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絮絮叨叨,到底该怎么应对不听话的宝宝?

发布于 2021-10-12 06:49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惑:虽然知道自己不该发火,可是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又忍不住,到底我们要如何和孩子沟通呢?

      当提到“不听话宝宝”,大家是不是认为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是我们给了孩子太多限制,亦或是哭闹时的孩子正好处于饥饿,口渴,困倦等等。

      孩子非常渴望了解这个对他来说陌生的世界。从两岁左右,很多家长就会发现宝宝们自我意识滋长,变得脾气很大、总是“淘气”、要做那些大人不允许的事,其实都是他们在探索未知的世界的表现,在试探他们能探索的边界(边界可以理解为原则、准则、规则等等)

      而在边界之内,这个空间要尽量的“空”,要尽量给孩子自由,不过多地限制孩子,不过多地否定孩子,这样他才会增长自信、滋长独立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总认为我们的孩子“不听话”,仔细想想,有时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行为规则的边界设置得不够清晰简单、而随机的行为障碍又设置得太多,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抗呢?     
        如何设置硬边界的自由环境
      每一个家庭的行为“硬边界”都不一样,一家一个风格。向孩子展示清楚,行为的“硬边界”都有哪一些。
      “硬边界”通常包括两类:
      一是常识类,比如打人、抢别人的东西、不经询问拿走别人的东西、公共场所没礼貌、涉及安全的行为比如玩尖利物、玩火与电门等等,这种属于社会和安全行为规则的常识底线,孩子如果触及了,没什么好说的,就得按照规则坚定执行。
      二是合约类,是父母与孩子事先商议好,而达成清晰合约的边界,比如每天看电视时间有多长、几点钟睡觉、允许吃几块糖等等。合约,同样也是“硬边界”,要让孩子明白约定必须去尊从,合约不随自己的态度而改变。
      设置“硬边界”,关键是不能过多、太过琐碎、也不要有太多变化。孩子的脑记忆容量很有限,硬边界需要一次次地重复,一次次地强化让他们知道在哪里,他们才会接受和尊重,而逐渐变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反过来看,不触及“边界”的行为,我们要学习尽量地放手,给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塑造的自由,不要设置过多的障碍。而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某个更好的行为,尽量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而非“强制”。让孩子在自己的这个自由空间里,充满了自主感、独立感和责任感,他可以为自己负责。
      给孩子一个边界清晰的“空旷房间”,“不听话”的冲突和抗争,一下子就会减少很多。
吼叫与唠叨的无效力
      在孩子触及行为边界又抗拒时,我们都会烦躁。如果孩子特别不听话,我们就很想发怒、大吼、或者就是不停唠叨。
      我们都不是完人,都会有这类情绪。但该如何理性地去处理这些矛盾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吼叫和唠叨的“无效力”,就会在情绪爆发时有意识地不被它牵引。
唠叨削弱父母的权威性,让语言变得无力
      总是在唠叨孩子,说了却没有行动,会让孩子感到厌烦,而更不妙的是,会让父母嘴里说出的话语失去效力,让孩子觉得可听可不听,不听父母也拿自己没办法。除非父母唠叨到发怒,这样,又引起一波负面情绪的循环。
沉默,往往比唠叨有力得多。
孩子的行为触及到边界了
到底该如何应对?
      首先“硬边界”要清晰和固定,不能因为孩子的态度而总是变化。
      多变的边界和规则,会让受到拒绝的孩子感到困惑和愤怒。一旦孩子知道这是可以推倒、可以通融的“软边界”,他就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等方式,和父母抗衡,直到按自己的意志力做事或者玩耍。
      再者,父母要用“行动”来“执行”边界,而不是用情绪或语言威胁。
      孩子在行为上触及边界了,吼叫和唠叨的效力都很有限。真正有效的,是父母行动上的果断和坚决,让孩子承受触及边界的结果。
      比如,如果孩子在游乐场打人了,那么要求他离开。触及了打人的“边界”,就不许再玩了,这就是行为的结果
      再比如看电视这件事,合约已经说好了看一集自己关电视。一集之后,孩子不肯关,那么爸妈关电视,孩子哭闹也不该更改合约。一旦孩子明白了父母会用行动来执行合约效力,她很快就学会接受了。
爸妈采取了行动,
孩子大哭大闹怎么办?
      孩子哭闹,其实就是在试探边界的坚固程度。既然是“硬边界”,那就不会因为哭闹而随意改动。孩子哭闹的时候,是在体会被拒绝的感觉、在试探有没有转机,这时爸妈不用动气或者和孩子理论,应该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消化“边界”这件事。
      边界本来就是要一次次地重复,才会在孩子的心理画出清晰的位置。
      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语言沟通往往行不通,其实爸妈把“边界”说清楚了,就不用再理论什么。安静陪在孩子旁边,等着她的情绪风暴过去。当孩子平静下来,就会开始重新琢磨和理解“边界”这件事。
所谓“温柔而坚定”,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过程中,爸妈尽量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和孩子动气,这样反而难以帮助孩子平息。其实“边界”本身,已经让孩子感受到拒绝了,如果再增加父母的恼怒和指责,孩子会感觉到这是不公平的“惩罚”。
孩子在边界以内的行为
如何往更好的方向引导
      如前面所说,行为的“硬边界”尽量设置得远一些、少一些、但保证清晰和稳固。行动的自由空间大,孩子就会更自信、更独立。
      在边界内的行为,我们尽量不去给予过多干涉和否定。但现实生活中,即使不触及底线,我们也是有方方面面的细微的要求,是希望孩子做得更好的,比如希望他们更能懂得自理、能够更爱学习、更善于社交和协作、更能专注游戏等。如果不去强制要求,他们又怎么能按我们所想的去发展呢?
      其实,设置硬性的边界和底线不是什么难事。但如何让孩子在边界内的行为表现得更积极、更好,就是非常考验父母的教育手法之处了。
      我的原则是:凡是边界内的行为,不强制,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和发展步调,只通过鼓励和引导来启发孩子。
      而引导的最佳方法就是游戏。游戏是非常有力量的教育和启蒙手法。不用负面情绪捆绑孩子,而利用游戏正面的、快乐的能量来引发孩子更好的行为。
总结
最后,我再简单总结一今天所说的。
1. 给孩子的行为设置“硬边界的自由环境”,边界要清晰、简单、坚固且不容推翻。边界要远一点,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大一点。
2. 孩子触及到边界时,不吼叫、不唠叨,父母用行动来坚定地制止或要求、让孩子清晰地看到触及边界的结果。
3. 孩子因为被拒绝而哭闹时,陪在孩子身边,安静地等待他的情绪过去以后,再重复地告诉他“边界”是什么、在哪里。这就是“温柔而坚定”的意思。
4. 父母尽量不要因孩子哭闹而引起自己的情绪波动。怒气发生的当下,使用消除怒气的有效手段,比如同理心和 time out;平时要学习情绪管理,经常腾空情绪压力的瓶子。
5. 孩子在边界内的行为,给予充足的自由,不强制,引导要用积极的、鼓励的、游戏的方式。
      如何与“不听话宝宝”沟通,希望这个清单能给你一个略为清楚的轮廓!我们一起努吧。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