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素材
广告素材
海报素材
展板素材
展架素材
宣传单页
画册素材
手抄报模板
邀请函模板
电商素材
电商主图
电商首页
详情页素材
活动页素材
Banner素材
移动端素材
元素素材
漂浮元素
装饰元素
边框元素
卡通元素
图标元素
艺术字元素
花边元素
背景素材
简约背景
古风背景
风景背景
H5背景
电商背景
VIP
登陆
注册
全国全省媒体聚焦滨州!“智者智城”魅力独特!
发布于 2021-10-12 12:09
10月11日下午,在济南举行的“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滨州专场上,中央和省有关媒体记者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科创平台、“双型”城市、改革开放、民生改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提问。我市与会领导用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件件生动的实例回答,展现了我市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所取得的成就,让参与媒体记者充分感受到了滨州这座“智者智城”的独特魅力。
滨州发展迈入“黄河时代”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让滨州发展真正迈入了“黄河时代”。近年来,滨州市构建了“10年规划+5年方案+1年要点”的制度体系,组建了“领导小组+指挥部+研究院”的工作机构,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滨州样板”。
2008年以来,滨州市连续十年开展“林水会战”,目前正在推进第二个十年绿化行动,新增造林面积200万亩,完成各类水利工程7100多项,林木覆盖率达到31.8%,滨州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同时,以黄河为轴线,规划建设黄河中央生态公园,全面打造河美水秀、城河一体的生态长廊。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打造独具滨州特色的黄河旅游目的地和沿黄城市会客厅。
滨州市坚持“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变生态要素为资源要素,生态价值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滨州市经济和民生各项指标持续走在全省前列。GDP增速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在全省前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连续15个月保持在全省前5位,地方级税收今年5个月保持在全省第1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一直保持在全省前5位,2020年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省传输通道城市中均列第1位。
创新推进机制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建设,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坚持项目为王,坚持打桩论英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起势到成势,再到胜势的内生性、趋势性变化。
聚焦重大项目,抓好梯次储备。2020年滨州市常年储备“四个一批”项目900个以上、总投资7000亿元。今年,动态储备“四个一批”项目达1510个、总投资9500亿元。
强化目标、问题、需求三个导向,推动高效落实。滨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三年实现“三级跳”,从2018年的全省末位,到2020年全省第2位,再到今年1-8月份全省第1位,跃入了全省第一方阵。滨州市创新建立“指挥部+专班”重大项目推进机制、问题闭环解决机制、项目过堂点评机制等,构建起强有力的重大项目建设攻坚体系。滨州市还制定出台要素保障管理办法,2020年以来,为省市县重点项目落实土地计划指标2.1万多亩、争取银行授信230亿元。滨州市建成标准化厂房512万平方米,有力推动了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攻关,夯实发展支撑。滨州市抢抓历史机遇,谋划推动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总投资超千亿元,京沪高铁二通道、济滨高铁开工在即,秦滨高速、沾临高速有序推进,黄河三座大桥同时开建,滨州港、大高机场全面提升,5G网络、区域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加速建设,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拉开了滨州高质量发展的大框架。
“加、减、乘、除”四招抓好新旧动能转换
2020年,滨州市获得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单项奖。滨州市上下深深地感到,大抓特抓新旧动能转换,滨州的产业才能迈向新动能,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在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当中,主要抓了“加、减、乘、除”四招。
做“加法”,培育壮大新动能。滨州市积极引进新增量、培植新亮点,去年“四新”投资增长52.7%、列全省第2位;今年1-8月份,“四新”投资增长17.4%,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4.5%。滨州市不断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等战新产业,2020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高端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今年1-7月份,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60.3%,较去年提升10.2个百分点。
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比如,滨州市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参与了全省地炼整合,涉及转移原油一次加工能力970万吨,关停焦化产能390万吨。
做“乘法”,改造传统动能。这几年,滨州市持续加大技改投入,通过技改来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去年,滨州的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6.6%、列全省第一位;今年1-8月份,增长27.8%、列全省第四位。
做“除法”,坚决革除旧理念、旧方式、旧机制,解决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问题。滨州市重点围绕国企、开发区、重点领域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实施了20项重要改革事项、84项专项改革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
搭建三大科创平台体系 助力科技创新
滨州市委、市政府立足“双型”城市建设、聚焦黄河战略实施,坚持引进、建设、培育并举,在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相互匹配、互为支撑的科创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滨州市搭建了三大科创平台体系。
以全链条服务为特色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是指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系列服务的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为更好地吸引市内外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入驻,滨州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服务政策,打造创新政策“洼地”。比如,在对入驻科研机构实行“三免两减半”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全省首创的企业高层次人才事业编落实政策,以及渤海科技创新券政策,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
以产业创新需求为牵引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滨州着眼高端铝业、智能纺织两大主导产业的创新需求,推动魏桥创业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信托三方合作,投资85亿元共建魏桥国科研究院。通过北京怀柔科学城和滨州渤海科创城“两城”联动运营,拓展了中科院大学及中科院相关院所创新资源的导入通道,打造了“产学研金服用”合作示范的区域样板。目前,规模8亿元的一期科创基金,已完成了对7个科创公司、23个科创项目的投资。另外,滨州市还以高端化工绿色化发展需求为牵引,建设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搭建以“五院十校N基地”为主导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以融通共享为基本属性的市级研发平台。滨州市聚焦新旧动能转换、结合产业共性需求,在全市布局了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三类定位清晰、有机衔接的市级科技研发平台体系。通过强化对各类科创平台的引导和激励,全市近50%的规上工业企业都建立了研发机构,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载体达到了259个。比如,滨州市在建设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铝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同时,还布局了滨州市铝合金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不断完善创新链条,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一家高端铝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铝谷”的品牌也越擦越亮。
“双型”城市建设让传统动能走向新动能,让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是滨州市目前5大优势产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去年的营收已经达到了10234亿元,而这个产能在过去更多的是传统动能,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不高,那么,怎么才能从传统动能走向新动能?对此,滨州市的选择是推进“双型”城市建设,进行产教融合、实业创新。只有通过产教融合、实业创新这样一个路子,才能使传统动能走向新动能,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近几年来,滨州“双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教深度融合,滨州全市现在有22所中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这个问题上,滨州市提出来的理念是“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把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现在已经有367家企业与这22所中职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出了成果就可以转化。
平台不断壮大,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从提出到建成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八大中心全部投入使用,为滨州全市企业创新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在这里,能够实现人力资源招聘,能够实现设备共享,能够实现创新设计。像这样的平台,政府牵头在做,企业牵头在做,社会力量也牵头在做,“五院十校N基地”的全域创新格局更加完善。
成果加速转化,魏桥国科研究院与13家“中科系”院所开展了合作,超高精细光刻胶、激光选通成像等重大攻关项目都实现了转化落地。正是在这些重大科创成果的引领带动下,今年1-8月份,滨州全市“四新”投资增长17.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3.9%,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了。
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以系统思维有解思维深化改革
近年来,滨州主动融入和构筑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目前,滨州市有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滨州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青岛港滨州内陆港建成运营,“滨海欧”“滨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全面开通,“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交通枢纽加快布局,滨州与178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639家企业与“一带一路”、RCEP沿线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有望突破1000亿元。
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倒逼滨州必须对现行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重塑。近年来,滨州市坚持系统思维、有解思维,真刀真枪、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改革全领域。近两年来,滨州市谋划了“7+3”重点改革任务,构建了“1+10+N”改革体系,创新实施了一批颠覆式、重塑性的改革举措,形成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的改革成果。去年,滨州市完成了国资国企、开发区、科技创新、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159项专项改革任务,其中有40项得到中央、国务院、部委表彰,在全省改革考核当中取得第7名的好成绩。
改革全链条。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滨州市坚持“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是标准,并联审批、帮办代办是底线”,全流程、全链条推进改革,努力营造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营商环境。具体工作中,围绕“最多跑一次”目标,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创新实施了重点项目全流程“帮办代办”,出台了全国首部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地方性法规,建立了全国首个跨省中介“城市联盟”。目前,“滨周到”营商环境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蔚然成风,2020年滨州市被评为全省唯一“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改革全要素。滨州市坚持把建设“双型城市”作为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围绕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贯通融合,2020年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9%,滨州在科技领域省级考核中列第1位。围绕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建立了“要素跟着项目走”工作机制,全力塑造一流的创新创造产业生态。围绕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施“3511”工程,推行“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国内首创“司法和解”模式,化解了西王集团百亿债券违约风险。这些要素改革,为推进项目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坐到群众炕头 想到群众心头 干到群众点头 民生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滨州的民生事业蓬勃发展,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努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坐到群众炕头,面对面听取民意,让群众看到干部就在身边。今年,滨州市出台了“12156”民生实事,就是12类156项民生实事。这些民生实事是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梳理确定下来的,公布了之后,又和群众一起去落实好,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和普遍认同。
想到群众心头,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等问题,来谋划民生实事,让群众感到方便就在身边。比如,滨州市主动围绕就业、社保、医保、低保等这些群众关心的事情,想办法、出主意、解难题,目前,这几项工作都迈入了全省第一方阵。
干到群众点头,多干让群众咧嘴笑的事,不干让群众撇嘴怨的事,让群众感到幸福就在身边。比如,今年滨州市推行的黄河大桥免费通行、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等各项实事,群众都拍手叫好。
你的和,我都喜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
独特清凉魅力说易迅网
聚焦全国两会党建展板海报
聚焦全国两会源文件海报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