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解读 | 香港建北部都会区,听财政司司长详解布局与发展

发布于 2021-10-12 12:07


(以下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10月10日发表的题为《南北并驾的新发展格局》的网志全文)

从渔村到贸易港到金融中心,香港主要的经济活动一直集中在维港两岸的地区,包括港岛北部从中上环、湾仔至铜锣湾,九龙南部的尖沙咀、佐敦至旺角等。这发展状态有其历史背景,却没有根本上的必然性,亦没有以香港与邻近内地城市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全局作考虑。当我们的经济发展一直紧靠祖国、与内地邻近城市的联系和合作越趋紧密,加上香港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中央对我们的支持与期盼,香港的空间发展策略和土地使用布局怎样才最适合及有利于香港长远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呢?

我们必须从这个高度和视角,来思考及回答这个对香港影响深远的问题,以至我们能善用土地资源,回应市民的住屋、生活和就业需要,本港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经营、群聚和相关配套等。香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是金融服务,它将在现时的重点地域—维港都会区继续发展;新的经济引擎是创新科技,将重点布置在北部都会区。这个南金融、北创科的双重心布局,将更有效配置珍贵的土地和人才资源,引领相关的基建、设施和服务配套,营造更便捷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考量其实也包含了上届政府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研究期间,咨询公众所得的意见。

「南金融、北创科」的「双重心布局」包含了上届政府「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研究。

这个南北并驾的布局与发展,有多方面的意义:

(甲)更好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当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强大的区域发展动力所在,当深港合作朝越广越深的方向发展,让创新科技产业聚集在与深圳毗邻的北部地区,将更方便两地的密切联系合作,营造更蓬勃的创科生态圈、更完备的创科产业链,有利这经济新引擎的培育和较快发展,并加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以及两地金融、专业和其他高增值配套服务的深度合作和共同发展。

(乙)产业发展更均衡合理:金融以外,创科将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能提供大量的优质就业和创业机会,须预留充足的空间吸引创新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落户并持续发展,并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改善过去产业和经济增长过度集中这缺点。

(丙)解决土地房屋供应短缺问题:土地供应不足一直制约了香港的商业、社会和民生服务的发展,居住环境狭窄及楼价高企更是最尖锐的矛盾。透过释放出更多可善用的土地作发展和居住用途,是缓解住房难、楼价贵的关键之一。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及其带来理顺其他地区土地用途的机会,将可为未来20年的土地需求提供重要的供应方案。

(丁)生活出行的合理布局:目前大批居住于新界的市民须前往市区上班的情况将大幅地改善,职住布局将更平衡。事实上,交通挤塞除了阻碍城市及经济发展,也令市民付出更多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南金融、北创科的双重心发展布局,有利于重新分流上下班的人潮,纾缓交通系统的负荷,有利于更高效的出行规划及更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

在香港南端的维港都会区,将继续为金融和商业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而在北端的北部都会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我们将秉持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概念来建设,为大家提供优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便捷的康乐和郊游空间。

在南金融、北创科的发展布局下,香港的南北两端将呈哑铃式的发展,盛载着两大经济引擎。而在南北两端的中间,还有东西两大走廊,分别是在西边连接新界西北和大屿山,运输物流便捷的西部经济走廊,以及在东边连接九龙东、新界东至北部都会区、涵盖三所大学、科学园、大埔工业村及港深科技园的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透过更合理的整体空间规划布局,加上交通基建先行的发展理念,将有助释放更多可发展土地及提升其地积比率,以应对市民的住屋需要和改善居住质素。

「双城三圈」的空间布局。

此外,如果把地图覆盖的范围拉阔一点,不难看到更大的空间布局脉络—「双城三圈」。「双城」自然是指香港和深圳,「三圈」是指:

  • 西边的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深圳的前海、蛇口及后海将连接到香港的天水围、元朗、洪水桥,让这一带由原来香港的远端变成为接驳到深圳西部的中心区域;

  • 中间的港深紧密互动圈:包括罗湖、落马洲、皇岗、文锦渡等几个口岸,上连罗湖、福田等深圳蓬勃发展的地区,下接香港的新田、古洞北、粉岭、上水,以及新界北新市镇等;

  • 东部的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除了大鹏湾和印洲塘外,还覆盖莲麻坑、地质公园、东平洲和大鹏半岛环境优美的郊游胜地。

回归20多年,香港的发展几经波折,经历了几个经济周期的起跌、政治层面变本加厉的虚耗空转,以及外部势力的干扰侵害。经济上,我们从中汲取经验,优化风险管理机制,力保金融的稳定和活力,同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政治上,在中央果断透过实施《香港国安法》及完善本港的选举制度后,香港迅速摆脱乱局、回复正轨,步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这个得来不易的环境,提供了良政善治的黄金窗口,我们要以新思维开展新里程。政治上香港踏入新阶段,施政表现也须进入新状态。土地房屋是香港社会最尖锐的矛盾,现在已步入攻坚克难的阶段。特区政府必须全力以赴、全速去做,力求在三至五年渐见成效,让市民能看得见转变、感受得到改善,从而建立起信心。我们要有敢做的决心、不动摇的意志,和团结广大市民的能量。这需要思想和视角的调整。但只要紧守人民是一切发展的中心,集中精神合力谋发展,切实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质素,香港的未来必定让人充满期待!


获取香港居民身份途径有哪些


香港优秀人才计划

简称优才计划,是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一个计划,目的是为了吸引优秀外地人才来香港定居。

▪ 具备良好的学历及财政能力,满足两套计分制度其中一套的分数要求

▪ 具备良好中文或英文的书写及口语能力(中文口语指普通话或粤语)

▪ 无行业限制

▪ 首次入境时无须先获得聘用


香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

本计划旨在吸引一些具有认可资历的内地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来港工作,以满足本港人才的需要,提高香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 具有学士学位,特殊情况下,具备良好的技术资格、经证明的专业能力及/或备有文件证明的有关经验和成就,亦可予接受

▪ 申请前已确实获得聘用,而从事的工作须与其学历或工作经验有关,并且不能轻易觅得本地人担任

▪ 薪酬福利(包括入息、住屋、医疗和其他附带福利)须与当时本港专才市场薪酬福利大致相同


香港科技人才入境计划

旨在一项为期三年的先导计划,为合资科技公司/机构输入海外和内地科技人才到香港从事研发工作,实施快速处理安排。

1.申请科技公司/机构须符合以下条件:

(1)为香港科技园公司或数码港的租户/培育公司

(2)从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械人技术、数据分析、金融科技或材料科学。

2.非本地科技人才须符合以下条件:

(1)主要从事上述七个科技范畴的研发工作;

(2)持有具特别忍受性的大学所颁授 的STEM学科学位、持有学士学位者须具备最少一年在相关科技范畴的工作经验、持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无需工作经验。


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赴港进修计划)

此计划旨在为有意根据非本地毕业生留在香港就业的专业人士,概述有关的入境安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并无配额限制,亦不限行业。

▪ 申请人属于非香港本地毕业生并获得学士学位或以上

▪ 在毕业之后(即毕业证书所载日期)计起的半年后申请

▪ 须在申请时先获得聘用,受雇从事的工作通常是由学位持有人担任,以及薪酬福利条件达到市场水平

推荐阅读:
香港优才计划解读:2021港府力推优才计划,名额翻倍(附最新获批数据)
香港人才入境计划解读(2)输入内地人才受热捧,2018年引13768宗人才赴港
香港人才入境计划解读(3)赴港留学即获居民身份,2018批10150名学生
香港人才入境计划解读(4):为什么选香港(香港工作大环境篇)

文章来源:网络
声明:版权属于作者,转载为传播,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第一时间处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