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昌龄《从军行》

发布于 2021-10-10 15:21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王昌龄的生平我在开篇《出塞》里,已经解读,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公元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杨玉环三岁,唐帝国在建国一百年后,历经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后,开始绽放出最华丽的光芒。人文方面,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交相辉映,把唐诗推向中国诗歌的最高峰;武治方面,安西都户府的设置把唐帝国的统治触角伸向遥远的西方大漠,甚至连隋炀帝念念不忘的朝鲜都被纳入了帝国的版图。唐王朝终于展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帝国的风采。

 

这个时候的唐朝的年轻人是渴望从军的,事实上也从来没有那个时代能比唐朝的年轻人更渴望军营。王昌龄无疑是边塞诗派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踏上西北大漠时,岑参刚11岁,高适还在中原游历。而他们却正是边塞诗派三大宗师。

 

这首《从军行》写的是边塞征戍者的艰苦战斗生活和他们誓死卫土守边的坚定意志。作者在诗中显示了同情军士身历艰辛、思归不得的孤苦,但全诗更也的是透露出诗人对边塞征戍者苦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的敬赞态度。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是戍守之地环境氛围的特点。青海一带在当时是战事频繁之地。唐政府的军队和吐蕃族军事集团曾激烈地争夺过这一地区。诗中的戍守者就是生活在这个背景下的这个环境里。在荒凉的青海高原上,由于两军时常对阵,战氛惨烈,使得天空的云霭层层交叠连接,长贯天宇,遮覆雪山,戍守者向西部的更远的地方望去,云天瀰漫,视野茫茫,从心理上深感到大漠荒凉,无可依托。

 

戍守者在心感天低云暗的时候,把心神收归,举目遥望回归的长路,于是出现了“孤城遥望玉门关”的这一承接句。在玉门关以西很远很远的地方,戍守者登上大漠中的一个制高点,回望玉门关这一来时烽火征程上的一个重要关隘,那里是走向塞外征程的起点,也是戍返故园之日真正归路的起点,因此用尽了目力,在瀚海中搜寻。真是喜出望外,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城关,那一定是玉门关!那里虽不是家园,但却是离家乡更近的地方。目送归心,所能看到的地方,也正是目光所能达到的最远之处;心神的感知,因目所能见,得到了具体物象的肯定。

 

征戍者在边远荒漠之地生活,只要时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就不能平息归心,这是客观环境所决定的一种心理状态。但由于戍守的战士在边塞还有他们经常性的战斗生活,这种生活中的艰辛、壮烈,对于意识到卫国戍守责任的战士来说,也能激起他们的慷慨、豪壮之情,并能使乡心平息,继而发出男儿豪气、英雄壮志。诗中有这种生活反映,也有这种感情抒发。

 

第三、第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征戍者屡战沙场,身上的盔甲被敌人的刀箭洞穿无数,这境遇是艰苦的、惨烈的,也催人以激昂的态度,认真地对待这种不容倦怠的生活。因而在一场大战过后,查看身上的铁衣,抚摸甲上的孔洞,思归的心情又让位给更高的情志,激励起战斗到底,不胜不归的勇敢豪情,决心要打败侵掠这里的敌兵。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