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把昨天讲给明天

发布于 2021-10-10 11:43

与张洁的《沉重的翅膀》不能算是偶遇。

它几乎是一成不变地“蜷缩”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混迹”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之前多次擦肩而过,都没能入我“法眼”。

尽管我也讲过几年《现当代文学》,而且在课上还不止一次提到这部作品,但只是照本宣科、“教材云亦云”,其实根本没有读过作品。

 

 

这次能选《沉重的翅膀》,一方面当然还是附庸风雅,用“茅奖作品”来假装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另一方面是书不薄不厚,一星期读完还能赶上“交作业”。

 

《沉重的翅膀》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工业战线的充满阳刚之气和昂扬斗志的作品。

 

印象中,长篇小说中以农村、农民生活为主要对象的比较多,其次是知识分子,近年来写都市生活的也比较多。但工业题材内容的似乎并不多见,当然我依据的还是那不靠谱的“经验”!

 

但真正让我心动的地方不是题材的新颖,而是作者的视角、立足点。

小说第一次发表是在1981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是每一个上过中学的中国人都能“背”出来的历史,可任何事物包括改革都不是一声令下就没有阻力、没有波澜地顺利成长、壮大起来的。1981年发表,也就是说作者选择的立足点是改革的“进行时”。

改革难,写改革更难。——张光年

 

毋庸置疑,历史需要反思,需要正确,但也需要“在当下”!

透过千年的尘埃,可能能总结出事情的功过成败;条分缕析地考证,也许能分辨出历史的善恶忠奸;但历史也需要“在当下、“在现场””。

“在现场”的英雄也许不太完美、“在当下”的事迹也许谈不上伟大。

但没有“在现场”也许会让后人感觉英雄很伟大但我们望尘莫及;没有“在当下”也许会让后人感觉历史很完美但终究是传奇。

 

一个民族需要英雄,一个时代需要楷模。

但怎么把我们的英雄故事讲好,怎么把我们的昨天讲给明天?

 

假期培训时有一位老师表达过这样的意思:

照本宣科就是高级抹黑。

 

讲清楚“举世瞩目”成就背后的艰辛、坎坷、曲折、斗争才能真实体会伟大的意义;

讲明白“卓越不凡”英雄路上的犹豫、迷茫、痛苦、无奈才能切身感悟信仰的力量。

 

张洁《沉重的翅膀》就给我们打了样!

没有塑造“高大全”的改革英雄,甚至没有设计“敌败我胜”的完美结局!而是塑造了一批充满矛盾,却又奋力向上的改革者。

我们都是昨天的“亲历者”,我们也必将是面向未来的讲述者,我们该怎样把昨天讲给明天?

思政工作者可能会有一整套的方法告诉你,但老郭就是一个语文老师,我能做到的就是不照本宣科。

 

 【2021年第四十一周】

 

 

老郭的故事
发布老郭的故事和老郭听来、看来的故事,以及老郭的一些瞎扯的故事。
104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