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天天拉着中国谈减排,到底图啥?

发布于 2021-10-10 10:46

最近几天,美国对中国的调门似乎调低了些。

公主孟回家了,戴琦和奥沙利文也没放什么狠话,反而把“再挂钩”、“降关税”、“达共识”挂在嘴边。按照美国人的尿性,释放了“善意”,那就必须争取到某些重要的利益。

明面上,至少取得了一个成果,就是11月份的两国元首会议,但只开个会怎么够?

按照前面的各种铺垫推演,可能达成的重要成果包括:中国加大进口美国农产品,放行波音飞机采购,承诺某个碳减排的目标。

前两项容易理解,基本是顺水推舟。

按照美国的说法,中国并未完成两国贸易协定第一阶段目标(大概完成了60%),现在是秋季,粮食放仓库的成本高,中国现在开始加大采购,刚好还美国一个人情。

波音飞机已经被禁了快3年,美国商务部长也开始敲打中国,要求放行飞机采购,而且现在疫情已经开始受控,全球出行需求逐渐恢复,采购飞机也顺理成章。

还有个关键节点是商飞C919年底要出货,能不能用采购飞机换来美国对商飞放松管制,还不得而知。

最关键的是第三项,也就是拜登要求中国对控制气候变化做进一步的承诺。

鉴于中国30年碳达峰60年碳中和的大目标都已经确定,拜登要求的方向估计是针对中国向“一带一路”输出产能的限制。克里之前来了好几次,中国宣布不再向外输出火电厂项目。

为什么拜登对控制气候变化这事儿这么上心呢?这里面还真有一盘大棋。

很多人不知道,目前各国碳减排是靠自觉。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温室效应”横空出世。科学界达成共识,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比较直接的如酸雨、雾霾、洪水、海平面上升,就像《后天》《未来水世界》里的场景。

各国政府也逐渐重视起来,经过漫长的谈判,终于在1997年达成《京都议定书》,183个国家签署,2005年开始生效。

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到期,发达国家不愿执行第二阶段协议,201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又达成了《巴黎协定》,195个缔约方签署,2016年生效。

思路总体上说就是,“温室效应”有害 -> 2100年前升温不能超过2℃ -> 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450ppmv -> 发达国家先减排 -> 发展中国家减排。

看起来很科学,但具体实施方案斗争异常激烈,因为减排目标一旦确定,世界格局从此固化。

发达国家先大义凛然的承诺一个减排目标,其他发展中国家完成剩下的目标。

方案看起来合理,实质是堵死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路径。

联合国认可的32个发达国家,人口只占全球11%,但1950年前占所有碳排放量的95%,即使是1950年到2000年也占到了77%,却要求发展中国家和他们一起减排。

所幸,经过斗争,《京都议定书》只对发达国家减排目标做了规定,发展中国家未作强制规定。

然后,发达国家老大美国,从未批准《京都议定书》。

过了几年,看着中国、印度在加速工业化,碳排放越来越高,联合国2016年制定《巴黎协定》取代《京都议定书》。

《巴黎协定》把气温升高目标控制在1.5℃,并针对可再生能源进行投资。由各国自主设置减排目标,规定5年检视减排成绩,通过谈判方式施压。

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碳“双减”就是一盘“大棋”,而所有地球人不过是棋盘上挣扎的棋子。

美国的目标,是要将美元从跟黄金挂钩、石油挂钩,变成跟碳排放挂钩,碳会成为全球“基础货币”。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拜登就是要用美国的实力,给各国扣上一个铁笼子。

美国推动各国设定自己的碳减排目标,而每个国家只能根据碳排放的配额来规划自身的产业布局。

从太阳能板,到锂电池,再到硅芯片,大数据中心,任何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初期,都要大量消耗碳“基础货币”,这使得很多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国家,国内的碳指标总量,都不够挤上一个行业的牌桌。

而对于走全产业链布局的中国来说,在碳减排上限的制约下,也就不能够再靠高碳排放来全产业链通吃,将不得不舍弃部分拳头行业,选择性的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一旦碳排放目标确定,未来国家GDP排名将基本锁死,再想弯道超车已不可能。要知道,在未限碳的条件下,二战后也只有韩国一家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所以,最惨的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中国自49年以来爆人口的路线被彻底封死,工业发展取决于碳指标的配额,庞大的劳动力不再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动力,他们的“民用电”,反而会成为国家碳指标的负担。

很多国家都将面临一个红蓝药丸的抉择,把有限的碳指标,是用在发展上面,还是用在消费上面。

他们学东北向发展倾斜,将面临百姓无能源可用的愤怒,学东南向消费倾斜,将面临企业停产与经济的停滞。

选哪一个都不会是什么好结果。

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世界各国都会面临年底碳额度不够用的窘境,甚至限电限气,也会蔓延至全球,尤其是那些发展中国家。

欧美发达国家“大棋”一下,全球各国的阶级彻底固化,这一百多个国家,70多亿的民众,就像一节节的干电池那样,过上被规划好的人生。

而历史也无数次的告诉我们,这种规划必然会引发激烈的反抗。

能源的紧缺,发展的停止,会让突尼斯街头的小贩,巴黎街头的黄马甲,如星星之火般燎原,如黄河决堤般泛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