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其不为大

发布于 2021-10-10 15:18

“学习雷锋,好榜样”。

小时候不管是上学下学嘴里一直哼着找不着调的这首歌。

那时为什么特别喜欢这首歌,因为它给予我们的一个方向。

而且认为路上遇到老年人我扶他一把,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在向榜样学习啊。

但现在孩子们唱的什么歌儿?

真的不太清楚,但总感觉他们一直在模仿大人学唱大人唱的歌。

那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有吗?
如何标榜?
今天就和我一起学习《道德经》——其不为大。
首先在这一章节让我看到了道的本质,就是无私。
无私主要表现在不会以自我为中心。
内心永远想着是他人。
最主要的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那道为什么可以无私奉献呢?
其实本人的感觉他是没有思想的,但可以主宰万物。
主要是自己处在无为的状态,因为他看到所有生物的诞生与灭亡,所以知道世界是残酷的。
可能也就是因为无我状态,才永远不会灭亡。
也因为太多的演变尽收眼底,所以他知道争有可能就是自我损失。

道是无私的,人类也有公而忘私的。
今天我讲的王哲就是。
弘治15年王哲被派到遭受天旱的江西。
这里盗匪横行,世风日下,冤狱不断出现。
到任后,为了补充劳力,亲自审理了监狱中的囚犯,释放了应该宽大处理的或免罪的数百人。
然后凭借自己的智慧有帮助一些受委屈的人重新审理案件得到破解。
一心为百姓着想,所以最后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离任后,百姓们还为他编了首歌谣。
“江西有一哲,六月飞霜雪,天下有十哲,太平无休歇”。
你为百姓服务,百姓就回馈于你他最淳朴的爱。
王哲被百姓们传颂,雷锋被我们那个时代所歌唱。
而且我们也知道大道的本质就是无私。
他们都做到了,我们呢?
是我们的思想变了?
还是太过于满足,没有了想法。
私心越来越严重,其实最主要的可能也跟我们现在所接触的环境有关系。
记得小时候学雷锋的那些标志到处能见。
现在能看到的,就是广告。
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利益关系。
所以不管是从观感还是听感,第一时间给孩子充斥的思想就是利益。
满眼对钱放光芒,那我们的未来还会有无私吗?
环境成就了我们的现在,欲望成就了我们的自私。
都为自己而活,世界会是什么样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