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
承:承接开头并加以论述,引出对这一角度更深刻的理解。
转:全文的关键,即转说开去,指在“承”这一基础之上,对材料进行提升,或转折,或递进,或扩展。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不同的方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见;一种是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
合:收束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性的意见或建议。
【特别提醒】
①“起”要起得有根据,不能站不住脚;②“承”要承得有延伸,或扩展出广度,或挖掘出深度;③“转”要转得自然,不能有刻意牵强的意味;④“合”要合得严密,让中心论点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
【模板范文】
典例
(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分例文】
器与道,并行不悖
①《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就是抽象的法则规律;器,就是具体可感的物体。
②器与道,并行也。我之见,器非与道并行不悖者。
③李鸿章曾说:“欲求驭外之术,惟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不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既要有中国传统的“道”,又不能故步自封,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器”,这才是重中之重。
④但古代的中国,有“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却对器没有足够的重视。我国古代提倡士农工商的思想,进入仕途才是为国效力的基本途径,却忽视了很多的生产发明。当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我们在参加科举,在考取功名,我们沉浸在自己的美梦中,每日聆听圣贤之语,认为这样可以永远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可是,当西方列强用长枪大炮向国人发起攻击时,我们才发现,我们的理论不能成为对抗西方列强的资本;我们才意识到没有器的道,是空乏无力的。
⑤思想家王夫之说:“无器而道毁。”国家没有道,就没有发展的方向,就会人心惶惶;国家没有器,就没有发展的力量,道的保护与落实就成了空谈。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制造出如中国天眼、中国高铁等令其他世界科技强国都感到惊讶的大国重器。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的“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道理。
⑥国家如此,人亦应如此。王阳明就堪称有道却更有器的典范。王阳明苦苦寻求道的真谛几十年,从风华正茂到年华老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悟出了真理:知行合一,知识与行为相统一。他一生讲授心学,门下弟子无数;他足智多谋,从不拘泥于世俗礼教。而另一个人赵括,他是名将之子,自幼学习兵法,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后与秦军作战时,却因不懂实战,败于秦军,这便是著名的“纸上谈兵”。可见,器对人的重大影响。
⑦新时代的我们,应回望历史,反思历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要守大道学习知识,更要成大器注重实践。如此,社会才能有良好的风气,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名师点评】
起:①—②
从《易经》中的名句起笔,提出“器与道,并行也”的论点,鲜明清晰,“起”得有气势。
承:③—④
③以李鸿章的话承接论点,接着分析说理,阐述既要有“道”,又要有“器”。
④再“承”,古代中国注重理论思想的“道”,忽视了“器”,证明“器”对“道”的重要性。“承”得丰富充实。
转:⑤—⑥
⑤转向分析当今中国的实际,阐明当今中国拥有“器”的重要性。
⑥再“转”,由国到人,以王阳明重“器”成名,赵括轻“器”战败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阐明“器”对人的重大影响。
合:⑦
总结归纳,深化论点,强调既要守大道,更要成大器,“合”得自然有力。
佳作|高考作文专题解读:回望初心,听青春风雷
佳作 |2021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优秀作文合集
佳作|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因为你是我的梦想
佳作 |鲁迅、韩愈、荀子、李清照与满分作文
佳作|漫画作文“我只负责点睛”作文写作指导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