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吕行动”中出现那么多有实力的王侯,可为何非得等吕雉死后才动手?
发布于 2021-10-10 20:01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的内容和图片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
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
专权期间,吕后打压功臣、削弱刘姓诸侯王,甚至打破“非刘姓不得为王”的约定,擅封诸吕为王。
可是,吕后在时,这些受到打压的诸侯王、功臣列侯,除了“积极配合”外,什么也不敢做。直到吕后去世,他们才敢开始行动。
他们怎么就这么忌惮吕后这个女人呢?
嚣张的吕后在刘邦去世后,吕后没有发丧,而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大规模诛杀功臣!
她对“相好”审食其说:诸将当年和先帝同为老百姓。先帝做了皇帝后,他们心中就怏怏不乐了。如今先帝去世,他们自然更不会安心作幼主的臣子!不把他们全部除掉,天下不安!
不过,4天后,刘邦驾崩的消息还是传了出来,在郦商的劝说下,吕后意识到风险太大,放弃了诛杀功臣的计划,大赦天下,安葬高祖,以太子继位。
随后,吕后专权开始了。
吕后专权期间,开始残害刘姓诸侯王。
当年险些影响自己地位的赵王如意及戚夫人被首先打击。戚夫人被作成“人彘”,赵王如意被毒死。
后来,又因新立的赵幽王刘友与吕后赏赐的王后关系不睦,把刘友召来,活活饿死!
赵幽王死,吕后又把梁王迁去做赵王,腾出来的位置给了吕家人吕产。
新迁去的赵王又受不了压制,死了。吕后干脆让吕禄作了赵王。
对于实力最雄厚的齐国,吕后的也是试图痛下杀手。
吕后曾设计企图毒杀齐王,刘邦的庶长子刘肥。
刘肥比较精明,察觉不对,主动献出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吕后之女),并尊公主为鲁王太后,这才幸免于难。
随后,吕后又两次分割齐国。
她先是把济南郡改为吕股,由吕台为吕王,随后,又把琅琊郡割出来,另立了琅琊国,交给了吕须的女婿刘泽。同时,齐王刘襄的儿子刘章以宿卫的名义入宫。
除此之外,吕后还在燕王去世后,杀了燕王后嗣,以吕通为燕王。
用后来齐王的话说,吕后专权时期,“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
除此之外,吕后对功臣也压制极深。
前面说到,高祖驾崩之初,吕后险些尽杀功臣。因风险太大,没有实施之后,吕后开始对功臣集团看似“温和”的限制。
惠帝在世时,萧规曹随,彼此关系还算过得去。
惠帝去世后,吕后令吕产、吕禄掌握了兵权,并开始对朝堂行政权下手。
刘邦去世前曾指定:萧何、曹参之后,应该是王陵和陈平的搭档辅政。
可是,王陵因为反对吕后分封诸吕,被罢免回家。
陈平虽进为右丞,但不得实权。
吕后以自己的“相好”审食其为左丞相,决断天下大事。
随即,又以自己的亲信任敖入朝,为御史大夫。
可以说,吕后专权期间,重用吕家及其亲信,对诸侯、功臣利益多有侵犯。
那么,诸侯、功臣们,是如何对待吕后的呢?
诸侯、列侯的“积极配合”吕后在世时,无论是陈平、周勃这样的功臣,还是齐王、赵王这样的诸侯,不管心中怎么不平,表面上都是积极配合的。
前面提到,齐王主动割城阳给鲁元公主,以求活命。
惠帝去世后,吕后哭而无泪,张良的儿子找到陈平:新君幼小,太后不安!现在只有主动让吕产等人掌握兵权,让吕家人入朝担任大官,太后才能心安,我们才能活命!
随即,他们主动提出由吕产、吕禄等人掌握兵权。
吕后要违背“白马之盟”,分封吕氏为王,询问周勃、陈平意见。
周勃等人回答: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此后,以诸吕为王,让齐割济南郡为吕国等各种政策,全部是功臣们主动提出的!
而诸侯王们呢?
他们一直等到 接到陈平、刘章等人的信后,才敢于开始行动,在此之前,也无不是唯唯诺诺、主动配合。
这是为什么呢?
吕后专权,是名正言顺的。
汉承秦制。尽管汉朝人一口一个“暴秦”,但在汉武帝改革前,其中央制度基本上袭承秦制。
所以,与秦国宣太后、赵太后时期一样,“后即小君”,太后不但可以临朝称制,还可以以“朕”自称!而诸大臣、王,甚至天子(无论是否已经亲政),在太后面前都要以“臣”自称。
同时,汉以“孝”治天下,除了两位开国之君刘邦、刘秀(东汉开国之主)外,所有天子的谥号都有“孝”字。
吕后只有太子一个亲生儿子,但吕后在宗法上是所有王的嫡母!
所以,吕后专权,是名正言顺的。
反对吕后,是以臣反君,以子逆母,是说不通的。
令人畏惧的吕,也不是一般的太后。
刘邦是平头百姓时,吕雉就是他的妻子了。所以,早在民间时,吕雉就是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的嫂子了,甚至是樊哙的妻姐,关系紧密。
而在后来,吕后“佐高帝定天下”,又在高祖外出期间留镇长安,其间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所以,刘邦想换太子时,“为群劝止”,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在稳定江山过程中,吕后的手段令人畏惧。
韩信、彭越,都死在她手上。
即便是功成名就,处于半归隐状态的张良,也在她的威逼下,献“商山四皓”之计,助刘盈保全太子之位。
所以,刘邦在放弃改立太子的的想法时,悲伤地对戚夫人唱到:(太子)羽翼已丰,没办法了!
刘邦尚且畏惧,何况功臣、诸侯们呢?
所以,陈平等人侍奉吕后都极为小心翼翼。
他们知道:吕后一旦不安,举手就是杀招,连个招呼都不会打。
功臣、诸侯王,不但不敢轻举妄动,甚至还要想在太后前头,替太后消除疑虑,才可能保全自己!
齐王主动让出琅琊,周勃等人请让吕家掌握兵权,群臣请诸吕为王,无不是在这种威胁下,“凡事想在领导前头”,主动做出让步。
以擅长阴谋著称的陈平,直到高后七年,也就是吕雉快去世时,才敢与周勃“交欢”!注意,只是“交欢”哦!吕后病前,这些功臣们都只能静居独思,连彼此交道都不敢多打!
他们对吕后的畏惧,由此可见一斑!
而当时的诸侯王们,实力也未成气候。
刘邦去世前,异姓王们已经被铲除得差不多了(剩长沙吴芮),只剩下刘姓诸侯王。
后来七国之乱时挑头的吴、楚两国,在几年前英布叛乱时,遭到完虐,在英布面前不堪一击。
而梁、赵、代、燕等国,在几年前还是异姓王彭越(梁王)、陈郗(代相,自称代王)、卢绾(与藏荼先后为燕王)等人所据,刚被平叛一次不说,刘姓诸侯王自己的屁股都还没有坐稳。
只有齐王的实力比较强大。事实上,在“诛吕”中,真正起兵的诸侯王,还就是齐王的军队,其他代王(后来的汉文帝)等人的军队都是打酱油的。
而齐军要单独起兵,也是实力严重不足的,成不了事,后来还是在陈平、刘章等人的内外配合下才敢起兵!
后来,“诛吕行动”中起兵有大功的齐,内有刘章,外有齐军,却在选择新帝问题上毫无发言权,任凭陈平、周勃等人选择新帝,最后新帝不是齐王,他们也不敢造次。
以此足见:当时的诸侯王,尚没有与朝廷叫板的实力!
诸侯国军不敢单独造次,关键在忌惮南、北军。
可是,无论是陈平、周勃如何位居高位,其都无法调动南、北军。
要调兵,需玺、符、节三位一体。
玺、符为吕后所掌,无论你位置多高,都无法完成五十人以上的调动(秦制,五十人以上的调动需要王符)。
所以,只要吕雉不犯二,牢牢把握住军权,陈平等人闹不出什么花来。
然而,一旦吕雉不在世,吕氏的一切就都要灰飞烟灭。
首先是功臣、诸侯再无顾忌,开始大胆联络、策划。
陈平、周勃由“交欢”变成合谋,刘章与齐王开始联络,各诸侯王之间也开始联络,诸侯王与内部支持者之间开始谋划。
压在头顶的山倒了!
其次是吕氏掌权的名分已失了!
吕雉是刘姓诸侯的嫡母,你们后面这些吕家人总不是吧!
齐王打出旗号:诛杀不配为王的王者!
最后是魄力、能力的失去导致军权的失去。
吕雉去世前,已预感危机,再三交代吕产、吕禄:一定要拿好军权!
可是···吕禄无此魄力、能力,在陈平等人的忽悠、压力下,居然交出了兵权!
结果···灰飞烟灭!
总的来说,刘邦去世后,无论是名分、实力,还是能力,吕雉都是最佳的执政人。
当时,无人能够挑战吕雉。
同时,吕氏一切荣光都以吕雉的名分、实力、能力为基础,一旦吕雉去世,诸吕也就迅速倒台了!
客观来说,吕雉也确实是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她对匈奴隐忍,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汉王朝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应过度否定。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