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起源的标准化解读
发布于 2021-10-11 21:59
于是,这越发激起了人类的好奇心。人类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找到一切事物的起源。
早在远古轴心时代,东西方的先哲们就在思考宇宙、生命、人类及语言的起源问题。比如:东方的老子、孔子、墨子,印度的释迦摩,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们均在自己著作中多有论述。到近代,人们已经开始尝试用科学理论和实证方法解释这些事物的起源问题。
比如人类最关心的宇宙、生命、人类和语言的四大起源问题。现代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等集合多种学科知识形成的大信息量,对前三种起源都给出了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唯独对语言起源的解释还在以各种假说作为支撑,并且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足以从根本上找到语言起源的答案。
迄今为止,各学界关于语言起源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8世纪以前语言起源的神授说,近代语言起源的拟声说、拟象说、人类本源说、感叹说、契约说、进化说、约定俗成说等等。
到了现代西方哲学时期,哲学家明确表示对语言的研究就是对人的研究。换句话说,大家都认为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自己的事情,是人类抽象思维自己搞定的。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只有到了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才真正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语言起源说。这就是现在大家都认可的“劳动起源说”。应该说,这是迄今为止学术大家给出的语言起源问题的最值得信服的答案。
马克思对语言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人本身,而是以整个自然界和人类发展历史为背景来考察的。马克思认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马克思还就哲学意义上的“存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从以上马克思的有关语言、意识、存在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上,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的判断。
1、语言是一种意识;
2、语言和意识都具有历史性;
3、语言是一种实践的产物;
4、语言是人类不同个体存在之间的意识;
5、语言是由于人类不同个体存在之间的迫切的交往、交流的需求而产生的;
6、存在就是人们的生活本身;
我们再来看看恩格斯关于语言的论述。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在劳动中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什么意思:就是说“人类的劳动产生语言”!
鉴于马克思、恩格斯就《自然辩证法》而言,是一种继承、发扬的关系。我们可以把二位伟人就语言的产生的思想论述做一个归纳、合并。
语言是人类不同个体之间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因生存、生产、生活的迫切需要,而逐渐产生的、日趋强烈、日渐成熟的沟通、交流的意识和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在于他们的这一观点与以往所有关于语言起源的观点都不同。他们第一次将语言起源问题引入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他们对于语言的理解不是从抽象、而是从现实的人、从现实的人产生的需要、从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第一次用实践性和现实性为语言冠名。也是至今为止在语言的起源上唯一能够得到共识的说法。
好,我们下面就尝试从哲学、社会学、标准化学等多学科的角度上细细说说人类语言的产生和起源。
一、人的内心主观与外部自然界的客观
从哲学的现有基本结论上讲,什么是外部自然界呢?就是我们现在生活周围的这样一个客观世界。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独立存在的,因而它是客观的。而人的内心世界则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口身体四肢)与意识器官(大脑)所感觉和意识到的全部有关主体和客体的信息内容。也就是说,人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感知一些来自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随后这些客观事物与人脑中的意识相结合,这样就形成了人的内部世界。因此。人的内部世界是人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感觉过、意识过或者正在感觉、正在意识的外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信息交互融合的产物。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苹果,对于“苹果是什么”这个问题,要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就必须清楚这个问题中的“苹果”是指外部世界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物还是存在于人的内部世界中的事物。若指客观实物,则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外部世界中;若指人的世界中的“苹果”,那么它存在于人的大脑里。即人的内部世界里,是通过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交互、内化过的客观实物(比如:这个苹果颜色鲜艳、好吃、有营养、可以栽培……)。因此是主观的。
总结上述,可以得出几个个基本的结论:
1、外部世界(自然界)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意识是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外部世界信息在人的内心中的一种交互、内化结果;
3、意识不能等同于客观世界,意识不能真实反映客观世界;
二、人类语言产生的主观动因
通过前面对外部世界及人的意识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阐释。我们知道人所感觉到的客观实物往往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内化过的事物,人所要认识的对象都是正在感觉或者已经感觉过的事物,人所掌握的一切有关外部世界的内容都是通过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过滤、处理之后得到的那个世界的映像。也就是说,人的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的局限性,决定了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是局限的。所以,人眼中没有客观,起码远远没有达到完整、真实的客观。人看似活在客观世界里,实际上永远都活在自己的感觉世界里,对自己感觉以外的东西往往都是无知和浅薄的。
比如:盛行于16世纪之前达1300年之久的地心说,后被16世纪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取代,到了20世纪就被宇宙大爆炸起源说所取代。显而易见,人类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知识、信息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变得清晰的,但是离真正完全认识清楚,还差得很远。也正是因为知识、信息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原来认为永远正确的科学原理、定律都在不断的修正,甚至是被颠覆。
既然所有的人都活在主观世界里。所以不同的人在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和范围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是正常的。进而在处理外部世界输入到脑内的信息的方式和能力,也肯定会因人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差异就会造成一个本来的、唯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外部世界,在不同的人脑中变成了许多个不同的内部世界。
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不断认识,人类意识逐渐丰富,视野开阔了,由此人的内心世界中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不同个体之间本就不相同的内部世界的差异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而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因为意识的高度进化带来的原始能力的逐渐退化和
递减,作为个体已经很难和其他的大型动物进行生存竞争和抗衡了。别无他途
,人类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物种整体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人类物种生存的需要,客观上倒逼人类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形成在一定区域生活的人们就会自觉聚集成一个个族群、团体中来。这种现象其实不光是人类独有,好多其他物种都有这种现象出现。而且从生物链来讲,越是趋向生物链末端的物种,这种现象趋势越突出。从标准化的角度上讲,物种族群内的团结统一,是物种生存的首要条件。越是团结、统一搞的好的物种,其生存、发展的能力就越强,物种就越能壮大。
说句本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人类至今唯一延续不断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文化的长久统一、多民族的融合大团结是其根本原因。
我们回来继续。
族群内部不同个体意识的不同使他们对待同一事物定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会产生分歧。当这些分歧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人为了维持自己与族群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就需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所形成的一些精神意识外化出来,让其他社团成员知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的内部世界中的精神意识并非全都需要外化,人只需要外化当时环境下对自己与别人交流有帮助的一些精神意识,或者说是那部分已经产生分歧、最需要交流沟通的精神意识。若人们生存在同一个世界,即每个人的内部世界都是相同的,那么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语言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只有个体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存在差异。并且彼此之间又因为某些原因紧紧联系在一起时。才有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必要,才需要统一认识。这是语言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语言不是为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产生的,而是为了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语言的诞生本质上就是人们谋求沟通、形成统一意识的工具。语言一定不是人类单个个体的产物,单个个体产生不了语言,语言一定是个体针对别人(别的个体)产生的。语言是为了诸多个体之间沟通分歧、弥补差异而产生的。因为只有差异和分歧弥补了,才能形成统一意识,人们之间才能关系和谐,关系和谐的物种族群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概率才能较大。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马克思的论述:“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哲学真是个高度提炼、浓缩规律,孕育多学科的母亲啊!
三、人类语言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与人之间由于内部世界的不同所引起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需要是促使语言产生的原因。那么,我们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每个人与其他人的内部世界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会不会因此变得十分困难,甚至无法交流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人与人之间面临的世界的客观本体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感知的每一个对象,如我们上述说的苹果、树等,都是来自同一个外部世界,是同一个客观存在。只是由于我们在感知这些事物时经过了自己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的过滤,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存在差异。因为人们内化的是同一个外部客观存在,所以彼此的内部世界必然会存在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定的可能。如果两个人的内部世界完全不相同。一个人将与自己头脑中的特定思想内容用语言的形式传达给另一个人时,这个人的大脑不会激活并唤起相应的精神意识内容,这样就实现不了沟通与表达。所以,如果说人与人的内部世界完全一样是没有沟通与交流的必要的话,那么人与人内部世界完全不同则是失去了沟通与交流的条件。只有人与人的内部世界在相似基础上的不同才有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手段的可能。
二是人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及其工作原理、程序是相似的。我们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人的内部世界由人的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内化外部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形成。而每个人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都是相同的,不外乎眼耳鼻舌口和大脑,感知方式也不外乎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只是人与人之间在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的发育程度上有所差异。在感知外部世界时所采用的感知方式、感觉能力、意识处理能力会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人类之间的感觉器官、感知方式及信息处理方式具有相似性,这一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所建构的内部世界的内容和结构具有相似性与一致性,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了某种可能。
总结一下,人类感知对象、感觉器官、意识器官、工作原理、工作程序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是人类沟通得以成行的物质保证。
四、人类语言产生的标准化因素分析
我们上述已谈到,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在劳动中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既然语言是从劳动中产生的,我们就先来看看人类最初的劳动中的行为与语言产生的可能的关系。
学者们现在已证实,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以渔捞、狩猎捕食、伴随简单的石器、木器、竹器工具的制作为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人类的劳动行为不是一种天生的行为能力,是后天经传授和学习获得的能力。劳动行为的传授(如用棍子叉鱼、木质标枪远距离投射猎物、特别是石器工具的制作等等),只靠做示范动作传授是很难准确和有效地传授的(关于石器制作,我在前面的一片专文《现存人类最古老的工具,为什么会带有鲜明的标准化痕迹》中有详细描述)。因为,狩猎时必然要涉及到猎物对象、地点、时间、方向、角度、用力关系等信息。工具制作时要涉及到材料的选择、制作方式、石块敲击的力度、最终成品石斧的厚薄、刃面是否锋利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要做好、有效果,就必须要有最佳的方案追求。哪怕最初的追求是混沌、模糊、差异很大的。但是随着这些活动的持续、反复发生,最优的探索、总结、沟通、交流最后就一定会发生。这就驱使人类要寻找一种方式能把这种探索、总结、沟通、交流形成的思想意识传出去。
最初的发音是人类和许多动物均有的信息传递方式,但它只能表达情绪类信息。我们都知道,许多动物都有发声的功能,它们发出的声音主要用于表达愤怒、抗议、痛苦、高兴等感情和用于发出危险警告信号等等。这是一种感觉表达的语言,不是思考表达的语言,是情绪感觉表达的语言,不是意识交流的语言。这种情绪感觉表达语言是一种低级语言,严格意义上不算做真正的语言。人类在建立起自己的高级语言前,在语言能力上与其他动物没什么差距,如同现在大猩猩的语言能力。
这是那个时期能够利用来传递信息的可能方式。因为那个时期所有的动物物种的活动行为都是简单的、原始的、本能的动作行为,比如:移动、进食、攻击、躲避、繁殖、休息等。
而人类,后来开始了劳动,劳动绝对是一种复杂的行为!
尽管最初的劳动在今天看来就是简单的渔捞;狩猎;石器、木器、竹器的加工等等,但是比起本能的动作行为要复杂的多。而且,很显然许多劳动不是单独一人能够完成的,涉及到族群多人的协作,这就必然带来进一步复杂交流的需求。人类试图利用声音来表达更多的意思,以帮助这些劳动技能的传授。为了交流的需要,人类将用于表达感情和发信号的吼叫声向能表达更加丰富信息的语言转变,以增加自己新的表达能力。
这里插一句,当代中国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新词、新概念,本质上就是语言表达的不断创新和丰富。特别强调一下,这种创新和丰富在人类的语言发展史上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们前面已讲过,语言的建立一定是意识的外化表现。那么,语言内容的丰富一定是和人类意识产生的感觉器官中的感觉信息,并经过意识器官过滤处理的意识信息高度关联的。比如眼睛看到客观物体存在的(形状、颜色、距离、大小、时间轮回、山、河、湖、海、树木、果实等);鼻子闻到的(香、臭、糊味等);口舌尝到的(酸、甜、苦、辣、咸、鲜等);耳朵听到的(各种动物叫声、打雷声、下雨声、刮风声、别人的说话等);身体感受的(冷、热、轻、重、疲劳、轻松、疼痛等),很多很多。
人类最初的语言进化的挑战,一定是要先把这些基本的感受、感觉进行提炼,固化,统一成族群大家都认可的统一意识、概念,进而形成统一的基本概念后,才可能进一步前行。
哲学家讲,概念是思想的细胞,说的一点没错。
随后,人类大概会本着先急后缓、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交流需求原则,把这些基本概念应用不同的场景进行不同的组合。
于是,人类能够交流的信息越来越多,人类的语言表达也越来越丰富。
于是人类逐渐开始学会讲故事了,也就是我们现代人类语言、语法中讲的现代时、过去时、将来时等等,就全都出来了。
语言只有能够表达上述这些基本信息的关系后,才能成为高级的表达语言。
交流的前提条件,必须是说的人能够说得明白、清楚,听的人能够听得懂。这就客观上要求发音、概念、词义等必须统一。这不光是语言表达结果的统一,就连最初的需求也必须是统一,才能够达成最终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人类之间如果没有细化的、明确的、统一的概念和语言,就无法进行复杂交流,就只能停留在现时和现场情景的浅层次交流。否则,复杂的交流就只会引起误解和造成混乱概念。
所以说,语言的产生和交流是一个典型的标准化过程!因为没有这个过程,人类的各个族群根本是无法生活在一起的。
其实,这么一看,和小孩学说话基本上差不多。
但,小孩说话是被动的学习,是因为周围有语言环境,还有大人的悉心教授。
可是,古人呢,是语言的创造,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创造。就古人类来讲,这个过程应该是很艰难、很漫长的!否则的话,人类怎会想不起最初的说话是怎样形成的?
有了高级语言,人类才有了表达现场关系的能力,有了讲述故事的能力,有了描述未来的能力。
人类的加快进化是始于旧石器时代前一段时期,进化的主要因素应归功于细化的概念和高级的语言(能细化表达)的产生。
概念和语言是相互促进的。说高级语言,是除人类外,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能力。高级语言细化表达了事物的概念,细分了时间、空间、过程、对象、因果等关系,提高了人脑的概念分辨力,支持了人类的复杂关系交流,提升了人的思维水平,使人脑高层次进化。
有了多层次、多关系的高级语言,人们才能在非现时和非现场进行事件的交流,人们才能讲故事。达到这种水平的语言,标准化学者麦绿波精准地称其为“离现语言”。其他动物(牛、马、鸡、鸭、猪、狗等)是没有“离现语言”能力的,所以,它们在一起时,从来是“无话可说”的,只是默默地待在一起,从未发现过它们在聊天。
人类的“离现语言”可讲故事,传授经验和知识,使一个人都能获得多人的经验和智慧,在一个个人生命周期内可接受几十或几百人的经验知识,使脑部的进化周期被大大压缩,进化速度加快。这种靠交流积累经验和知识的方式,随着交流人群的扩大和一代代的传承,这种积累在不断加深和倍增,相当于一个人自己生命周期积累的几千几万倍,成为脑进化的强大引擎,使人脑比其他动物脑有了飞跃式的超快进化。
尽管语言对人脑的进化如此之重要,但它只有在标准化的状态下才有可交流性,否则,没有任何意义。尽管其他动物也有语言,但它们的语言只是一些很简单的信号语言,不能表达知识和智慧,因此,对大脑的进化没有太多帮助。
所以说,语言标准化是人类身体器官表达行为的标准化,是意识概念的标准化,是发音和听力的统一化,是人类内化的意识和外部的客观世界的统一化,是人类意识的外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语言标准化是输入和输出关系统一的标准化,是声音对象的标准化,它是人类行为的又一个进步,是高程度统一化的最早的标准化形式。
我们人类的大脑(意识器官)就像个规模能力不断提升的复杂加工厂,输入的是外部世界客观存在事物的基本信息。输出的呢,是技术、发明、工具制作、产品、语言、文字、文化等巨大的文明成果,进而形成一波又一波的人类文明。
而语言呢,只不过是人类进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基因,只不过这个片段基因对人类来讲太重要了,也太神奇、神秘了,整的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难成结论。
本文只不过是站在标准化的角度对于人类语言的产生进行分析,算作是一种另类的解读吧。
谢谢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