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金句素材汇总

发布于 2021-10-10 17:21

文化传承与保护

1.领导讲话

(1)要珍惜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

(2)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3)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 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4)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增强 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5)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 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 化沃土。

2.政策理论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 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2)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4)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文化影响力

1.领导讲话

(1)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2)要拓展影响知识产权国际舆论的渠道和方式,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展示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3)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 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4)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5)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 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6)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 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 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2.政策理论

(1)建设中文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2)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

(3)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把 “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3.俗语训言

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情感、愿望的反映,反过来又对人的生存、发展给予能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即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孙家正

文化自信

1.领导讲话

(1)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 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4)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5)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2.政策理论

(1)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2)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5)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文化交流共享

1.领导讲话

(1)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3)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

(4)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 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

(5)国与国相处,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挺在前面。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2.政策理论

(1)积极推进网络文化交流互鉴。

(2)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人文合作,加 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 交流格局。

(3)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 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

3.国外名言

(1)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 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森谷正规

(2)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黑塞

文化产业

1.领导讲话

(1)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2)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3)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现在文化和技术深入结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业 人员也在不断增长,这既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必须格外重视。

2.政策理论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和市场体系。

(2)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

(3)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

(4)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数字文化产业特点的融资新产品。

(5)深刻把握数字文化内容属性,加强原创能力建设,创造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数字文化产品。

(6)主动对接新基建,用好新基建政策、平台、技术,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7)建设“互联网+演艺”平台,加强演艺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支持演艺机构举办 线上活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打造舞台艺术演播知名品牌。

文旅融合

1.领导讲话

(1)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2)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2.政策理论

(1)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水平,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努力使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消费环境更加优 化,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

(3)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

(4)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

(5)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集散体系,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

(6)打造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旅游目的地。

(7)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旅融合领域的应 用,大力发展 5G+智慧旅游。

(8)通过挖掘、整理景区历史文化遗存、宗教文化传统、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等文化 内涵,彰显旅游景观文化特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景区知名度和核心吸引力。

(9)以文旅融合为主线,全力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教育、科技、交通、体育、 康养等跨界融合,拓展优化文旅产业链,培优壮大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公共文化服务

1.领导讲话

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2.政策理论

(1)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 营。

(3)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4)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

(5)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加 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中华文化传播推广和文明交流互鉴,更好保 障人民文化权益。

(6)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 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7)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增强实效性。

(8)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

            (9)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法治文化

1.领导讲话

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 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

2.政策理论

(1)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要。

(3)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法治智库建设,加大对重大法治理论、法治文化研究课题支持 力度,加强法律实务部门和理论研究部门的交流互动,为法治实践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

(4)把宪法纳入国民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5)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推动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

(6)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7)推动法治文化数字化建设,以全国“智慧普法”平台为依托,组织开展法治动漫 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建立全国法治文艺精品库,汇聚优秀网络法治文艺作品,逐步实现共 建共享。

(8)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建好用好各种法治文化阵地,扩大覆盖面, 提高利用率和群众参与度。

(9)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外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内涵和法治主张。

红色文化

1.领导讲话

(1)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2)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3)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4)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 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 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2.政策理论

(1)大力支持革命老区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优化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便捷连接重点 城镇和重点红色文化纪念地,加快国省道干线改造。

(2)支持革命老区立足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加快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推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精品线路。

(3)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围绕革命历史创作一 批文艺作品,将红色经典、革命故事纳入中小学教材,在干部培训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4)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中央和地方各类 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红色旅游。

(5)统筹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6)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出一批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精品线路,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7)改善长征文物的保存状况和环境风貌,丰富长征精神的展示主题和展示手段,打造全程贯通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8)加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统筹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支持力度。

文学艺术

1.领导讲话

(1)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2)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 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2.政策理论

(1)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提高文艺原创能力。

(2)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健全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规划 组织机制,加强农村、少儿等题材创作,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 精品。

(3)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宣传推广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 形成健康清朗的文艺生态。

(4)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高水平创作人才和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

(5)坚持正确方向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 效果,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

        (6)倡导“批评精神”,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坚持以理立论、 以理服人,增强朝气锐气,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


来源:粉笔公考等

分享让我们的距离更进一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