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权威解读 !北京“十四五”教育规划聚焦高质量持续发力
发布于 2021-10-12 15:42
多渠道增加中小学学位供给。加快中小学学校建设,全市新建、改扩建和接收居住区教育配套中小学150所左右,完成后新增学位16万个左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市级统筹。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和人才聚集区,规划建设17所左右优质中小学学校。通过“市建共管”或“市建区办”方式,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建设,建成后提供优质中小学学位5万个左右。
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是推进首都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自新世纪以来,北京市在这个领域持续推进并不断取得进展,但“十四五”期间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性更加突出。
一方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首都紧扣“七有”要求、“五性”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特别是伴随着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与北京市人口生育高峰相叠加,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首都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期,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化水平的困难和挑战增多。
另一方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也要求首都深刻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也对“十四五”期间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发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主要依托的智能教学系统,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深度学习等技术,实时监测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与状态,刻画知识图谱、能力图谱,为学习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辅导等服务,支持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支持北京开放大学在智能教学领域先行先试。
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任务。《北京“十四五”教育规划》提出“支持北京开放大学在智能教学领域先行先试”,既是对北京开放大学的期望,也是对开放大学未来5年发展重点的要求。《北京开放大学“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加强学生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利用网络化、智能化开展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与《北京“十四五”教育规划》提出的任务要求高度一致,同频共振。
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主要依托的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教育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分析、刻画学习者的知识图谱和能力图谱、实时监测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与学习状态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学习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辅导等服务提供了可能;但是,促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首先要有先进的理念为支撑,要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为引领,特别是注重终身学习和注重因材施教;利用现代技术促进育人方式和育人模式创新变革,还要与《北京“十四五”教育规划》中的其他重点任务一体化推进,特别是要与“推进教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紧密结合,才能真正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努力构建新技术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新模式,以新技术激发教育活力,培育教育发展新动能。
全面加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工作。鼓励学校开放办学,完善公众参与学校议事、监督和意见反馈的制度和渠道,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加强家校沟通。
《北京“十四五”教育规划》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形势,对“全社会协同育人”做出了较深刻的阐述。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开放办学,并指出开放办学的关键性制度和机制是“完善公众参与学校议事、监督和意见反馈的制度和渠道”。提出“开放办学”是一个大胆的思想创新。“协同育人”在理论上并非是一个复杂问题,全社会协同育人的理念也早已形成共识,但是究竟如何“引导社会各界主动承担教育职责,参与学校育人”,却是个极其复杂的制度和机制性操作难题,也是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最多矛盾所在。北京市在2000年曾做过非常积极甚至超前的协同育人尝试,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如推进家长教师协会的建设、推进社会大课堂的运作、推进志愿服务教育活动等。但是这些尝试的理念虽然先进,效果也有目共睹,却没有在深化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方面下更大功夫。
“十四五”规划将“全面加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方向是正确的,理念是先进的,现实是需要的,问题是迫切的。依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此番需要在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上狠下功夫,以使“协同育人”的理念在全社会落到实处。
突出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将教师人文素养建设贯穿师范生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把立德树人渗透到教师教育各方面。着力增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加快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发展机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能力。
《北京“十四五”教育规划》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着重强调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人文素养是教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素养。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让社会实现了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进而对人类在精神生活上提出了“心灵充实”的更高要求。在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不只是为了获取高分或者寻找工作而学习,而是更好地发挥个人的天赋秉性,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真谛。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的人文素养正是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而是要彰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教师具备了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境界提升,才能让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也才能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引路人。
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是教师必备的素养。尤其是疫情之后,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成为了一种常态。信息化时代为教师的工作营造了全新的环境,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只有自觉行动起来,主动融入,才能胜任网络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加速形成数字教育创新发展的技术体系,探索数字教育治理方式,积极面向未来抢占数字教育变革和发展先机。构建覆盖全学科全链条课程资源的“空中课堂”,建设以专业化、智能化线上核心教学平台为承载的“双师课堂”,打造智能化、数据化、浸润式、虚拟化的“融合课堂”。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和网络构建不同形态、灵活、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智能化学习。
推进教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北京“十四五”教育规划》总体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将从北京市和国家重大教育实践问题出发,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智能时代的认知科学规律,研发智能教育技术与产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变革,创新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孵化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同时,中心还开展了“中学教师开放型辅导”项目,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整合全北京乃至全社会的优秀教师资源在线流转,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教育服务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形态、多样化的在线服务。在此模式之下,高精尖中心构建了涵盖“学、教、育、评、研、训、管、服”教育生态各要素的产品矩阵,基于学习过程、教研过程大数据及时诊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研的问题,以可视化的形式剖析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以双师课堂、微课教学、在线互动答疑等形式满足教师的差异化教学以及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品格和关键能力。
为了契合未来五年首都发展理念,首都教育应以学生全面、综合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体系激活教育创新活力,促进首都教育的系统变革,在支持“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上发挥更大作用。
文字:张广林 常悦 李继君
编辑:张秋颖
美编:刘志军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2/4_16340300680706003.jpg)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2/4_16340252425476.png)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