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论语》 不一样的解读(九)

发布于 2021-10-11 14:00

安守仁心  自强自律

“大企博弈,最后一定是文化的竞争。”

10月9日晚,家联商学院大讲堂,座无虚席,董事长王熊开讲《论语》第九课时,语重心长地说;

“我为大家解读《论语》,就是要给所有家联人指明做人做事的方向,明确我们家联发展的方向,就在于让大家凝心聚力,把家联建设成为一家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一家有爱的企业,一家让所有员工都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企业。”

一番开场白,让听者无不心有所动,感慨万千。 

随后,王总便由日常工作和生活经验作为切入口,并结合企业经营管理之道开始为大家解读《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第四(一)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通“智”)?”

【王总解读】子曰: 我们对环境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在一个环境中,人与人相处是否和谐文明,风气是否淳正,是否俱足伦理道德,这不单单对我们的员工是否选择就职家联、是否愿意长期效力家联很重要,一个好的环境对我们子女的人格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对身处的环境不加选择,怎么能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大家想想看,你的车间为什么留不住人,你的部门为什么总是有员工频频离职,这只能说明我们没有重视团队环境建设。所以说,留人留心,打造一个健康有序、和谐有爱、风清气正的环境是多么重要!  

《论语》里仁第四(二)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zhì,通“智”)者利仁。”

【王总解读】子曰: 一个没有仁义道德的人,他不可能长期处在困顿失意当中,若长久处在这环境里,他什么缺德事都能做出来;也不可能让他长期在富贵中过日子,尤其是那些靠不正当手段攫取财富的人,在这样富贵安乐的环境中,他的生活肯定会腐化,一饭千金,一掷千金,什么腐败的事都敢做。而一个真正有伦理道德的人,不管在哪里,他都能安住一颗强大的内心,自然平和,无论做人还是做事,绝不会违背伦理道德。同样的,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做任何事也一定有利于伦理道德。

《论语》里仁第四(三)

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恶(wù)人。”

【王总解读】子曰: 只有真正有仁义道德的人,才有资格评判什么是好人,什么是恶人。其实这一则也是在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好一个榜样,处处以身作则,这样你去教育或者管理别人时,才可以理直气壮,而且让人家心服口服。慢慢地,你的好的人品,你的言谈举止,才会影响他人朝向好的方面发展。这一点,请我们管理人员特别要注意。

《论语》里仁第四(四)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è)也。”

【王总解读】子曰: 一个人能把心安住在伦理道德上,起心动念都在善念上,他不可能做出十恶的事!仁心仁术,相辅相成,道德高尚的人,做人做事,总是有利于他人,给别人以真正的关怀和帮助,不带有任何私心杂念,这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论语》里仁第四(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厌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不这样做)也。君子去(失掉)仁,恶(wū)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王总解读】子曰: 富和贵,是每个人都喜欢并希望得到的,但不是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君子宁愿不要。贫和贱,每个人都不喜欢,但以不正当的手法去获取财富,从而翻身,君子认为这样的富贵,倒还不如安守贫贱!一个君子失去了仁义道德,还叫君子吗?一个君子在吃饭这样的事情上都不会违背仁义道德,在人生受到挫败时能守住一颗仁心,在颠沛流离时也能守住。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真正的君子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能屈。这一点,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和教育子孙后代,太重要了。我们必须让子女明白,有些不义之财,是不可以获取的,否则于心灵成长、于健康、于道德养成都是极为不利的。追求富贵,追求幸福,务必要遵循正道,这样活着,才有意义,才有尊严!《论语》中的这一则,请大家一定要牢记啊!做人必须要守住一条底线,那就是人格尊严、仁义道德。

《论语》里仁第四(六)

子曰:“我未见好(hào)仁者,恶(wù)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王总解读】子曰: 我到现在为止,还没看到一个真正的仁者,他专注于守住做人的根本,又发自心底厌恶不仁的人。一个真正好仁的人,他会知道世界上把伦理道德做好是最重要的,他厌恶不仁的人,绝不会让不仁的行为在他身上发生。众生平等,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只要安守本心、自强自律,就可以成为一个仁者。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也许存在吧,只是我从没见到过。发心做一个好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没有天生的恶人!

《论语》里仁第四(七)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王总解读】子曰:人都会犯错,看他犯的是哪种类型的错,观察他犯的是什么错,就知道这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有没有做好。这一则,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一生完全不犯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要分清楚,哪些是有心之过,哪些是无心之过。比如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我们也只有在一次次地犯错和失败中,才会不断地突破自我,迎来胜利。然而,有的人明明心里清楚有些事情违背伦理道德,却故意为之,这就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了。因此,我们做人做事时时刻刻都要好好琢磨,认真思考,有悖于做人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人生,无愧于家庭,无愧于社会!

【-END-】

撰稿人:总经办  冯立明

整理编辑:总经办  周圣华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