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德国双元制教育:我们到底该向它学些什么?

发布于 2021-10-11 19:43

德国双元制教育是指将职业学校的理论模式与企业或工厂的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职业教育模式,在此期间德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并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培训者能够抓住更多的机遇,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也是德国青年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德国双元制教育被称作是教育的典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详细解读德国双元制教育
01
分流

一般在德国的教育体制中会有两次分流:

一是小升初进行的第一次分流,大部分学生基本确定之后是就业还是升学的大致方向;第二次是初升高阶段,决定职业教育还是上大学,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与家长进行协商。

当然,约有60%以上的学生会选择双元制教育模式,其中也有成绩颇为优秀完全可以被一所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只是选择不同而已。当学生在3-3.5年接受完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之后,不仅需要通过全国性理论考试,还需要通过企业或工厂的实践考试,之后才会颁发毕业证书。

02
双元制教育优点

德国双元制教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在接受双元制教育期间在企业接受培训实习,可以赚取实习费用,这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再好不过了,学生同样也收获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为就业增加了自己的筹码,也有机会留在所实习的企业。

企业也可以通过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符合公司岗位的特定人才,在实习期间可挑选出优秀熟练的人才,使人才不外流,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03
政府的参与度高

德国职业教育有层次分明的管理主体,形成责权明晰、各司其职的职业教育体系。

联邦级主体。联邦教育研究部和相关的联邦专业部,如联邦经济与劳动部,是职业教育立法与协调的主管部门。1970年成立的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则是协助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解决关于职业教育根本性与全局性问题而设立的联邦级职业教育的决策咨询与科学研究机构。

州级主体。州文教部以及由雇主、雇员及州政府代表组成的州职业教育委员会。各州教育的协调机构为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该委员会下设职业教育委员会。

地区级主体。行业协会,包括工商行业协会、手工业行业协会、农业协会、律师协会、医生协会等经济组织,是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自我管理机构,有8项重要职责:认定教育企业资质、审查管理教育合同、组织实施结业考试、修订审批教育期限、建立专业决策机构、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制定颁布教育规章。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以企业为主,国家为辅。企业投入大约占65%—75%,政府投入占35%—25%。

04
强大的师资力量

在德国想要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老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师资力量十分强大,主要分为: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理论教师即为普通文化课的教师,实训教师则具备专业熟练的操作技能与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形式以确保教师的教学方向不脱离实践,其招聘条件的门槛也比较严格。

05
职业教育观念

在德国,蓝领、白领与公务员之间的社会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德国作为西方社会的典型,技工是中产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的主体。而国内缺乏的正是这种观念,国内传统的儒家思想始终以学习成绩论英雄,家长的传统观念也是必须让学生上大学进行高等教育,职业学校似乎在国内一直遭受不平等的对待。因此我们如今要培养的正是“职业平等”的正确就业观。

“德国制造”和德国“经济奇迹”之所以能笑傲世界,就是因为职业教育培养了千千万万个崇尚“工匠精神”的技工在支撑。这也使得德国如今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教会我们学习的思维方式,双元制教育也是成为我们步入社会的一段过渡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