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手抄报模板、国旗下演讲稿等,可下载打印!

发布于 2021-10-12 00:41

十月,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如期而至,终于来临了!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手抄报展示



文字素材展示

1、重阳节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2、重阳节习俗

1登高
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2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4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3、重阳节诗词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陈志岁)
重九江村午宴开,
奉觞祝寿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健,
共把青春倒挽回。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
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
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
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
前日龙山如梦中。

重阳节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4、重阳节故事

尊老爱老的故事

1、挨杖伤老的故事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2、跪父留母的故事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3、孝感继母的故事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国旗下演讲稿展示

共6篇,仅展示1篇

(仅展示部分内容,获取全部请拉至文末)


日记范文

篇一:重阳节日记

昨天重阳节,我们去白云山登山。走到一半,看见人山人海。走到山顶广场,远望一看,看见小汽车像玩具车,小蛮腰像火箭,看完了。已经到中午了,我们借来了几张报纸,我们坐在报纸上吃东西,吃完了。我和姑姑去看鹦鹉明星表演,真。
我们下山了,下山时,密密麻麻的人群。我和爸爸走在前面,妈妈和姑姑走在后面。太多人了,看不见妈妈和姑姑,只能看见她们手中拿的红色风车,下完山。我们坐公交车去吃饭,饭太香了,后来我们回家了。昨天真开心,我下次还想去呀!

篇二:重阳节日记

今天是重阳节,我跟妈妈她们去莲花山上玩,我们到了莲花山,爸爸说去拿报纸,便不见了踪影,我们只好自己去爬莲花山。
我先在莲花山下的公园里热身运动,然后,我们去爬莲花山,我一路飞快地奔跑着到了山顶,到了邓小平的雕像那儿,我们去找爸爸,爸爸没找到,我们就自己大吃大喝了起来,我们吃了花生、面包,喝了矿泉水,等到我们吃饱喝足了,便下山。下山时,我和妹妹实在走不动了,于是,就被落在了后面,后来,我们终于走出去了。
然后,我们又去了叔叔家,看到了爸爸,这时,爸爸又要出去了。爸爸走了一会儿,我们也走了。
这就是我重阳节登高的事儿。

篇三:重阳节日记

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我们国家的老人节。在这一天里,为了表达我们对老人的尊敬,我们要为老人多做些事情。
姥姥白天帮妈妈照顾弟弟,很辛苦。今天晚上,我给姥姥捶捶背。姥姥说:“谢谢浩哲,真舒服啊!”我很高兴。
以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尊敬老人,多为老人做事情。

篇四:重阳节日记

我们家乡的重阳节和其它地区的重阳节是一样的,但是我最喜欢在姥姥家过这个节日。每次听到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我马上能说出一个节日--重阳节。
姥姥特别喜欢这个节日。每年的重阳节,姥姥家都会准备丰盛的饭菜,全家都在一起庆祝。小的时候我只知道是舅舅的生日。后来我渐渐懂事了才知道是舅舅的生日。从那天开始这个节日在我心里成了不寻常的日子。我听说重阳节也叫“登高节”,在这一天有很多喜欢运动的人都去登山呢!
今年的九月九重阳节那天,我已经和舅舅约好了去登山。多么期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啊!

篇五:重阳节日记

我听书上记载重阳节是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要爬高、赏菊花、喝菊花酒等等。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家过重阳节。正好是九月初九。也是秋天。这个秋天我们迎来了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们家卖菊花酒,赏菊花。我们家这一天吃了饭。就开始过重阳节了。我们先赏菊花。我们一次上的了中午。菊花很美丽。很艳。到了中午。我们一家喝菊花酒。
我很想让重阳节留下来。因为我想每天观菊花。我爱这个节日。我喜欢这个节日。我不知道这个季节的由来。但是我知道它的诗。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