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解读新书 | 《哲学的慰藉》

发布于 2021-10-11 21:16


了解哲学,开启思辨之路



为什么我们要读点哲学书?

在目前的社会里,就根本没有一块完全光明的地方,你逃出了自己的环境,任然要走进一个新的黑暗圈里,逃避无用。

但用不着悲观,因为光明是从黑暗里打出来的,打破黑暗才会有光明。

在发展的观点上,每一件事物都是有相对性的,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规律,一定的事物的出现,这又是绝对的。

我们大半是在焦虑、恐惧、悲观、绝望的时候才要追问“人生的意义”,来驱散这些负面情绪。

看些有趣的哲学书籍,开启我们的思辨之路。
 
当这个世界难以改变时,哲学会给你应对生活的力量。

它像星辰,照亮你孤单行走的夜路;

它是温柔的安慰,足以疗愈你的痛苦;它是智慧,开解你对人生的困惑。
 
作者将带领我们开启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走进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的精神世界。

让那些因不合群、困顿和欲望引起的不如意,在哲学中找到慰藉和答案。
 


哲学给了我们生命和智慧

通过德波顿的笔触读者看到六个不同的哲学家形象,他们中的有些人是人们熟悉的,有些是似曾相识,有些却很陌生。

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言行或许不一定让人们大彻大悟,但一定会让人们有一些感受,受到某些启发和激励。

审判苏格拉底时,其所受指控如下:他上天入地刨根问底,他提出异端邪说,他善用闪烁的辞藻让弱理战胜强理,

他故意通过谈话腐蚀年轻人,对他们施加邪恶的影响。

而苏格拉底的申辩以其非凡的镇静自若流传后世,

法庭给他机会当众放弃他的哲学,但是他选择了信仰的真理不肯随俗,根据柏拉图的叙述,他意气昂然地对法官说:“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我就不会停止哲学实践,

绝不停止对你们的劝导,绝不停止向我遇到的每个人阐明真理......

所以,诸位,不论你们是否释放我,你们知道我是不会改变我的行为的,虽百思而不悔。”

伊壁鸠鲁开出的药方有三大元素:友谊、自由和思想。

由此知道,富甲天下不会增加快乐,快乐的真谛在于思想的自由和心灵的沟通;

读者因此可以减少一些迷茫、错位、惊愕、焦虑,增加一些理性和自信。

斯多亚派哲学家塞内加出身豪门,却命运多舛。

年纪轻轻就患重病,与疾病抗争六年;身体康复后从政,又仕途不顺,无辜遭到贬谪,身受8年囹圄之苦;

后来违心去当王储的老师,十五年后又被国王—当年的学生—赐死。塞内加一生坎坷,屡遭挫折,却能处变不惊,泰然应对。

他的哲学告诉他世事无常,不仅自然灾害、生老病死不可预知,就是人世间的勾心斗角、相互残杀也是防不胜防。

怨天尤人于事无补,“哲学交给我们顺应全方位的现实,从而使我们纵使不能免遭挫折,也至少能免于因情绪激动而遭受挫折带来的全部毒害。”

哲学给了塞内加“生命和智慧”,他以从容应对多变的命运来“回报”哲学。


只有人能解惑,人能认识自己


他以为,人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的,人亦生活在某种具体的文化中,对我们身体、智力的缺陷避而不谈,不承认我们文化、习俗的差异,是体面社会缺乏坦诚带来的结果。

他的哲学大谈“君子不为”的人间琐事,因为他己经看到,晦涩不等于深刻,“神秘莫测的人能够在简单的头脑中引起崇敬,却不能打动坚实可靠、清晰的头脑。”

哲学家不能眼望苍穹冥思苦想,却忘记脚底下的事情。

哲学要让世人努力寻求智慧而又从未远离愚蠢,要学会如何去过健康而快乐、平凡而善良的生活。

叔本华生活在十九世纪的德国,虽早年丧父,但一生并无衣食之忧。他生性多愁善感,却又不善于与人交往,常常痛感人生苦难。

三十岁时写出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却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可,直到四十多岁仍然一事无成。

在愤世嫉俗之余,难免自我安慰,自我仰慕。

他在感叹“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同时,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天才地说出了这个真理:人与其它动物一样服从“生命意志”,

但人又是万物之灵,人通过哲学和艺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勾画生存的条件,因此,只有人才能自我解惑,只有人才能认识自己,

人或许永远不可能摆脱“生命意志”,但正是艺术和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把人生痛苦转化为“知识”,人才可能获得洞察世事的省悟和少许的安宁。

尼采早年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这大约与尼采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经历有关。

其父英年早逝,家境很快衰落,而尼采本人内心感情丰富、极其敏感,外表则木讷腼腆、举止刻板,虽有才华,然疾病缠身,孤独忧郁,人生远非一帆风顺。

于是悲天悯人,自叹自艾。

后来经过学而思,思而学,人生态度发生骤变,他不再赞同逃避痛苦的观点,而是创造了“超人’哲学。

“超人”就意味着要有超乎常人的信念、勇气、意志、智慧、情感等,就要像真正勇士那样面对惨淡人生而决不放弃。

于是,尼采不是让人努力减轻痛苦、追求幸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他推崇苦难,

因为他坚信,苦难是实现完美人生的条件,苦难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必经之路,关键是要有应对苦难的勇气和明智。


《哲学的慰藉》总结
1.对与世不合的慰藉

 苏格拉底:对哲学的坚定捍卫,不惜为此牺牲生命;对所谓常识的质疑,他人的敌意和我们内心的怯懦都会阻止我们生发质疑,

常识并不一定是对的,多数人同意的观点也不能以人数来断定其正确性,从逻辑关系得出来的结论才是靠谱的

2.对缺少钱财的慰藉
 
伊壁鸠鲁:强调感官的快乐,精神并不能治愈身体上的疼痛;

快乐的需求清单:友谊(确认自我,获取关爱和尊敬)、自由(辞职,生活简朴而不必忍受讨厌的上司)、思想(清醒分析,不必庸人自扰杞人忧天,不必焦虑);

需求分三类,“在消除了匮乏的痛苦之后,清茶淡饭与丰盛筵席带来的快感是相同的”;

“我们所需要的精神的东西在物质世界中被仿造。我们需要的是重整自己的思想,却为新的货架所引诱。”;

诉诸快感,用快感来判断一切善,社会财富的增加不会保证快乐的同步增加。

3.对受挫折的慰藉

塞内加:成为皇帝滥杀的牺牲品,面对朋友的哭泣,“你们的哲学都去哪了”,坦然赴死;

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塞内加挫折词典:愤怒(愤怒来自于喜剧性的客观,却遭遇悲剧性的后果,而且人们一般觉得愤怒会压制理性)、震惊(无法预料,从未预料最坏的情况)、

不公正感(对不公正的抱怨源于相信世界是公正的)、焦虑(不能确定情况)、受嘲弄感(自以为受有生命、无生命物体的迫害)

4.对缺陷的慰藉


文化的缺陷:缺少跨文化的理解,将世界二分为正常与不正常;

智力的缺陷:将知识分成学问与智慧(生活得快活而合乎道德的知识),世人往往追求学问,而不管智慧。

5.对伤心的慰藉

叔本华:自我仰慕可以变得快乐,因为别人可能不能欣赏我们或者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表达他们对我们的仰慕;生命意志:追求繁殖的最优最理想状态。

6.困难中的慰藉

 尼采:推崇悲苦,追求高山的磨砺;苦与乐紧密相连,多少苦就是多少乐。


  END  



樊登读书
阅读
点亮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