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富有吗?我思考了很久,想到了“缺编”.

发布于 2021-10-12 00:36


这只鸟的眼界有多宽?它能捉到鱼吗?

智者问:“有多少钱才算富有?”
我说:“期望不高,小康就行。”
智者说:“庄子以天作被,以地为床,赤裸而行天下,富有吗?
我说:“我是俗人,不是老庄。”
智者说:“大道至简,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无只在一念尔。”
于是,我思考了很久,想到了“缺编”。
我们很多人一直在嚷嚷着缺编、缺编,仿佛编制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并且这种观点在体制内外有很大的市场。
诚然,任务要靠人来完成。很多事情,有人不一定行,但没人万万不行。就像钱一样,有钱不能万能,但没钱似乎又万万不能。目前是人少任务重,好比小马拉大车,很累不说,并且还弄不好、玩不转。
编制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就是给配多少人的问题。尽管这种认识有些狭隘,但人们觉得它很实用。
“你们编制多少啊?”
“2000。你们呢?”
“我们才500。”
殊不知,假设两个同样的科研单位,一个给2000个编制,一个只给500,但前者是清一色的本高,而后者多数是硕博,哪个更行?答案不言自明。
这就说明,数量很重要,但质量有时更重要。同样的人数,人的质量决定了效能的高低。
俗话说好虎架不住一群狼,但如果把一群狼换成一群羊,那结果是什么?
人们之所以习惯于关心人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并且仅仅是把目光局限于编制本身而不外审细考,这不是缺编本身的问题,这是缺少认知。
其实这是个简单的数学公式。
当编制不足时,解决问题的路径除了增编外,至少还有N条路。眼界过窄,我们便自己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
同样的编制,我们能不能想办法通过人才提升计划提高人的质量?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优秀的行业都离不开精英。有精英的行业和领域,尽管他的精英只占整个团队的极少数甚至就只是有那么一两个,但他们的贡献却往往是关键而巨大的。尤其是战略精英,战略上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是不行的。
同样的编制,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有限的力量都用在刀刃上?严重的内卷是不是造成了严重的内耗?我们是不是本该能够解放更多的“生产力”
同样的编制,我们能不能通过改进工作模式来提高工作效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过去5个农民只能种好1亩地,机械化、现代化之后,1个农民能种好10亩地,这是编制问题吗?
当无法增编时,我们能不能“曲线救国”?交警不够有协警,干部不够雇文员,人少的时候多投点钱,问题便解决了。为什么非得盯着增编这一棵树?多投入点钱、雇一些人,这到底行不行?
当编制不足而又投入不够时,我们能不能在分母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分子?国家改革开放,我们能不能也来个“改革开放”?放管服,我们真的放彻底了吗?统计工作、核损工作、抽查评估、宣传工作、后勤保障等等,很多工作真的不能推向市场或者委托中介吗?
有一次一个大队长说他缺编,我问他到底给多少编制才算够,他想了半天回答不上来。
说实话,依禅而观,如果眼下的模式和状态不变的话,再给上三倍、五倍、十倍甚至百倍的编制都不够。为什么不够?因为我们的思维依然是在“包打全球”。
双随机一公开,是不是还有些地方在搞不科学的执法排名?
双随机一公开,是不是还有些地方通过专项检查来力争全覆盖?
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不是“用检查代替监督”的现象依然大行其道?眼睛只盯着单位和场所,貌似很负责,殊不知却把各个行业的安全管理都“截了胡”。如果哪个地方把抓部门、抓行业作为一个重点工作了,这才算走到正路上来了。
这么大个国家,那么多的行业,海量且不断变化的单位和场所,试图以区区数万之员而包揽全程和全部,不用想也是徒劳。
所以在禅哥看来,如果任务是死的,那么缺编是实情。增编固然是好事,但达到目的的路径决不是只有增编这一条。
其实吧,”缺编“问题由来已久。改革前也照样缺编,只不过那时的环境和要求不一样,所以很多人就没怎么把它当回事。现在改革了,环境和要求也变了,大家压力就大了,就把这事给拎出来了,并且还有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改革“后遗症”。其实,这完全是个错觉。
老百姓常说“不能指着一颗树吊死”,今天的我们如果还依然指望着增编这一条路,那么十有八九还是走不出死胡同。
这个道理到底对不对,大家最有发言权。如果对,那该怎么办呢?其实,答案就文章里,答案就在脑袋中。
认知比编制更重要,难道不是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禅哥20211012凌晨加班之后作。

禅哥简介
禅茶诗书,河北围场人,1998年毕业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工程硕士学位,曾任武警学院外聘教官,现为全国火灾调查技术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消防科普专家、火灾调查专家、省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

跟禅哥,爱消防。

加入火调学术文化群需: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