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到底是“矫情”还是病?

发布于 2021-10-12 17:04

生活中有很多人把“我有强迫症”挂在嘴边,认为这是严于律己又干净整洁的一种时髦病!
比如看到微信、支付宝上的未读消息,不点开,心里就特别难受;家里的所有东西必须严格分类摆放,如果不按照分类摆放的整整齐齐就心神不宁;每次离开家,总是要反反复复检查门窗有没有锁好。
而我们的这些行为到底是一种时髦的“矫情”,还是病呢?
其实,你可能不知道?强迫症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在临床上,被称为“心理的癌症”,真正患有强迫症的人,会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让人“崩溃”!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到底什么是强迫症,都有哪些特征?需要怎么分辨治疗?

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全名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是一种焦虑障碍。是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强迫行为等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疾病。
研究发现强迫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多在童年或成年早期起病。患者深知这些强迫症状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是自己却无法控制或摆脱,因此会感到焦虑和痛苦,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什么会得强迫症?


强迫症的病因复杂,成因往往是多因素,并且有一定概率,目前尚无定论。有专家认为,它和患者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综合因素有一定关系。
而也有研究提出强迫症与强迫人格有一定关系,强迫人格者多表现为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不完善感,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严于律己又苛求别人。但不论如何,一般遗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多是强迫症的主导因素。

强迫症的常见表现


强迫症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1. 强迫思维
强迫思维是指脑海中不由自主出现的一些想法、画面和冲动等,会控制不住的去想某些问题,反反复复。尽管自己也认为没有现实意义、不必要,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感到焦虑和痛苦。
2. 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为了消除不适感,让自己舒服一些,强迫症患者就会做出强迫行为。一般可表现为能观察到的重复行为,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检查、强迫性询问、强迫性仪式动作等;也可以是某些隐匿的重复心理活动。

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今天主要介绍四种强迫症患者身上最常见的行为表现。

强迫检查
常表现为反复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电源插头是否拔掉,账目是否搞错等,严重者检查数十遍还不放心。

强迫洗涤
多源于“怕受污染”这一强迫观念而表现反复清洗身体、洗衣服、消毒家具等。

强迫计数
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门窗、地板砖等,做一定次数的特定动作,否则感到不安,中间如果数错了,还要从头继续开始。

强迫性仪式动作
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程序化的动作,如睡前要按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则感到焦虑不安,而要重新穿戴整齐,再按程序脱下摆放,方可安然入睡

成人最常见的表现是强迫性检查,其次是强迫性洗涤、计数和仪式化行为。儿童最常见的表现是强迫性洗涤,其次是仪式化行为。

强迫症应如何治疗?


目前临床上强迫症的治疗,一般以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多选择抗抑郁剂,但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由于药物使用的限制,心理治疗是首选推荐的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也有多种选择,如支持性心理治疗、森田治疗等,经过规范的系统治疗后,多数强迫症患者的症状都会有所缓解,会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疾病的复发。







看了以上描述,可能有很多人会开始对号入座,自己有没有每天出门都检查是否锁门、关窗,每天会不会洗好多次手等等,是不是也是强迫症呢?
但其实,正常人也会有一些强迫表现,比如保持秩序、检查门窗等。但表现轻,时间短,不觉得痛苦,不影响生活,这并不是强迫症,而只是可能具有强迫性人格。
但如果上述表现已经明显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自己却无法控制或摆脱,那么就很有可能是得了强迫症,建议尽早到医院就诊。

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

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咨询 预约 别纠结

或拨打“027-8360-1788”

免费热线咨询

立即预约!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