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邓公是怎样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邓公:退就要真退
发布于 2021-10-09 15:20
提起邓小平,人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个慈祥的老人形象。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让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让中国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从发展中大国一跃成为了发展中强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他不仅大刀阔斧地割除了经济领域的许多弊病,也同时弥补了许多制度上的缺失。
图一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
体制的革命
1979年,随着华国锋的“隐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形成。那时候,全国上下有许多亟待纠正的冤假错案,党的方针政策也有待进一步调整。
经过数次大起大落的邓小平在1977年重新回到北京,他的个人能力和超凡智慧受到了中央大多数同志的认可。中央当时正在致力于将国民经济拉上正轨,但是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有太多影响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人们希望邓小平能够有所作为。
图二 1960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与邓小平在中南海门前
刚刚“出山”的邓小平面临着多重考验。想要改革,首先得有人可用。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大部分开国元勋、革命领袖,都已经年过半百。放眼全国,掌握决策权力的领导大多超过了60岁。
想要推动改革,必须有新思想。有了新思想,还必须保证决策者理解新思想,拥护新思想。70年代的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国内矛盾都与刚建国时不同了,而部分决策者的思维还停留在五十年代,这就导致改革难以推进。
图三 邓小平与其他中央领导人的合影
除此之外,自从恢复高考以来,年轻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不断涌现,他们具有更加专业的视角和更加宽阔的眼界。但是这些年轻人却没有办法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有许多德高望重的前辈依旧担任着领导的职务,他们没有上升的渠道和空间。
可以说,想要让改革顺利推进,就必须对当时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做出调整。所谓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指一些具有较强能力的领导干部,可以在一个岗位上长期任职,直至因身体原因不能担任该职务。
邓小平提出,要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起退休制度。但是这个建议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热烈讨论,还有不少反对的声音。
一些人认为,老同志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只有他们最了解中国,只有他们最熟悉中国。如果他们退休了,年轻人如何能管理好那些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呢?
另外,这些老同志为党和国家牺牲了许多,奉献了许多,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和伟大牺牲,根本没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和富强。如果要老同志们退休,那么他们会不会感到心寒?
针对这些问题,邓小平早有考虑。1979年,他在发言中提到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问题时说,如果不废除,这会使中国失去生气。“这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线路问题,是体制的革命。如果不改,就可能要亡国。”
党性的考验
如果有老同志不愿退怎么办?在这个问题上,不愿意退休的老同志各有各的原因。有人是因为不放心将自己的岗位交给年轻人,担心自己退休后年轻人挑不起重担,有些是因为觉得这样安排不够公平。
图四 1938年,邓小平在山西黎城县向部队进行战斗动员
事实上老同志们的顾虑不无道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领导岗位一直都采取终身任职的制度,因此极少有年轻人进入到领导系统中来。此外,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和严峻的国内外政治环境,许多老同志也没有退休的机会。
更何况在一些地方,“左倾”的错误思想还没有完全得到纠正,人们容易把“老同志是否退休”同“革命线路”联系起来。因此,废除干部领导终身制是个复杂的工作,并不是做通老同志工作就能够解决问题。
邓小平从自身做起,在1982年和1989年多次提出要辞去自己的职务。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如果能够在自己身体健康、头脑清醒的情况下辞职退休,那么对于国家的事业不仅没有坏处,反而有许多好处。
图五 1979年邓小平访美
一些老同志看到邓小平如此淡泊名利,在思想上有了动摇。聂荣臻元帅非常欣赏邓小平的决定,他曾公开称赞道:“小平同志十几年来为国为党,在本该退休的年纪担起了国家大任,如今国家有了出路,他却不求自己的名利,真是有气魄!”
图六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中央召开“十四大”。许多人都希望在会场上看到邓小平的身影,但是直到会议结束都没有等到他。其实,关心国家的邓小平就在会议厅外面。他仔细地聆听了大会的每一段发言,在会议结束时,还由衷地鼓掌称赞。他说退休就退得干干净净,绝不再留恋权力。
在退休时他曾说,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一次对党性的考验。当年同志们舍生忘死,创造了新中国,绝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的。老同志们作为党员,更应该为年轻人做出表率,未来的中国属于年轻人,老同志们要相信年轻人。
还有人问如果年轻人犯错误了怎么办,邓小平说,是人都会犯错误,但是错误有大有小,人人都会犯小错误,只要不犯大错误就是好的。如果一个人真的犯错误了,所有人都要想办法去弥补,去反省这个错误,这样才能成长。如果因为害怕年轻人犯错误而不让年轻人接受锻炼,那么中国的未来才真的令人担忧。
制度的设计
图七 1954年,邓小平的任命通知书
与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相匹配的,还有顾问制度和退休制度。这两个制度充分解决了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带来的后顾之忧,体现了超高的政治智慧,而它们的设计师也是邓小平。
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了设立顾问的建议,不过那时候他是针对军队精简问题而提出的。后来邓小平第三次被“下课”,原本被提上议程的顾问制度被搁置了。
后来,邓小平重新提出了要设立“顾问”。但最开始没人知道顾问是什么,也不知道顾问要做什么,因此老同志们转成顾问的意愿很低。还有些同志觉得“顾问”是个新事物,之前从来没有设立过,担心它的设立会影响中央的决策。
图八 邓小平与退休的老同志们打桥牌
“顾问要会当,要当得超脱。”做顾问不是做领导,不能事事过问,也不能要求年轻人事事来与自己商议。做顾问的老同志可以放下身上的重担,让自己更加轻松些,自由些。
在顾问的待遇上,邓小平提出要“特别照顾”。老同志、老领导,为党和国家做出了贡献,后来人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他们以顾问的身份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那么就应该给予他们待遇上的照顾。
他还特别指出,顾问制度只是一个过渡,等将来中国的干部替换制度健全起来后,顾问制度的去留可以重新考虑。尽管如此,在当时设立顾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图九 邓小平再次见到基辛格
在邓小平退休后,他经常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到国家重要决策中。但是他明确指出,自己并不是以一个领导的身份来提建议的。在许多场合,他多次强调自己不再代表党和国家,哪怕是九十年代再次与基辛格会面时,他也特别强调自己只是见个“老朋友”。
与顾问制度相比,建立退休制度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考虑更多方面。退休制度涉及到的对象,不仅包括中央领导人,还包括掌握国家权力的其他部门领导或地方领导干部。在制定退休制度时,关键要考虑公平的问题。
1989年,邓小平与江泽民等同志谈论自己退休的事宜时,专门提出,自己退休时不需要搞仪式,也不需要增加什么待遇,更不要给自己过高的评价。退休后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就好,死的时候也一切从简。
图十 1988年邓小平在北戴河过生日
他倡导中央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退休之后不要搞“个人崇拜”,不要搞“特权”。“我们的任务就是帮中国解决问题,任务完成了,就要及时退,让自己的影响慢慢变淡,这样年轻人才更好开展工作。”
有了这样好的制度,一些老同志逐渐放下了包袱,自愿将位置让给青年才俊。邓小平在全国上下树立起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观念,使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提升。
理想的生活
1982年,邓小平就想向中央提出退休的申请。那时候,中央的一些同志听说了小平同志想退休的消息,都非常着急。聂荣臻急忙写信到北戴河,与邓小平商议此事。
信中,聂荣臻认为,虽然在政治和经济上邓小平已经为中国打开了局面,但是在军队中邓小平仍然是威望最高的领袖。如果他早早退休,恐怕暂时还没有人能够担此大任。因此他建议如果邓小平想退休,可以“半退”。
看了聂荣臻的信,邓小平被说服了。他向身边人感慨道:“还是这个聂老总想得周到呀!”然而他想要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决心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
1989年9月,他认为自己退休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再次向中央提出辞职。11月,中央批准了他的申请。这标志着中国的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被正式废除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新的征程。
图十一 邓小平与孙子在一起
那天中午,邓小平非常高兴,他提出要好好庆祝这个日子。席间,家人们问他退休之后想要做些什么,他慢慢地说:“我就想每天推着孙子的小车在院子里走一走,读读报纸,散散步。”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可以随便去逛街,去买菜,陪伴自己的家人。
图十二 邓小平乘船游漓江
他的孙女听了这话,笑着对邓小平说:“爷爷真是个理想主义呀。”
吃了午饭,他到人民大会堂正式接受中央的命令。在宣布辞职的那一刻,他非常平静。他感谢在场的同志们,感谢中央的理解和关心,还祝福祖国的未来越来越好。
台下,邓小平的老同事、老战友此时都热泪盈眶。他们太熟悉邓小平,知道他几十年来的艰辛,也知道他的高风亮节。“要退就真退”,他说到做到。
退休后的邓小平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一间旧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家里的家具也都是十几年前的。他每天都听新闻,看报纸,关心国家的发展。
图十四 邓小平为特区题词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不停地反思自己,反思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自己曾忽视了哪些,做错了哪些。他一想到问题就会立刻记下来,并且与在任的中央领导们交流。
在他退休后,身边的人建议他回家乡看看,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了。他何尝不思念自己的家乡,但他知道,如果自己回家乡去,家乡的人民必定会隆重地接待他,他不愿意因此“劳民伤财”。每次思念家乡时,他都会做一些家乡的菜,聊慰思乡之情。
1997年,邓小平逝世。他临终前的愿望是看到香港回归,再一次踏上属于中国的香港土地。可惜的是,就在香港回归前的几个月,他因为身体原因再也没能亲眼见证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的那一刻。
根据邓小平的嘱托,家人们没有为他开追悼会,也没有设灵堂,更没有举办什么大型的纪念活动。他将自己的眼角膜捐了出去,还将自己的遗体捐给医学研究单位,以便进行解剖研究。在那之后,他的骨灰被撒进了大海,这也是他生前的愿望。
图十五 1997年2月,群众自发悼念邓小平
伟大的人物都是走过了荒沙大漠,才登上光荣的高峰。人们从来不会忘记他,只要抬头看见高山,就会想起他。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