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根基到底是什么?

发布于 2021-10-12 17:00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什么?

想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势必要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

不得不说,人类是这已知世界中绝对的畸形。

我们人类似乎有着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的特殊性,但却又无法否认自我作为一种哺乳动物的一般性。

甚至如果从生物学立场来看,我们人类都不能称得上是一种进化健全的物种。

要知道动物并不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它的存在方式不可能高于自然为它选定的生活形式,同样也不能低于这种形式。

比如自然赋予了老鹰敏锐的视力、高空飞行能力以及强有力的喙与爪,这便将鹰抓兔变为了理所当然,这叫做本能。

这种自然的设定为鹰明确了生存形式,同样也限定了它的生存界限。

但有趣的是,同样作为动物,自然却并未给我们人类设定这种生存形式。

我们人类面对寒冷的自然界没有如同其他动物一样进化出皮毛来适应环境,明明是杂食动物却没有进化出强壮的四肢与尖利的牙齿来帮助我们捕猎。

我们仿佛是一个制造到一半被突然赋予了意识强行推上自生自灭道路的残次品,不过也正因如此,文明诞生了。

如此看来,文明显然是被造就的,但它又仿佛是这场造就的发起者。

它看似偶尔诞生,因为我们无法解释最初的人类意识思维是如何出现的。

但同样文明的诞生也一定是必然的,因为人类只有通过文明才能够在自然界中生存。

所以文明的本质,就是一种人类自己在求存过程中寻求到的生存形式,而文化则是这种生存形式具体的外在表现,也可以说是文明的伴生产物。

所以,中国文化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所寻求到的生存形式的外在表现,而其根基即这种生存形式的精神内核。

那么这种文化是如何诞生的呢?

首先从地理上看,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大陆,虽然可谓地大物博,但却是一片封闭式的地域。

以今天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地区为中心,东部沿海,西部是高原与荒漠,南部崇山峻岭,植被茂密,北部是草原。

所以上古时期没有先进交通工具的先祖们很难离开这个区域,他们只能选择依靠两河冲刷出的肥沃平原种植农作物来保证生存,这就是早期农业文明的诞生。

农业文明有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第一个是协作,无论是尧舜时期人们对抗水患,还是后来正式的农业生产,无不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

因此,我们的民族成为了世界上最懂团结、最有集体意识的民族。

而一个地貌封闭、抱团求存的农业文明随着自身的发展必定会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那就是人口增长带来的人文压力。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成为了先祖们不可逃避的问题,就这样我们东方的伦理观诞生了。

祖先洞察到了血亲之间有着纯粹、真诚的情感,所以他们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把这种对血亲的情感推而广之,发散向自己的朋友、陌生人以至所有人,最终连外物也一并包含进来,那么社会关系也就稳定了。

用孟子的话讲这叫“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这是以血亲纽带维系、稳定社会关系的伟大思路,是祖先给出的应对人文压力的方案,后来这一条思想脉络发展成了儒家。

而第三个特征,也是农业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靠天吃饭。古代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粮食收成全都要靠天。

天气不好一场洪涝,或是一场大旱,可能很多人都要饿死。

所以,这也就促成了我们祖先对天的信仰。

要知道在我们中华文化的观念中,从来没有如西方思想那样通过对人意识思维作用的放大把人的主体性从天地间独立出来,妄图去改造世界。

而是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人不去胡乱作为,要“损之又损”,把一切刻意的人为因素去除掉,去顺应天地的规律做事,这就是“无为之道”,也就是后来道家的主张。

不过若综合来看,同族间的情感始终维系着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而这种情感又毫无后天人为的刻意,这是生命与生俱来的设定。

这种人心其实就是天心,亦可称之为“道心”,故而顺应这种本源情感去维系人情关系亦就是“无为”。

所以这三个特征虽看似殊途,但实则同归,它们都不过是人本源的生命情感的发用。

其实,千百年来我们历代的先哲都是在追求这个东西,不过说法不同罢了。例如“本性”、“诚”、“道心”、“良知”、“天理”等等。

而它也早已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代代传承直至今日。

比如我们中国人的社会常常被称作“人情社会”,我们中国人常说“情理之中”。

对于这些所谓的“情”与“理”,乃至由此衍生出的“礼”,那些信仰契约精神热衷于逻辑思辨的外国人根本无法理解。

就好比黑格尔就批判孔子的学说不过一些普通的伦理教化,他们不知道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让理性与逻辑掩盖掉自我的生命本源的情感。

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指导人们如何才能安身立命,它不能通过文字来精准描述,它是中华民族生命情感最真实和直观的记录,只能通过情感的共鸣去感受,它是纯粹的人生哲学。

明白了这些道理,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什么便不言而明了。






道地药材,精心配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