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到底怎么看?
发布于 2021-10-11 21:19
#新世界调解员第22次拆解
前段时间学习了实验电影的课程,联结到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等流派绘画,发现不少曾在各种艺术展上看过的作品。
曾几何时,无论是匆匆一眼觉得无足轻重,还是出于配色的和谐、形象的怪诞驻足停留……最大的感受是仍是“不懂”,这大概也是大多数人对于不够具象的艺术作品的看法。
透视的局限性
在现代主义艺术兴起的十九世纪末期,空间关系成为艺术界尤其注重的课题。
尽管透视满足了三维空间在二维纸面上的呈现,却由于其“视点不变”的前提极其局限,艺术家们进一步希望可以同时从上面、下面,甚至里面和外面进行面面俱到、且没有主导视点地进行观看。
于是诞生了立体主义,艺术家们开始以更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以及深浅不一的散乱的阴影,这使得立体主义的画面无法再像传统西方绘画造成三度错觉,然而正是“平面”的交互穿插,立体主义绘画创造出了其独具特色的二度空间。
这种“同时”的几何抽象,实际上是将数世纪以来文艺复兴的三度空间再加上了“共时性”的概念,可以说,立体主义赋予了图像动感,也为后来实验电影中的几何抽象打下基础。
《亚威农少女》巴勃罗·毕加索
不仅是比例,画中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都遭到了否定,“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并且被衬上了阴影而具有了某种硬度空间的感觉。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二维效果,尽管可以看出块面与块面间的不同,却不能够明确其中哪一块是凹进还是凸出,有的像实体的块面,有的则像是透明体的碎片。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而在此之前,中世纪的绘画,都极其讲究空间和深度,遵循近大远小的原理,即透视法,并且十分讲究写实,每个人物的面部表情都惟妙惟肖,相比之下,《亚威农少女》中五个女性的五官完全不符正常比例,表情也都相当呆滞。
抽象艺术三大先驱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列维奇
十九到二十世纪正是抽象艺术迅速发展的时刻,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正是其中代表性画家。
康定斯基与抽象的渊源诞生于一次偶然的“颠覆”。某天他被自己画室里一副极其精彩壮观却“陌生”的画作吸引,走上前看才发现是自己的一幅作品在墙上颠倒过来,而当他将画摆正后,那种激动人的画面就消失了。
康定斯基由此得到启发——具象使得画面平庸、寻常,而抽象却使得画面充满了生动和美感。
从此,他赋予“写实”新的定义,即不画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几何图形表现出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皮肤感受到的一系列联觉。
蒙德里安的抽象则在于,他想要表达某种“和谐”。
他认为:
造型艺术显示了真正的自由不是相互等同,而是相互对等。在艺术里,形式和色彩有着不同的维度和位置,但他们可以拥有等同的价值。同样的,通过更为对等的个体元素,我们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好。
通过艺术的自由,艺术永远都能创造出其构成的形式元素的某种相互对等,并且展示出人类生活中所需要的这种自由实现对等关系对于人类的生活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社会和经济的统一,和平,幸福,繁荣只有通过对等的关系才能获得。
“对等”是蒙德里安的中心理念,他采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大小颜色各异的色块,让画面达到“不同形式元素的相互对等”,这也是他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
从左至右依次:《微妙的张力》康定斯基
《红黄蓝构图》蒙德里安
《黑方块》马列维奇
马列维奇是俄国乌克兰至上主义倡导者、几何抽象派画家,他也是三位艺术家中最极致的抽象派。
他在至上主义宣言中说:
若想成为一位纯粹的画家,你必须抛弃情节和物,实现绘画造型动态发展的需求表明绘画基质从物走向色彩本身的愿望,走向以自身为目的的绘画形式对内容和物的超越,走向无对象的至上主义—走向新的绘画现实主义,绝对的创作。
至上主义绘画只为形式本身而存在,于是诞生了马列维奇的标志性作品《黑方块》《白上白》。
印象派
印象派作为观赏性较强的绘画流派其实也具有抽象的性质。
19世纪末期,学院派仍是巴黎艺术节的权威主流,学院派认为艺术是精准的东西,要延续文艺复兴传承下来的经典风格来作画,要使用官方的画法,创作历史人物、宗教神话故事等庄重的题材,维持艺术家的高贵性。
但时代早已超越了学院派的老顽固们,彼时法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巴黎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年轻的艺术家们不满于绘画题材的局限,开始走出画室,描绘身边的现代世界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一类学院派认为的“低等主题”。
其中,印象派就主张在户外自然光线下,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来描绘身边的真实生活。
当时,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有能力消费艺术品,印象派色彩丰富、极具张力的画作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也正是由于“瞬间”的潦草和随性,被当时杂志记者嘲笑为“未完成的草稿,可能是凭借印象画出来的”,印象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印象派作品至今仍因高度贴合大众审美而成为大多数家庭装饰墙面的选择。
《日出·印象》莫奈
《睡莲》——莫奈
《池塘》——雷诺阿
写在最后
以上提及的流派只是西方艺术史的冰山一角。不可置否的是,文艺作品始终与时代挂钩。
实际上,各时代的先锋派都是在对该时代“循规蹈矩”的反叛。许多艺术家在世之时穷苦潦倒、受尽白眼,在死后多年才被新时代的人们奉为天才、神明。
本篇文章,是挑了几个希望能够解决读者再看到一些抽象画作时的“不解”,也希望生于审美单一、“纯白世界”的各位,在追随“具象”与所谓“正确”的同时,能够好好体味某些“非”主流。
毕竟,非主流之所以不是主流,也许是因为当下人们对于“正确”认知的狭隘、和一味偏执。
NWO
图:网络
参考资料:《电影艺术观念》《大话西方艺术史》
往期阅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