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的学习“刻意”了吗?

发布于 2021-10-12 12:12

在今天的话题开始前,藤格尔先聊聊“一万小时定律”!!

相信不少人都对“一万小时定律“不陌生。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简单来说,这条定律讲的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往往并非他们天赋秉异,而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持续不断的、超于常人的努力。

假设我们每天花三小时训练自身的某项能力或技能,那么我们只要勤勤勉勉训练个十年,就有机会成为大师。

没事,人的一辈子很短,十年一下子就过去了!

这个十年是理想化的十年,但已经够吓跑很多人!

但在藤格尔看来,与其焦虑要坚持多久、付出多少,不如把时间花在如何找准方向执行,如何真正有效地进行练习让有限时间实现更高的价值等问题上。

那么,如何将练习效果最大化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话题: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什么?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

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大师级水平是逐步练出来的。

而有效练习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任务让练习者按规划完成。这些任务需要是练习者正好不会做,但又有能力可以学习掌握的知识。

重复练习自己已经学会的东西是无用的。

正如迈克尔·乔丹所言:“你可以做到每天训练投篮8小时,但如果你的技能是错误的,那最好的成果也不过是你擅长以一种错误的方式投篮而已。”

而刻意练习便是练习自身没有真正学会的东西。

那么刻意练习又“刻意”在哪呢?

一:在“学习区”练习

有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技能简化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

这个世界上,花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重复做自己会做的事的人很多,但一直在舒适圈里躺着,很可能会将自己的发展限死,将自己的可能性扼杀在“温室”之中。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甚至永远无法学会的技能。

我们常说要进步得先挑战自己,但是如果最开始便给自己排了恐惧区的任务,那大概率最后不仅要白给一堆时间精力,还要收获满满的心理阴影。

藤格尔的建议是:

不要冒进,不要冒进,不要冒进!

学习区这个概念过于笼统,但是我们能够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向与学习内容,让学习规划更加清晰。

在学习区学习,要注意练习的关键是要持续地练习自己做不好的事,也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寻找突破口,而不是重复训练已经会的内容。

一旦学会某项内容,便可以主攻下一目标,这种“专攻”意识考验着个体对自身掌握程度的评判情况。

二、大量练习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很多事从不会到会,靠的主要是重复练习,而非天赋。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运动员们争分夺秒训练的场景。那些在赛场上摘金夺银、奋勇拼搏的运动员,都经历过大量练习的淬炼。

很多人成功,靠的便是脚踏实地地不断地训练,在练习中不断提高对所练习事项的敏感度,练到炉火纯青,练出肌肉记忆。

如何练习,需要有规划。

练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自然需要对所要练习对象的整体有个把握,再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掌握。

让我们把练习肢解吧!!(练习瑟瑟发抖)

需要注意的,你的脑子也要参与进练习过程,不带脑子的练习不是好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感受、分析知识,察觉自己的错误,及时调整方向。

练习能够增强人的安全感。

如果没有经过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

最好的办法就是事先把集中训练自己不擅长的板块,而不是花时间预判自己会遇到一切问题最后再感慨自己已经预判自己所有预判。

三、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练习需要反馈,不要敷衍应对。

想要持续获得有效反馈,既需要自己用心练习,也需要有反思意识,如果一个人对练习反馈无动于衷,那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成长。

不重视过程,终点只会遥遥无期。

有人说,刻意练习规避错误的练习,因为练习者需对自己的错误有一定的敏感度,才能刻意地针对错误进行修正。

但是如果只对自身的错误有敏感度,是不够的,好的坏的都注意到,才能算是完整。

我们同时还需要对自身的进步有敏感度,去获取正反馈,调动自己积极的内驱力,推动自己继续前行!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

跟藤格尔一起

腾飞吧!!

品牌运营中心出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