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素材】2022届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培育更多“大国工匠”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报刊时评版)
发布于 2021-10-12 08:45
苏派高中语文
SUPAI
苏派教学清简灵动、厚实精致,具有江苏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格。
SUPAI
大国工匠
培育更多“大国工匠”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7月07日 社论
为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带动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人社部近日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决定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方案围绕健全“技能中国”政策制度体系和实施“技能提升”、“技能强企”、“技能激励”、“技能合作”四大行动,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像鲁班这样青史留名的能工巧匠,留下了赵州桥、故宫等光耀世界的工程奇迹。在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中国新名片的今天,在生产制造一线,同样有一批从事着火箭“心脏”焊接、深海载人潜水器组装等高精密度工作的技术工人。
“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正如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所说,目前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培养、使用等方面,与实际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技能人才为何出现短缺?根本原因还是激励机制出了问题。一方面,受社会环境、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技术工人在薪酬、职称和待遇方面很容易碰到天花板,从而使技术工人的岗位在青年人中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强调要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支持技术工人凭技能提高待遇、畅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对于高技能领军人才,意见更明确提出加强服务保障,提高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
从那以后,从中央到地方,相关利好消息不断。本次出台的实施方案的亮点在于,制订了可量化的指标,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实现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同时方案也确定了富有操作性的措施,“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每一条都对应着过去技术工人所感受的痛点。
利好政策出台,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落实到位。前不久,新华社披露,7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拥有23项国家专利的“大国工匠”鹿新弟,按照相关政策可以破格申报正高职称,结果却在申报时被所在企业卡住了,企业的理由居然是“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高级工程师,你评上了,怕别人有想法”。记者深入调查时更发现,鹿新弟的遭遇并非个例。
看来,在出台利好政策之后,还要努力打通高技能人才职业贯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破除观念偏见,也往往牵涉到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7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浙江一位从事焊接工作30年、身为浙江首席技师和全国技术操作能手的老焊工,刚刚成为浙江省工程技术领域首位获评正高级职称的技术工人。显然,一系列改革正在产生实效。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工人的职业前景越来越看好,一定会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加入,也一定会有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从中脱颖而出。
老焊工评上正高职称的重大导向意义
2021年07月08日 北京青年报 胡欣红
近日,浙江绍兴柯桥水务集团排水有限公司老焊工丁卫松获知一个好消息:自己获评正高级工程师。据悉,这也是浙江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以来,首位获评正高级职称的技术工人。
在公众印象中,评职称往往是教授、专家、工程师等高学历人才的专属,而技术工人在获得高级技师后,技能等级也就到头了。如今工人也能成为工程师,这对技能人才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并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每一位凭技能、靠本事、善创新的技能人才,都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通道。
一线老焊工评上正高职称,不是一时职能部门“偶尔为之”的产物。早在2018年,浙江省专门出台《关于高水平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意见》,推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融通,鼓励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申报参加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评审或考试,搭建起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2019年8月,浙江省经信厅、省人力社保厅联合制定下发了浙江省机电制造工程正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评价条件,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奖项。
正是在浙江省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独木桥”“天花板”问题得以有效改变,也才有像丁卫松这样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具有高超技艺技能和取得突出业绩的人才,凭借一手过硬的“真功夫”破格参加正高级工程师评审,并最终获得通过。
评价机制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老焊工评上正高职称”之类新闻不时出现,职称评审的新导向意在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据报道,2020年以来,浙江省1036名高技能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职称,555名取得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技术职称,其中,正高级职称1名、副高级职称64名。
不止浙江,北京等地也志在实现“高技能人才可申请高级工程师”等目标。2020年9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北京市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分层、分类为工程技术人才量身订制了清晰的职称评价标准,提出了职称评审代表作清单,完善了正高级工程师直通车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了评价方式。
各地出台类似新政背后,折射了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望以及建成“高技能人才强省(市)”的强烈冲动。随着创新驱动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大力推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已经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高级技工缺口超过2000万,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仅为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一线老焊工评上正高职称”不仅极大地刺激了公众眼球,更让人感到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治理模式等因素的限制,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一度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随着国家政策和配套措施的跟进,加上对就业现状认识的日益明晰,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喜人转变。而技术工人成长“天花板”的打破,不仅能让优秀技术工人们看到希望,更能进一步改变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培养出更多的“后来人”。
苏
派
声明
SUPAI////YUWEN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