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要!茂名再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你见过吗?

发布于 2021-10-10 15:22

茂名知多D
茂名最具特色的,传播茂名本土新闻爆料、文化历史、风俗人情、旅游美食,传承茂名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茂名知多D,了解你身边的大小事件!
珍贵影像曝光!
茂名地区首次记录到
穿山甲的野外活动影像资料!

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将在云南昆明举行。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召开前夕,茂名河尾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再传喜讯,9月下旬记录到了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穿山甲的野外活动影像资料,在茂名地区是首次记录到。


网络配图
河尾山的穿山甲是如何
与省林科院的研究团队邂逅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

茂名河尾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一直是中华穿山甲的分布地之一,曾一度被认为野外已消失。今年上半年,茂名河尾山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工作人员听保护区附近的村民说曾在保护区范围内偶遇过穿山甲。听闻此消息后,今年7月,茂名市林业局联系了广东省林科院,并联合广东省林科院穿山甲研究团队来到茂名河尾山自然保护区,经野外考察,发现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穿山甲栖息,并在保护区范围内发现了几个疑似穿山甲洞穴,于是在疑似穿山甲洞穴旁和其他可能出现的地方布置了红外监测相机。
9月21日凌晨,广东省林科院穿山甲研究团队布置的红外监测相机拍摄到穿山甲在洞穴处活动的影像,从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夜幕下,一只中华穿山甲在林下窸窸窣窣地行走,很快就进入洞穴。9月底,广东省林科院穿山甲研究团队的人员再次来到河尾山自然保护区,通过几天的野外仔细考察,又发现了十多个疑似穿山甲的洞穴,在前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几台红外监测相机。因为穿山甲基本上都是昼伏夜出,白天很难捕捉到它们的踪影,所以只能在穿山甲的活动范围继续通过红外监测相机记录它们的活动情况。


此次拍摄到的穿山甲活动影像,是在茂名市首次拍到穿山甲活动影像资料,而且是在进入洞穴时拍摄的,据相关专家的判断,此洞穴为穿山甲的居住洞穴,而非觅食洞穴,这就证明河尾山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穿山甲栖息,在河尾山自然保护区,穿山甲属于“常住人口”,而非“流动人口”。

林业百科 

网络配图
一起来认识穿山甲

穿山甲属哺乳纲鳞甲目鲮鲤科动物,全球共有8种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等地。中国共有三种穿山甲,其中中华穿山甲是种群数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

穿山甲以白蚁为主食,是白蚁的天敌。一只体重3公斤的穿山甲就可以保护17平方公里的森林不遭白蚁的侵害,承担着维护生态环境健康的重大责任。遗憾的是,因为药典曾记载过穿山甲的功效,于是人们拿来入药,甚至有人将穿山甲摆上餐桌,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由于迷信食用野生动物能够“大补”,甚至仅仅是为了炫耀身份,都使得穿山甲成为了餐桌上的“常客”。据有关专家介绍,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穿山甲鳞片的主要成分为β角蛋白,医药功效跟猪蹄甲没什么不同。而且野生穿山甲身上携带有大量寄生虫、各种细菌和未知病毒,一旦食用,就有可能感染。

离灭绝一步之遥

据悉,过去 10 年间,至少有 100 万只穿山甲被人类捕获。据不完全统计,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我国野生穿山甲的数量已经下降了 88.88%—94.12%。穿山甲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陆地区长江以南17个省区市,但由于过度猎捕利用和栖息地破坏,其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保护形势非常严峻。我国华南地区原有的穿山甲分布区,至少有 50% 以上已经成为罕见或濒危绝迹的地区。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估算,现在全球每 5 分钟就有一只穿山甲被杀害!穿山甲的消费和贸易,所造成的强大破坏力,远远超过了它们自身生存和繁衍的能力。现在全世界8个种的穿山甲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为加强对穿山甲的保护,2020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2020年第12号):为加强穿山甲保护,经国务院批准,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

保护生物多样性,既是为了那些已经伤痕累累的动物,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大自然的各个物种之间息息相关,穿山甲的消亡也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影响。据了解,如果没有穿山甲的制约,白蚁就会越来越多,人们就会使用生物杀虫剂对付白蚁。而杀虫剂的使用又会导致土壤和水源受到污染,进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河尾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在河尾山自然保护区,通过野外红外监测相机拍摄到的还有豹猫、黄腹鼬、野猪等。保护区内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达90%,森林覆盖率达到96%,野生维管植物达302科567属97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珍稀濒危植物10种;拥有陆栖脊椎动物4纲23目45科8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2种;另有昆虫13目55科177属203种。
紫纹兜兰
在此次河尾山自然保护区穿山甲野外调查的过程中,广东省林科院穿山甲研究团队获得意外惊喜,在自然保护区海拔700多米山腰的丛林中发现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紫纹兜兰(详见9月29日“茂名创森”)。穿山甲和紫纹兜兰的发现,证明了保护区的生态正在不断向好发展。
穿山甲和紫纹兜兰的发现,填补了我市记录到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两项空白。为防止盗猎穿山甲和盗挖紫纹兜兰的现象,河尾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已将进入保护区的道路封闭,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范围,尤其是穿山甲栖息区域和紫纹兜兰分布区域;同时,通过设立警示牌、宣传横幅等,加强对周边村民的宣传教育。市林业局和河尾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正在联合相关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将通过加强保护措施、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加强对穿山甲和紫纹兜兰的保护,以推进我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茂名日报、茂名创森)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