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样才能实现人格层面的成长?——元自我2

发布于 2021-10-11 20:05

上一篇启动了「元自我」的话题,有朋友表示还想再看,这一篇是接上一篇的元自我话题,这篇我们继续…

你的‘元自我’几岁了?

上篇说到元自我是一团充满了觉照的意识,有人看完后觉得这不过就是理性么。我想在这里澄清一下,我说的元自我绝不等于理性,或至少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个含糊其辞的 ‘理性’。至于为什么,我下面会说到。

那元自我是怎么来的呢?首先,它来自一种抽离。

其实,认知的成长要想真的实现根本性的变化,要想从原先的那种认知模型拔高来的话,就非得进行至少一次 ‘升维’ 不可。而元自我的发展是升维必不可少的基础,升维也会促使元自我茁壮成长,这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为什么会焦虑?

其根本原因是对未知过于恐惧与不安。因为人在自己无法把握和无能为力的对象面前会感到深刻的不安全感。如果要克服焦虑,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提高自己对未知的接纳程度,至少做到“我不再害怕未知”。

因为未知是会永远存在下去的,一刻也不会消失,但是人对未知的反应大概可分为两种,1、恐惧害怕无法接受 2、不再害怕。  我们尊敬的那类坦然自若的人就是做到了第二种,而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们从未停止地在扩大自己的「已知圈」。

——要克服焦虑需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 ‘已知圈’ 。  

事实证明,人如果画地自限,将自己保存于温室(已知圈)之内,其各方面的抵抗能力就会越弱,包括对未知与不确定的接受能力。自然地,人只要遇到一些事情,焦虑感都会迅速升起,要比一直主动扩大自己已知圈的人焦虑感强很多。 

——如何扩大已知圈? 

扩大已知圈仅仅只是积累很多很多知识然后变得博学吗?并不是。学习当然是扩大已知圈绝好的办法, 但还有另外一个与学习相辅相成的办法——就是时不时地抽离自己,发展自己的元自我。  学习属于物理疗法-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摸爬滚打的实践。而发展元自我很像魔法,这么看起来直接发展元自我就好了,并不。元自我的发展是需要学习作为燃料的。

——让发展「元自我」成为认知升级的原动力

聪明的读者,很快就意识到了,如果我既保持学习又不断发展元自我呢?

是的,这么做,认知升级的速度真的会非常快。

但这么做,很不容易,可以说是非常困难-首先就是需要时不时地暂时将自己抽离出自我来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尤其是遇到那些需要做抉择和牵涉到关切重大之事的时候,涉及自己的核心利益和做一个将会对自己造成很大影响的决定的时候。这个时候越是需要将自己抽离,但这种时候也越难做到抽离。

以下我从两方面展开一下元自我的特点——看到的世界的样子与看见的自我的样子。

元自我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 

——升维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需要把自己拔高来看,而这种拔高实际是一种抽离

无论在抽离过后附加多么精妙有用的知识,抽离都是前提的一步,没有这一步,再多么高深的知识意义都不大。

这很好理解,比如一个人拥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可是在遇到关切自己核心利益的问题时,却处理不好这种事情非常常见,这就是无法将知识有效应用到自己身上的结果,而无法应用的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做不到抽离,如果做不到抽离,那就等于是用知识与自我所携带的各类欲望进行拔河。知识会参与到各类欲望的谈判中去,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理性,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是理性与情绪、感情还有欲望在做着无休止的拔河赛,这就是知识并没有被很好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知识是不能进到谈判桌上的,知识需要跟着元自我走,并成为元自我的养料,这是知识最好的归宿。

自我看到的世界,是在自己四周有很多黑暗的未知地带:

这对于无论学识到了多么渊博的程度的人来讲,都一样能看到的黑暗地带。已知圈越大,未知圈也会越大。看到未知不管是对于自我还是元自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但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差别有2点:

1、元自我看到的未知圈已经不再是那种会令人恐惧不安的存在了。这取决于元自我看到未知的一个本质属性——即它将永远伴随自己,渴望全都已知并且确定的世界是一种非常虚妄而且不切实际的要求,除了给自己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跌落外没有任何好处,从而提高了对未知与不确定的接纳程度。

2、元自我看到了边界。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边界要比没有看到边界从人格成长来说更为成熟,也从认知层面来说维度更高。  因为看到边界的那个,只能是站得更高的元自我。

元自我看到的自己的样子:

——「自我」与「元自我」在面对和处理事情时的根本不同

1、出发点不同: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对处理自己的事情一塌糊涂,而处理朋友的事情却拎得很清,根本原因就是处理自己事情的时候,是「自我」在处理,而处理朋友事情时,「自我」会因为事情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而自动在短时间内变成「元自我」的关系。

「自我」看待事情和处理问题是从自己这边出发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当「自我」在处理问题时,它已经在身上背负了太多东西——比如它的本能欲望、性格脾性、习惯嗜好、审美喜恶、阶段情绪…  

把话再说得直接些:「自我」在做抉择时,并不真的有个所谓统一的 ‘自我’在做选择,真实情况是——「自我」所携带包裹的各种本能、欲望、性格、经验、脾性、习惯嗜好、审美喜恶、阶段情绪....所有这些在互相谈判、妥协、争执、让步…一个人做的选择,在没有「元自我」参与的时候,其实都是他各类欲望谈判的结果。

「自我」处理问题,是背负着种种这些,单向维度出发来看的。

而「元自我」则不是这样。「元自我」的暂时抽离保证了它在一个时间段内暂时先抛下所有「自我」背负的那些东西,以一种情理结合但又客观和长远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种视角相当于随时在自己身边匹配了一个智者,一个军师。  我们在遇到事情六神无主时很需要身边能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就好了,但其实我们自己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我们是可以从自己的意识中分出一个这样的角色来的。

「元自我」看待问题的维度是多维度的,而且辐射的范围更大也更远,这是一种典型的大局观,真正有大局观的人一定有着发展程度很不错的元自我, 因为大局观会要求自我在某些必要时刻放弃一些短视的利益, 没有发达「元自我」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是的,「元自我」非常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它不仅客观来衡量事态发展,也在观察那些总是影响和引导自我的各类欲望和情绪,它在一旁默默地观察这些,甚至对于接下来的自我会如何做以及还会出现什么感受什么情绪都知道。发展出色的元自我会在合适的时候适当做些干预—以一种自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这个时候的元自我根本不只是理性,也不是知识, 而已经综合所有上升为智慧了, 它在引导和管理自我时, 非常像老师和学生。当然有时候它也会很激进,或是做些大刀阔斧的改革,这都要看它是如何权衡和思考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这么做。

2、意愿与目标不同:

「自我」的意愿与目标不是它自己能够决定的。《人类简史》的作家尤瓦尔赫拉利说人从生物学上来说,与动物真的没有区别,唯一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相信故事,并且经由共同的故事得以组成庞大的集团(国家、宗教、企业…),以团队形式做事,完成了很多其它动物做不到的事。

但其实还有一点,我认为他没说到,就是人类具备「元自我」能力——也就是可以意识到自己正在故事里!意识到自己正在相信着某个故事。犹如写这套书的尤瓦尔赫拉利本人。

这也是释迦摩尼得以悟道的最根本的原因,他意识到了我们所有人都在故事中,他苦口婆心说的解脱就是要大家意识到这点。

而所有人都具备这个能力,只是觉醒与沉睡的差别。

今天的学术界,基本上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就是纷纷从故事中觉醒过来,比如从上世纪末开始的非常热门的一项研究大类——文化研究。  这就是意识到我们正在故事(文化)中。我们之所以长成了这么多不同的人,不仅仅是因为生物学上的种族差别,还有不同文化(不同的故事)对我们的塑造。

这非常像一个’元时代’。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经历冷战后... 我们似乎对很多问题都重新启动了,包括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一切从这里结束,又也从这里开始...

「元自我」系列将会持续更新...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自我教育类:

1、如何构建你的认知框架?(1)什么是“认知框架”和“意识宇宙”?必读文章

2、如何构建你的认知框架?(2)建立大格局视野-时空坐标系 (必读)

3、你的‘元自我’几岁了?

4、成年之后,性格还可以改变吗?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类:

1、你为什么会容貌焦虑?容貌焦虑的本质分析

2、为什么娱乐八卦永远都有顶级流量?从哲学层面来思考这个问题

3、人与人的关系,真的只是一种“利益互换”吗?

4、越来越便利的生活是如何让我们的环境变成一片文化荒漠的?

5、一种非常流行的伪英雄主义为什么总能轻易点燃我们?

6、为什么越思考越不快乐?为什么越看书越感到虚无?

纯粹思维运动的乐趣类:

1、人类的想象力到底经历了什么?

2、对概念的混为一谈,极大地阻碍了你看清楚这个世界

3、如何才能坚持做一件事?

4、如何让他人觉得你有趣?

读书方法论:

如何提升你的阅读体验?(系列文章——驱动力篇)

哲学思考类:

1、汉娜阿伦特的思想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战斗

2、罗兰巴特—捍卫自己的思维独立就是在捍卫自己的心灵自由的权利

美学类:

1、令人震惊的用光——用光的美学串联古今

2、男人究竟觉得怎样的女人最性感呢?
3、让你体验一次美的极致精神享受

4、我们为什么需要美育?美术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对生活、人生、爱、幸福、人际关系等等的思考类:

1、究竟什么是幸福?如何把握住幸福?

2、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要如何才能获得爱?

3、一部充满“爱”的电影,这才是真正的爱

4、人为什么会不自信?其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