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homas Mullaney and Mira Ying
叶晨晖:计算机中文处理
在二十年代后期,IBM 仍然不断吸引着世界最顶尖的亚洲和亚裔美国工程师。来自台湾的美国工程师、发明家和企业家 叶晨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叶生于台湾,在朝鲜战争期间当过翻译官,随后移民美国,在加州英格尔伍德的诺斯洛普航空学院(现诺斯洛普大学)就读。毕业后他先在洛杉矶郊区伯班克的斯利克航空公司(Slick Airways)担任货机机械师,后来进了弗吉尼亚军事学院(VMI)1。他原本想读历史专业,但由于当时英语太差,担心自己毕不了业,才决定攻读电机工程。不过叶晨晖对历史的喜爱丝毫没有消减,他在 VMI 旁听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的文明兴衰史课程,继续滋养着这股热情。汤因比的最后一堂课的是中国,而熟悉汤因比著作的人都知道,这是他研究中最异于主流观点的部分。他在巨著2中分析的其他文明形态均由兴盛走向衰亡,不同的是,中华文明延续了下来。汤因比将中华文明的持续性归因于中文的书写:尽管中国地域辽阔、族群多元——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方言,如广东话、福建话等,形成了彼此之间无法理解的语言屏障——但是中文作为统一的媒介,在使众多帝国与文明分崩离析的时代巨浪下,成为了中流砥柱。中文「将人们连结在一起,哪怕他们正被其他国家统治着,」叶曾经向我解释,「所以他们总能重新团结起来。」他继续说道:所以那时候,我想,凭借我所有的技术知识——机械、电动、电子技术等等——加上一个中国人对于中文汉字自身的理解,我必须做点什么来维护这一文化。1960 年,叶晨晖从电机工程系本科毕业,主攻军事科学。随后他在康奈尔大学读研,1963 年硕士毕业于核工程学,1965 年则拿到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加入了 IBM。他的专长是自动化控制,负责研发计算机系统来管理造纸厂、炼油厂、钢铁厂、糖厂等工厂里的作业流程。他驻扎于加州圣何塞市,在 IBM 刚建立不久的新办公室里,为大规模生产工厂开发计算机模拟模型。在 IBM 工作期间,他将业余时间投入到了一项完全不同的事业中,那就是中文汉字的电子化处理。他坚信汉字是可以被数字化的,由此就能将中文书写系统带入计算机时代。叶晨晖给这个副业项目起了个名字叫 Iron Eagle,「铁鹰」,这也是他最早完成数字化的两个汉字。「铁鹰」立刻吸引了台湾高层人士的注意。台湾的参谋部提出让叶离开 IBM,全力专注于这个计划。他同意了,原打算辞职,但 IBM 说服他先留职休假一年,这样可以更专心地钻研这个业余项目。1971 年开始,叶晨晖暂别 IBM 一年,在台湾的国立清华大学担任应用数学系与核子工程系的访问教授。翌年,他建立了名叫 Ideographix 的公司,坐落于加州森尼韦尔市,成为在硅谷最早开张的公司之一。叶晨晖此后担任公司的总裁和总工程师,他的兄弟叶晨钟(Chan Jong Yeh, CJ)担任副总裁。Ideographix 的旗舰产品叫做 IPX,它是一套数字化的照相排版系统,此后一举改变了中文印刷的局面。Ideographix IPX 照排系统的汉字转码器
在它面世后的大约七年里,IPX——也就是曾经的「铁鹰」——仅限在台湾和美国的军队中使用。最早的两个非军方大客户则分别是台湾电信局和台北国税局。Ideographix 帮电信局处理和传输上百万张电话单据,并且让电话簿的制作时间大幅缩减;而国税局有了 IPX 的神助,也前所未有地提升了报税表的制作效率。媒体机构开始纷纷找到叶晨晖,其中就有台湾最大的日报《联合报》。报社里原有多达四百个排版工人,这支庞大的队伍每天都连夜排版,赶制次日早晨的报纸。而在引进 IPX 系统之后,人力缩减到区区五十人,他们完成工作的时间一下子减少了。为了充分利用提升的效率,《联合报》把印前的时间尽量拉长,相比起同行们在当天晚上就得开始印刷,《联合报》可以将每天的新闻截稿时间延长至次日凌晨两点。这让它们的早间专栏能够抢先登出其他报纸来不及报道的最新消息,令对手们望尘莫及。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