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全国两会期间,邓小平叫住准备退场的记者:你们给我辟个谣

发布于 2021-10-10 10:51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1997年后,我们派一支小部队去香港。这不仅象征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对香港来说,更大的好处是一个稳定的因素。”

1984年4月18日,邓小平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佛里·豪,针对香港问题谈到了驻军一事。

杰佛里·豪是反对驻军的,他的论调是中国有责任保卫香港,但不见得非驻军不可。只是遇到外部危险时,才由中央政府派兵去香港。

会见结束后,外交部整理了一份《关于同英国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会谈方案的请示》。邓小平阅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偏偏这个重大而又敏感的事情,被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引发了一场风波。

1984年5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在京召开。当时香港一些大的传媒特意用一些女孩子当记者。

这些女孩子很难缠,有的是奉命专门来摸底的,极尽所能想要捕捉香港回归谈判的相关信息,其中一个焦点就是香港回归后人民解放军是否会进驻。

有个记者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问一位副委员长,中国是否可以不在香港驻军?

这位副委员长含糊回答,我们可能不一定驻军吧。

第二天,港英媒体大做文章,香港各大报刊登相关报道,企图造成中国政府态度软化了的印象。

事情汇报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拍了桌子,激动地说,他有什么资格对记者说那样的话!?

5月25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港澳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按照规定,邓小平接见各界人士,前边要拉一条红线,记者站在线外拍照,不许说话,拍完了就退场。

这次不一样。记者们拍完照,正准备退场的时候,邓小平叫住他们说,趁这个机会,我要对记者们说几句话,你们给我辟个谣

“关于‘将来不在香港驻军'的讲话,不是中央的意见。既然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英国外相也说,希望不要驻军,但承认我们恢复行使主权后有权驻军。没有驻军这个权利,还叫什么中国领土!”

记者退场后,邓小平态度平和了一些,继续说:

“我们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我国政府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以后,有权在香港驻军,这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象征,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

26日,香港各报均以《邓公宣布在香港驻军》的通栏大标题,着重发布了消息。

英方谈判团首席代表、驻华大使伊文思紧急约见中方谈判团团长周南,还想试探中国政府的态度。

那天尹文思显得很紧张,说话都有点磕巴。他说,港英当局很害怕这个问题,希望中国政府慎重考虑。

周南不客气地说,邓小平已经发了脾气,你还讲什么?

尴尬的伊文思说他是奉政府的命令来表示这个态度的。周南则义正辞严表明了中国的立场,驻军香港没有谈判的余地。

伊文思灰溜溜走了,从此不敢再提这件事。

不要说伊文思有些灰溜溜的,在香港回归这件事上,就连丘吉尔说的也不算数,撒切尔夫人也碰得灰头土脸。

丘吉尔

让我们从头说起。

自古以来,香港就是中国的领土。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起,香港就正式划归中国版图。

从1840年到1898年,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鸦片战争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武力威逼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3个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被称为“新界”的九龙半岛以北的大片土地和附近的200多个岛屿,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都未承认这3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届中国政府,包括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都不敢违背人民的意愿继承清政府的这份外交“遗产”。

1941年,日本攻占香港。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罗斯福、斯大林重提战后香港主权归属问题,主张香港应成为中国管辖下的“国际化”的“自由港”。

雅尔塔会议

英国却顽固坚持殖民主义立场,丘吉尔说:“要拿走香港,先从我的尸体上跨过去吧!”

结果,反法西斯战争一结束,英国军队便在香港岛登陆,从日军手中接收了香港。

国民党政府也想进驻香港,曾命令少量部队进入“新界”,但遭到英国的拒绝和反对,再加上美国的压力,只好乖乖地撤走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广州、深圳。

从国际大局和中国实际情况考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没有使用武力解决香港这个遗留问题。

但是,新中国政府宣布过,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历届中国政府同外国政府所订立的条约,要分别按其内容,或者承认,或者废除,或者修改,或者重订……还有一些历史遗留下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一贯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1974年5月25日,毛主席会见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时说:

“你们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香港是割让的,九龙是租借的,还有24年,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是他们的事情了。”

毛主席会见爱德华·希思

毛主席指的“他们”,是当时在座的邓小平等人。

香港于邓小平而言,并不陌生。邓小平曾5次到过香港,累计时间有3个月。第1次是1920年9月,他作为四川勤工俭学的学生乘船去法国,在香港停留了一天。第2次到第5次,发生在1929年到1931年间,他受党中央委托,主持广西党的工作,往返途中4次停留香港。

时间很快来到了1979年。3月29日,邓小平会见第25任香港总督麦里浩。在这次接见中,邓小平明确反对麦里浩提出的“在1997年6月后新界仍由英国管理”的建议,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大胆构想。

“在本世纪和下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要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到1997年香港政治地位改变了,也不会影响投资者的利益。”

接下来,轮到撒切尔夫人出场了。撒切尔夫人出场,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必须要了解清楚。

撒切尔夫人登上马岛

1982年4月,阿根廷军队发动突袭,夺走了英国的马尔维纳斯岛(简称马岛)。英国朝野震惊却又无计可施,包括军方在内,都认为孤悬万里之外的马岛无法收复。

这时,从未当过兵的撒切尔夫人力排众议,坚持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

最终,英国军队远涉万里,越过南大西洋,打败阿根廷军队,夺回了马岛。

马岛战争印证了“铁娘子”本色,让撒切尔夫人名声大噪。

9月22日,撒切尔夫人带着马岛战争的胜利余威来到了北京。她满以为,只要手段足够强硬,香港问题便如马岛问题一样好解决。

邓小平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中断了陪同朝鲜金日成主席的考察,从四川飞回了北京。

邓小平陪同金日成考察

24日,是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的重要日子。撒切尔夫人作了精心打扮,身穿蓝底红点丝质西装套裙,脚穿黑色高跟鞋,手挽黑色手袋,脖子上戴着珍珠项链,还做了新发型,一派雍容华贵。

见到邓小平,撒切尔夫人着重强调自己的身份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

邓小平回得风趣而有力:“是啊,英国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

然后是聊天,聊到了中国菜。撒切尔夫人说苏州菜风味不错。5年前,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去过苏州。

邓小平接得很有意思:“以游客的身份来说,总是到哪里说哪里的菜好。”

这话不但有意思,更有意味。邓小平是在暗示撒切尔夫人,你是到中国来的游客,当然也是香港的游客。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不一会,撒切尔夫人找到了一个反击的机会。

邓小平说起马克思曾在伦敦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仔细考察过英国工人状况。撒切尔夫人逮住了机会,说了一句:“是啊,马克思写了《资本论》,但他本人恰恰最缺乏资本。”

很明显,撒切尔夫人是在委婉地贬低共产党。

会谈正式开始后,撒切尔夫人便想先发制人,于是直奔主题地说:

“英国是根据历史上的3个条约管治香港的,这3个条约至今仍然有效,不能单方面废除。虽然条约是写在纸上,但任何手段都不可能消除它存在的事实。”

撒切尔夫人自顾自地谈自己的想法,她的意思是,除非中英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得到她的满意,得到英国议会的同意,否则她不会考虑香港的主权问题。

邓小平严肃地说: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3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邓小平告诫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如果15年后还不收回香港,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然后,邓小平又站在双方立场来说香港问题,中国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对英国也是有利的,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所以英国应该赞成中国的决策。中英两国应该合作,共同处理好香港问题。

听到这里,撒切尔夫人只得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邓小平讲得斩钉截铁,“铁娘子”本打算用谈主权问题迫使邓小平同意以主权换治权的,现在只能作罢,再想别的心思。

撒切尔夫人掏出了“杀手锏”,她说,如果现在对英国的管理实行或宣布重大改革,对香港的信心所产生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将导致大批资金外流,金融中心崩溃,多年来所建立起来的东西将毁于一旦。

尽管撒切尔夫人说得吓死人,但根本吓不住邓小平。相反,邓小平对此不屑一顾,他很坦然地讲,中国政府作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

如果在15年的过渡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其实,当着谈判对手的面,邓小平说得还是含蓄的。在撒切尔夫人访华前,邓小平曾对李先念说过,中国要准备把使用武力作为保卫香港的最后手段。

哪怕还算含蓄,但话说到这份上,撒切尔夫人也无言以对,只是恳请邓小平不要把今天想的和打算的说出去。她担心引起外界可怕的反应。

这时,邓小平表现得十分大度,他建议双方达成一个通过外交途径磋商香港问题的协议。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

撒切尔夫人同意了一半,不同意另一半。即同意外交磋商,但不同意邓小平说的前提。

一个半小时的会谈时间过去了。场外记者焦急地等待着邓小平、撒切尔夫人的出现。

房门打开后,出现在记者视野里的,只有撒切尔夫人一个人。而且,撒切尔夫人面色凝重,显得很落寞。

她在记者们的镜头下快步走下人民大会堂大门石阶。当她发现石阶下方还站着记者时,便努力表现出微笑,向记者们点点头。

表面上尽可能保持平静的撒切尔夫人,脚步可欺骗不了内心。就在她走到倒数第二级台阶时,她的高跟鞋绊上了石阶,身体瞬间失去平衡,摔倒在水泥地上,皮鞋、手袋都摔在一边。

幸好她身旁的人快速把她扶起来。

尽管撒切尔夫人受到丘吉尔非常深的影响,坚持“鲜明的传统保守主义哲学和强硬的经济政策”,但在邓小平面前,她还是显得太年轻了一些。

也许,她只得意于她是“铁娘子”,但不知道邓小平是“钢铁公司”。

这个雅号,是毛主席送给邓小平的:“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

钢铁公司收一块铁,是再正常不过的。

撒切尔夫人带着马岛战争的骄横之气来谈香港问题,立足点和出发点就错了。她怎么也料不到邓小平早做过全盘研究,对她的内心世界了然于胸。在她来之前,邓小平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也不是阿根廷。”

撒切尔夫人灰头土脸地离开了北京。中英代表继续谈判。

然而近10个月过去了,谈判却陷入了僵局。

1983年6月,香港报纸披露,邓小平在接见港、澳政协委员时表示,中英谈判若于1984年9月还达不成协议,中国届时将公布自己的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中国将单方面解决香港问题。

总之,中国必须解决香港问题。英国配合,就合作解决;英国不配合,就自己解决。

这个最后通牒一出炉,态度暧昧的英国政府立刻恐慌了,马上表达了继续谈判的诚意。

港督尤德赶紧飞赴伦敦,与英国政府首脑紧急商量对策。

1983年7月12日,中英两国展开了关于香港问题的第二阶段第一轮谈判。

中英谈判

此时的英国不再大谈特谈3个条约的“有效论”,却还坚持主张“以主权换治权”。中方代表坚持邓小平的意见,寸土不让,强调主权与治权的不可分割性。

只要名义上的主权,不要实际中的治权,这傻事,谁能干呢?

英国非要拿对方当“傻子”,导致谈判进行了4轮之后,又陷入一条死胡同。

中英谈判前途的暗淡,致使香港民众的信心降到最低点,恒生指数一路下跌。9月16日,港元兑美元汇价狂跌,香港大乱。许多储蓄散户蜂拥而至,恨不得挤破银行,要购买美元。一些超级市场则出现了市民抢购大米、花生油等生活物资的现象。

18日,香港各界人士5000多人在维多利亚公园集会示威。26日,汇丰、渣打、恒生3家银行限制存户购买美元。

面对香港人民、舆论各界和英国议会的压力,无法与中国政府强硬态度相抗衡的撒切尔夫人,终于知难而退了。她传来口信,原则上同意中方意见。

撒切尔夫人

这样,谈判才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接下来的3轮谈判中,英方不再坚持以主权换治权,却抛出来一种新的“英国联系论”

他们主张,1997年后要继续发挥英国行政管治作用,比如,保留一名香港总督。

撒切尔夫人为这个论调摇旗呐喊,寻找依据,声称香港的成功,归功于华人的勤奋、企业化与创造性,还要加上英式管治体制。假如香港人现在的生活方式在1997年之后得不到保全,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

对这种奇谈怪论,中国政府予以了毫不留情地驳斥,绝不同意1997年后英国在香港再扮演任何角色。而对付他们,还是那致命的一招:如若中英达不成协议,那中国政府就单方面宣布自己对香港的政策方针。

撒切尔夫人的幻想,再一次破灭了。

1984年4月,英国外交大臣杰佛里·豪访问北京,邓小平接见他之后,他发表声明说:

“要达成一项使香港在1997年以后仍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

此时的英国政府,实际上接受了中国政府“一国两制”的构想。一波三折的中英谈判获得了加速度,走向了快车道。

此间,驻军问题冒了出来,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由于邓小平态度坚定,是否驻军的争论戛然而止,国际社会的种种猜测也都烟消云散。

驻军的问题解决之后,为确保香港平稳过渡,政权顺利移交,邓小平提出建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

英国不同意,他们的理由是,1997年以前香港怎么办是英国的事,建立联络小组,岂不成了中英共管?

邓小平强调说,过渡时期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有专门机构不行。这个小组可以设在香港,而在香港、北京、伦敦轮流开会。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会议

小组开会地点的灵活性照顾了英国的面子,英方同意谈判。可谈了3个月,英国又不同意了,说中国提出设立联络小组是要提前干预港府事务。

面对斤斤计较的英国,邓小平进一步放宽灵活性,表示如果英方同意设立联络小组,该小组进驻香港的时间以及1997年之后是否继续存在一段时间,都可以商量。

这样,英国的利益也得到了照顾,他们便高兴地同意了这个建议。双方一致决定联络小组1988年7月1日进港,2000年1月1日撤销。英国还承诺,1997年将香港交还中国。

令人振奋的消息让香港欢欣鼓舞。1984年9月20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逾过1000点大关,午市为1003.15点。4个交易所全日成交额大增。

1984年12月,撒切尔夫人接受中国政府邀请,再次访问北京。两年多过去了,她一改强硬立场,这次是如释重负来的。

19日下午,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隆重举行了关于香港问题的正式签字仪式。一切的怀疑、争议都尘埃落定。

行文至此,我想说一位邓小平的特别仰慕者——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

金庸曾在1981年2月写过《关于香港未来的一个建议》,提到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如决定收回香港,应在15年之前通知英国政府。

当1984年9月26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草签后,金庸立即作出反应,称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天才的设想”,超越了英国人的预测,“一言可为天下法,一语而为百世师”。

的确,这种胆略、气魄和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非常人所能为。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