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兹文存67】玩鞭亭:当年李白有遗篇

发布于 2021-10-10 23:02

历史的天空 毛阿敏 - 天之大

【鸠兹夜航船67】玩鞭亭:当年李白有遗篇

文/柳拂桥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累了就到南陵来歇息,和家人团聚,看看山景,喝点小酒,等缓过劲来,再“仰天大笑出门去”。南陵对于李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总是对他友好,也能给机会。

只是山村寨脚实在是太寂寞了。寂寞得只适合诗人们过往。在一篇叫《寨脚诗魂》的文章里,我和李白兄有过这样对话

 

也仅仅是天宝元年(742 ),李白在南陵别儿女之入京。已经不止我一个人说李白轻狂了。李白见到诏书的感觉,我以为就像后来的范进中举。尽管诗是好诗,酒也是好酒,正如他自己说的但愿长醉不愿醒。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儿,关键在于我们过去的文化人为何中毒之深呀!更关键在于,站在寥廓秋风里的柳拂桥,今年也是四十有二。因而,我对四十二岁的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一度想有个准确的把握。

他以为政治也像诗歌一样,可以由他信手拈来,收放自如。他错误地以为凭借他的诗人盛名,就可以在政治与理想之间游刃有余,就像苏秦、张仪的连横合纵之术,在瞬间解决很多问题,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的致命弱点,就是将诗歌等同于政治。以为他那么起承转合一下,就要风雨。“兴酣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他以为他是谁,就会成为谁。浪漫的诗人喜欢胡思乱想,一直热衷于政治,却又始终没准备好。自命清高,却又难以抵抗功名利禄的诱惑。最后只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了。

 

芜湖这个滨江小城和李白是有渊源的。我也和李白有渊源,做过李白与芜湖的历史文化研究课题。早年,他辞亲远游,西出巴蜀,“孤帆一片日边来”,是带着理想来了;中年“仰天大笑出门去”,古铜都南陵给了他入京面圣的机会;晚年“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谢氏山亭始终于他不离不弃,而他也可以搁置一双儿女,想必也是彻头彻尾的信任和一生不忘初心的牵挂。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真的,人们都喜欢诗人李白,然而,还真的没有几个人在认真读他的诗。我说的诗,是那些鲜活生动的能够寄托李白快与痛的文字,那些充满美轮美奂梦境,被理想、热情、人在囧途和酒精浸泡的,甚至是血肉淋漓、支离破碎的,人间难得几回闻的绝世篇章。

 

《南奔书怀》(一作自丹阳南奔道中作)便是其中之一,是李白晚年与芜湖的又一次不期而遇,来的匆忙,去的仓皇。

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甯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欃枪扫河洛,

直割鸿沟半。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

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主将动谗疑,

王师忽离叛。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南奔剧星火,

北寇无涯畔。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过江誓流水,

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一般学者把《南奔书怀》系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如詹锳编著《李白诗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年6月北京第一版)。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则认为写于天宝十四年(755)冬季安禄山叛乱时。郁贤皓《李白洛阳行踪新探索》(《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一文认为此诗说明了李白携宗夫人,由梁园经洛阳沦陷区向西过函谷关奔逃的经历。是诗人李白在国家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身经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而发自心灵深处的由衷之言。

这是一次亡命之旅,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军队在镇江溃败,李白从镇江匆匆向西南奔亡,途中作此诗。诗中叙述了作者自己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的初衷乃在“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并非有逆志。诗歌结构是由作者个人的理想和永王军势兴而转败的过程两条意脉交结而成,两线勾连,各有分工,形成条理有序的完整、严密的诗篇。全诗含有忧时愤世,为国立功的现实色彩,是研究李白事迹的重要依据之一,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四)以为“篇首以宁戚、陈平自况,思得见用于世;篇中天人,谓永王璘,言己之所以从璘,实因禄山反叛,万方多难,欲得一试其用,廓清中原,非敢有逆志,己在永王军中,早动思归之念,奈见机太晚,遭此污累,但己之精诚可以上干天象;末二句自伤志之不遂,反获从王为乱之名。身败名裂,何处申论!太白盖自嗟其不幸矣。”这是爱惜诗人之语。

而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卷二十四)则说:“此篇用事偏枯,句意倒杂,决非太白之作。”从诗歌艺术的角度言,也不是全无道理。总之,李白这首诗,是非常人非常语,与其以前,大有不同。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二十四)为此解释说:“此诗直叙永王兴兵之初意及中途丧败之原因。明言本欲北上清中原,而为北方诸将所阻,加以部将有贰心,突生倒戈之变。所谓‘王师忽离叛’,指永王之师也。后人但据唐之国史为言,而不知李诗初不为永王讳也。萧氏陋说不值一驳,王亦犹作调停两可之词。”似乎代表了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

之所以要说这个《南奔书怀》,是因为此诗记录了他“南奔”途中经过芜湖的史实,而这是我们以前没有在意的。没有在意的原因很多,因为没有提到芜湖,甚至相关的任何地名也没有,只是用典。因为用典而难读,也因为用典不易被发觉。但它终于和我不期而遇。

 

不期而遇的,是诗中“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二句。那是发生在芜湖地面上的一个故事。

《晋书·明帝纪》:王敦将举兵内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于湖阴,察敦营垒而出。有军士疑帝非常人。又敦方昼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于是使五骑物色追帝。帝亦驰去,马有遗粪,辄以水灌之。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问妪,妪曰:“去已远矣。”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遂久。又见马粪冷,以为信远,而止不追。

 

众所周知,昔日芜湖北郊二十里有玩鞭亭,春郊景明,游人如织胜景由此而来。我在编著《芜湖史话》(黄山书社,2018年5月第一版)曾经说道过。

宋元丰八年(1085)芜湖东门承天寺蕴湘募建“梦日”和“玩鞭”二亭。民国八年余谊密主修、鲍实总纂《芜湖县志》载:“梦日亭在县东,故王敦城。嘉庆前亭已废,其上为火药局”。清咸丰后曾修火药库,今鸡毛山原址有“火药房”地名。元玩鞭亭遭毁,明嘉靖年间(1522)芜湖晋姓诸士重建,并多次修缮,刘瓒作《重修玩鞭亭记》。清末毁,民国初仅存遗址。但晋明帝遗鞭缓兵的故事及文人的题咏为古今世人传诵。

兹录清刘瓒《重修玩鞭亭记》如下

距赭北十数里,有亭翼然道中者,即旧八景中所谓玩鞭春色也。亭之建,始于宋东承天沙门蕴湘,迨明岭南林君世远令芜湖时重修。其间历代洊更,亭之递废,不可得而考闻之。晋氏诸士人称其先世曾经缮修,愿继力以绍承前美,乃聚木石,鸠工匠,迄今五月,告竣。登斯亭而眺瞩,檐牙之清旷,丹雘之鲜新,而以掩映卓焕于晴岚滴翠之余,以壮吾一邑之遐观。嗣今骚人墨士,其经过流连,吐辞掞藻以纪胜,当又不知几何也。晋氏诸士人乞余为记,余窃有感焉。志称苏公居黄州,尝因湘请书曲并跋,遗之刻石,以为湖阴故事。今曲未见,湘之石亦未有。夫以苏之文采风流,照耀一时,而书石如此泯焉,矧余之谫薄远惭苏氏乎。第业已许之,则亦聊乘邑之清暇,落此亭之既成,得从容操笔,以泐诸石,是又余之深幸也。是役也,凡晋氏有事斯役者,并得列名碑阴云。时在乾隆甲戌之六月。

之所以全文照录,其意有二。一是其史料价值,“距赭北十数里,有亭翼然道中者,即旧八景中所谓玩鞭春色也”,意义非凡;二是文中“鸠工匠”一句,是聚集工匠之意,与我启发。芜湖有古地名曰鸠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鸠”是个什么鸟上做文章;也许它原本就是聚集的意思。鸠兹,就是聚集于此而已。历史上的鸠兹之战,不就是聚集而战吗。鸠江,不就是聚集于江吗,芜湖向江发展,完全可以说的通的。

当然,这只是题外话。

 

回头还说李白与七宝鞭的话题。

《汉语大词典》载:七宝鞭:以多种珍宝为饰的马鞭。晋王敦欲为乱,明帝乘骏骑密察敦营。敦觉,遣五骑追之。途中,帝将七宝鞭与逆旅老妪,令俟追者至,以鞭示之。俄而追者至,问妪,妪曰:“去已远矣”,因以鞭示之,追骑玩鞭稽留,帝仅而获免。见《晋书·明帝纪》。后用以为典。唐李白《南奔书怀》诗:“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明何景明《游猎篇》:“城中莫辨真天子,道上传看七宝鞭。”清黄景仁《陇头行》:“折断珊瑚七宝鞭,未曾回首只行前。”

看来前人已经注意到了李白之七宝鞭用典。只是《芜湖县志》所载仍需一说,因为毕竟名家之作也。

唐温庭筠《湖阴曲》诗云

祖龙黄须珊瑚鞭,铁骢金面青连钱。

虎髯拔剑欲成梦,日压贼营如血鲜。

海旗风急惊眠起,甲重光摇照湖水。

苍黄追骑尘外归,森索妖星阵前死。

五陵愁碧春萋萋,霸川玉马空中嘶。

羽书如电入青琐,雪腕如槌催画鞞。

白虬天子金煌铓,高临帝座回龙章。

吴波不动楚山晚,花压栏杆春昼长。

除了玩鞭亭,还有梦日亭的故事,甚至有关于湖古地名的由来。

宋苏辙《湖阴曲》也如此

 

老虎穴中卧,猎夫不敢窥。

骅骝服箱骖盗骊,巡城三匝漫不知。

帐中昼梦日绕壁,惊起知是黄须儿。

马鞭七宝留道左,猛士徘徊不能过。

遗矢如冰去已遥,明日神兵下赤霄。

荒城至今人不住,孤兔惊走风萧萧。

此外,黄庭坚“至今亭竹根延蔓,尚想当年七宝鞭”一句,读之不乏风景不殊,物是人非的怀古之意,感慨系之焉。

 

李白是个有梦的、自带流量的诗仙。他一生仗剑去国,屐痕处处,尤其垂青于皖南。芜湖是汉家旧县,历史悠久,虽然屡有偏废,但如今厚积薄发,后发先至。真希望它能把文化遗产发掘传承好,把文化旅游做起来。诚如斯,则善莫大焉!

【鸠兹夜航船(13)】苏东坡与芜湖(上)湖阴一曲翰墨缘

【鸠兹夜航船(14)】苏东坡与芜湖(下)乌台诗案与南陵熙宁二进士

【鸠兹夜航船36】盛此公之三愿

【鸠兹夜航船35】王羲之与芜湖

【鸠兹夜航船34】柳向春:南陵徐乃昌及《积学斋藏书记》

【鸠兹夜航船33】四褐山:大有因缘四华山

【鸠兹夜航船31】鸠兹之战:芜湖前身鸠兹最早的记载

【鸠兹夜航船37】陆游:江如青弋险,山似白盐孤

【鸠兹夜航船39】俞樾:正值芳婴抱东野,应留冷节在南陵

【鸠兹夜航船38】《宋人轶事汇编》:张孝祥轶事12则

【鸠兹夜航船41】苏东坡与芜湖(续一):一贾上殿,群臣失色

【鸠兹夜航船42】李清照泛舟过芜湖

【鸠兹夜航船43】张陶庵梦忆芜湖鲥

【鸠兹夜航船44】苏轼与芜湖(续二):杜俣,与东坡以现世的温暖

【鸠兹夜航船45】小王大草写无湖——王献之与芜湖

【鸠兹夜航船46】谢庄:眇眇高湖旷,遥遥南陵深

【鸠兹夜航船47】谢无量:题黄宾虹《鸠兹山色图》

【鸠兹夜航船48】一掷市桥沉玉骨,芳名青弋水同清

【鸠兹夜航船49】中长街20号——陈独秀与芜湖

【鸠兹夜航船50】何绍基:羡君别我忽万里,一乌纱外是青山

【鸠兹夜航船51】谢迎春:民国《南陵县志》里的青弋江

【鸠兹夜航船52】许梦熊:人生不朽是文章

【鸠兹夜航船53】蒋儇:石壁院记

【鸠兹夜航船54】柳拂桥:历代咏紫云英诗文

【鸠兹夜航船55】柳拂桥:千秋文脉——南陵风土人文手记

【鸠兹夜航船56】柳拂桥:千秋文脉——南陵风土人文手记(续一)

【鸠兹夜航船57】柳拂桥:千秋文脉——南陵风土人文手记(续二)

【鸠兹夜航船58】柳拂桥:千秋文脉——南陵风土人文手记(续三)

【鸠兹夜航船59】柳拂桥:千秋文脉——南陵风土人文手记(续四)

【鸠兹夜航船60】柳拂桥:听张老脉贤先生说徽文化

【鸠兹夜航船61】柳拂桥:千秋文脉(南陵风土人文手记续五)

【鸠兹夜航船62】柳拂桥:千秋文脉(南陵风土人文手记续六)

【鸠兹夜航船63】柳拂桥:千秋文脉(南陵风土人文手记续七)

【鸠兹夜航船64】柳拂桥:千秋文脉:(南陵风土人文手记续八)

【鸠兹夜航船65】弋江镇三国时代的三个宣城侯

【鸠兹夜航船66】柳拂桥:《元和郡县图志》里的南陵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