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公共建筑+场地应对+景观应对+空间处理/平面逻辑

发布于 2021-10-10 12:31


#024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公共建筑+场地应对+景观应对+空间处理/平面逻辑

建筑师: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地点:上海

建筑分类:公共建筑

建筑面积:1818㎡

  先看效果  

▲入口空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入口空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入口空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入口广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层庭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层庭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层庭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层庭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庭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庭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庭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庭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休闲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设计要点  

01 项目概况

上海朱家角的情况很像欧洲一些古老小镇,保存完好,地风浓郁。这与当下许多中国建筑师遇到的项目环境都不一样。周遭制约如此之多,一个敏感环境中的新建筑。

作为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朱家角以传统的江南风貌吸引着日益增加的来访者。人文艺术馆位于古镇入口处,东邻两棵470年树龄的古银杏。这座1800平米的小型艺术馆将定期展出与朱家角人文历史有关的绘画作品。

02 场地处理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所处的地方位于江南当地的建筑多以合院的形式进行组织与联系大小不一的院落空间,里弄性质形成了当地的建筑肌理,而处于这种体量小进深小的外围环境下的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不可能是一个体型硕大的建筑形式,所以设计师采取了一种化整为零的设计想法。一层为一个整体,而二层则抽象提取坡屋顶以及里弄的设计要素,这样一种上分下合的高台性质的建筑形制在整体上还是呼应了建筑周边的建筑,与之交融。

▲场地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场地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场地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场地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肌理关系/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景观应对

大树下喧嚣的古银杏广场被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公共空间。我们从树下穿过进入建筑主体并从西侧的室外楼梯下来而后又来到树影之下,这一整个游览过程都以古树展开,以树为起点,以树为落尾在新的艺术馆和古树之间形成一种新旧之间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小镇的古韵和朝气蓬勃。

景观应对/图片来源于网络

▲剖面关系/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二楼东侧的水院,一泓清水占据了大半个院子,在人和古树之间嵌入了一汪水色,它不仅屏蔽了一楼广场的嘈杂,与之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同时,利用水池,以“倒影作画”,形成借景。这种画面充满着禅意,“一棵树”与“一汪碧泉”,两者相得益彰。

▲借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借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置于艺术馆二楼一侧的休闲区则用一种“框景”形式将屋外的古银杏树直勾勾的映入眼帘。

▲框景效果/图片来源于网络

▲框景效果/图片来源于网络

04 空间处理/平面逻辑

在空间组织中,位于建筑中心的室内中庭是动线的核心。在首层,环绕式的集中展厅从中庭引入自然光;在二层,展室分散在几间小屋中,籍由中庭外圈的环廊联系在一起,展厅之间则形成了气氛各异的庭院,适合举办多个小型的展览活动。

▲布局策略/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室内外配对的院落空间参照了古镇的空间肌理,使参观者游走于艺术作品和古镇的真实风景之间,体会物心相映的情境。

▲空间肌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层庭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层庭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梯的设计是空间造型的一个点睛之笔,包括楼下那部醒目的木质大楼梯,都在试图聚拢人们的视线。

▲中庭楼梯/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庭楼梯/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庭楼梯/图片来源于网络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剖面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剖面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文字来源:gooood+小编整理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编辑:小白

内容审阅:小冰块

声明: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保证文章质量,“今日建筑”专题每两天一更,欢迎各位伙伴来一起讨论学习

不迷路
小白建筑
建筑小白与您一同学习建筑知识,包括设计技巧,案例解析,节点构造,软件应用,热点话题等等。欢迎您的交流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