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发布于 2021-10-12 06:52
你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色泽分明,具体客观,广袤空间,纵深立体,运动规律。
世界是鲜明的色彩,灵动的生命,丰富的因素,饱满的信息。
世界是具体的人物,细腻的感受,丰满的体验,清晰的记忆。
世界是物质与精神,意识与现象,感受与对象,规律与思想。
这是普通人对世界的认知。
无论世界是精神的,或者世界是物质的,或者世界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无论哪一种结论,都未曾脱离人类的认知体系。
无论哪一种结论,都属于人类认知体系的结果。
结果,无论如何,都是局限的。
因为,人类的认知体系,就是局限的。
修行者,所看到的世界,与常人不同。
怎么个不同法?
以下所说的,常人很难理解,也会颠覆你正常的人生观。
尽量准确的予以描述,你尽可能的去体验,去品味,而非理解。
头脑,是无法理解生命的。
首先,修行者的看,并非是眼睛,而是心灵。
心灵在身体内,犹如光明在夜空中绽放,面部的眼睛,就好像我们手中拿着的望远镜。
我们可以拿着望远镜看世界,但是放下望远镜,你依旧可以看见世界。
用望远镜看到的世界,随着望远镜的功能,固定了世界的现象。
你只能看到,望远镜给你传递回来的景象。
可是,放下望远镜,不使用人体肉眼后,心灵看到的世界。
就与肉身眼睛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大相径庭,风马牛不相及。
修行者在人类世界生存,身体功能受到人类世界因素制约。
可是修行者,之所以不是凡夫,在于他的心灵是苏醒的。
就好像,你拿着望远镜看世界的时候,很清醒的知道,望远镜并非是你的眼睛。
放下望远镜,你依旧可以看清楚世界,而且看的更加细致清晰。
因此,世界对于修行者而言,仅仅是一幕景象。
世界对于修行者而言,仅仅是“一幕景象”,连境界都算不上。
因为修行者的心,并不融入景象中,未曾发生交流。
那么,景象,就只是景象而已。
与此同时,修行者所看到的,是身体中,心灵内,构成生命与宇宙的实际现象。
相对比,人体内在的,无限细腻,无量庞大,浩渺无际的时空,繁华无量的世界。
人世间的现实社会,这一层空间,单薄的只有一张纸的万分之一厚度。
万分之一的厚度,都夸张了,因为空间是有边际的。
而决定空间边界的,范围广度;决定空间纵深长度的因素。
是由构成空间的,微细能量的密度,以及能量纯度的境界,所决定了空间的边界与范围。
人类这层空间,是由全体人类的意识波,结合人类自身的习气业障,凝聚而成的“境界”。
相对于人类境界而言,宇宙极尽微观,极尽纯净,极尽高深的“圣灵”境界中。
圣灵,以灵觉构成的空间,其中的一粒沙的范围,就涵盖了无量亿亿亿亿兆的,人类认知到的银河系范围。
这个没有办法去比较,就好像,你无法以光线去比较泥土。
泥土可以累积成山,累计成地球,累计成太阳系,累计成银河系。
可是无论如何累计,无论何种体积,泥土的本质不会随着体积的增长,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而一束光,光线的速度,蕴含的能量密度,能量的质量等级,都不是泥土可以相比较的。
于是,无论泥土怎样扩充增长,只能增长体积,无法改变性质。
永远无法进入光的范畴。
相反,光线,却可以随意破开泥土的境界,在内在其中往来自如。
这就是神灵与人类世界的比拟。
修行者身处这个世界,看到世界,感知世界,理解世界,接触世界。
心灵圣觉,却不在这个世界。
就好像你随着潜水艇下沉到海底,虽然身处海底,你却并非是海底。
修行者眼中的世界,人间只是极浅薄的一层现象。
修行者看到的,是身心内在的庞大宇宙。
看到宇宙生灭缘起的,一定是在宇宙时空之外的。
世界对于修行者而言,是雾化的,是粒子形态的。
物质现象下面,是能量叠加形态,是未曾发生的混沌,也是已经发生的确定。
这个人类理解不了,量子力学领域,也仅仅是在理论上,推论到了这一步,还无法证明他的存在。
换个角度说,众生,也包括人类,所谓的活着,都处于一种,能量粒子的重叠,粒子叠加状态。
粒子叠加状态,就意味着测不准,就意味着皆有可能。
也就是说,这个人,既是死亡的,也是活着的。
活着的,与死去的,都只是现象。
而构成生命的微观本质,并不会被生死现象所左右。
整个宇宙都是如此,所有的生命皆是如此。
处于生死叠加的,粒子叠加状态。
除了圣灵以外,因为他们没有形态。
人类,每一个人,在心意相续,构成的自我境界感知以下,细胞内的微观能量,都处于粒子叠加状态。
之所以活着,或者死去,全在于,这个人的心灵,对存在的认知。
在接近人类时空的空间中,微观能量受人类往昔业障的吸引,形成了近似于固化的轨迹。
被业力与夙缘,牵引塑造的轨迹,就是人类的命运。
个体生命的心灵认知,却不受心灵本身控制,是被往昔的习气妄想,川流被动的成为“想”。
因此,一个人的生与死,又可以看作是,前因后果的循环现象。
换句话说,是生命对存在的认知,确定了存在的开始。
更进一步,是心灵对认识的体验,形成了认知的形态。
具体细分,是认知境界的纯净度,决定了生命的表现。
具体的说,一个人自我命运生死,是心灵储存的习气与记忆,在客观世界的投射与反馈。
深层微观空间中,构成生命的细腻信息微粒,处于叠加状态。
由个体生命的主观意愿,导致生命未来的形态。
这也就是三界六道众生,升华与堕落的根本原因。
而纯正的信仰,在生命微观叠加状态中,可以直接与神灵取得联系。
神灵借助信仰的渠道,以光明智慧加持修行者,从而在人体表现中,展现出各种能量形态。
这就是修行者,信心感召神灵,引动神迹的原因。
我们活在“想”之中。
我们被“想”所活着。
众生是被“想”出来的。
你敢相信吗?
在修行者眼中,内在宇宙浩渺深邃,但却能一目了然。
宇宙的基础,是心灵与意识之间,川流不息的,宛如瀑布一样的细腻妄想习气构成。
极尽细腻的念头,极尽微观的习气,犹如铺天盖地的瀑布一样,从上往下,由下往上,循环而成的瀑布流。
这个铺天盖地的瀑布流,缘起于基础空间,也就是觉知。
超越觉知,成为觉性,才可以见到瀑布流的本来面目。
人类物质世界现象下面,能量叠加状态的根本基础,就源于觉知诞生的,细腻妄念瀑布流。
同时,在胸口内在,有一个缓慢盘旋着的,庞大无限的宇宙星云。
那就是众生的生命源头,也就是灵魂累劫轮回,累积的习气沧海。
虽然凡夫永生永世也触及不到这个范畴,但是对于渴望解脱的修行者而言,这是必须知道的领域。
在人类头脑意识,与心愿感知相续,交融交织构成的世界现象,时空范畴微观下。
会触及到人类的心灵细腻体验。
体验是由,人类灵魂认知,在轮回亿兆兆劫中,储存习气而成的,暗沉欲沼大海。
在修行者的胸口部位,形成一个浩渺无限的,缓缓转动的星云宇宙。
六道众生,皆诞生于此,皆无力超脱,无论是神灵,还是凡夫。
皆因“想”源于习气,习气是想的根源。
你能找出一个,脱离了心灵体验的,头脑记忆概念吗?
你绝对找不出任何一个,脱离了心灵体验的,头脑概念出来。
这是因为,在头脑意识形成之前,在心灵体验凝固之前,生命就已经形成了,细腻微观的“想”。
因为“想”,生命具有了自我主体。
自我就是众生。
众生皆因想而成,故而生命皆有习气。
为何三界高层的神灵,依旧受到时空的限制,在神灵国度经历亿万万年后,依旧会堕入人间。
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彻底净化,心灵深藏的,习气与妄想。
当自我隐退,消融在心灵深邃的安宁中,表层的生死轮回就消失了。
但安宁的觉受,依旧是存在妄想的呈现。
神,之所以成为神,是因为脱离了自我,觉性以觉知绽放光芒,而在三界时空中,成为高层的神灵。
无我之神灵,具有普照的灵觉。
灵觉的对境,就是空间与世界。
既然有普照的智慧,就一定有被拯救的众生。
于是,堕落与升华,苦难与拯救,轮回与永生,黑暗与光明,神灵与众生。
对比循环的“境界”闭环,就此形成。
所觉即觉者。
这是神也不知道的。
他们以为亿万年一次的轮回转生,是为了拯救众生,为了真理归正。
其实,仅仅是因为,他们无法探寻到的,生命深处深藏的,三界业习未曾除灭。
受习气所累,神灵,虽然脱离了分段生死,不入轮回生灭,却依旧无法解脱无明。
习气很可怕,神灵都无力脱困,更何况是常人。
你觉得,我意志坚定,持戒严谨,可以净化习气。
你能够将自己,从地板上抬起来吗?
你就是习气的产物,如何能够通过习气,净化习气?
只有通过超越习气的,才能从根本解决,瓦解习气。
习气的根本是什么?
是幻现存在。
对存在的执迷,凸显出空间;对存在的分辨,幻现出时间。
时间牵引觉知,形成灵觉;灵觉认知空间,形成世界。
世界分割空间,空间阻隔灵觉,折射灵觉形成众生。
众生对世界的认知经验,就是妄想的初始。
众生对时空的细腻感知,就是习气的最初。
众生,源于妄想,生于习气,故说众生活在无明黑暗中。
只有正觉者,熄灭存在眯盹的圣人,不受三界六道幻境之苦。
于诸法生灭间,如如不动,智慧圆满,明晓三世,普照十方,
故而,佛法可以破无明。
能以心印佛法,不贪恋自身者,可脱三界轮回。
单纯的虔诚之心,虔诚到单纯唯一,唯一与灵魂相融,融化的灵魂流入佛法中。
生命中,灵魂融入佛法,佛法取代灵魂,身心中失去了自我,觉知的苍茫就会浮现。
觉知中,久远的亿兆兆劫,只是刹那间。
空间中,无限的微尘世界,只在当下间。
久而久之,觉知不再分辨,空间出现裂痕。
觉性自外而内穿透,觉性由内而外呈现,三界之梦粉碎。
法界诸佛显前。
修行者留下此路,是见证,是馈赠,是激励,是誓愿。
未曾想要回报,未曾想要赞叹,未曾想要膜拜,只是一心慈悲。
但是,请对修行者的亲历道路,保持基本的尊重。
同时,请不要买卖佛法,将其作为自我标榜资本。
你未曾亲证的境界,却故弄玄虚,夸大其词,说自己已经证得何种果位。
这种过错,是非常严重的。
是对觉者的亵渎,是对神灵的侮辱,是对生命的摧毁,是对灵魂的放弃。
不要这样。
诸佛,只看一颗真实的心。
你心灵最渴望的,就是你的未来。
谢安朔
2021年10月1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