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到底是营造什么?我们需要思考的3个问题

发布于 2021-10-12 17:30

社工客
我!和150万社会工作者一起成长。每天分享行业前沿资讯与实务干货。影响“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人”。
1686篇原创内容

    推荐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社工客】创始人顾正品
    来源 | 品说(ID:pinshuo123)


在谈这个问题前,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这里谈的“社区”概念。如果在十年前,我们可能都会一致认为“社区”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不过现在,有很多东西都被人称为“社区”。

比如,一个网络游戏。成千上万的玩家在游戏里扮演各种角色,拥有虚拟财产,他们组成各个部落,互相PK,一玩就几个小时,甚至觉得里面那个才是真实的世界。

一个二次元的视频平台。数以万计的粉丝们可以在平台上找到自己喜欢的视频,他们因为某种文化,或者某个UP主,可以超越时空而集结在一起,发着满屏的弹幕。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社区的定义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们这次探讨,先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肉身所在的地方。



什么是社区?回到最初的地方看看


我也不知道未来的社区会是什么样子,不过我们可以从前人的记录中,再次认识一下最初的“社区”

我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从文字的演变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最初的“社区”样子。

从上图“社”字的演变,可以看出其中一些涵义:


回想我们老家的村子里,一般会有供养土地神的地方,而这个地方会有一棵树,枝繁叶茂的,这是一方之土信仰的来源。

由此可见,“社”有土地自然,文化信仰,社会关系等属性。


可以从上图“区”字的演变,最早的“区”表示有一个地方贮藏着物品。汉字简化时,将其中的“品”简化为“ㄨ”,“ㄨ”是简化记号,也像分隔区域的边界线。

由此可见,“区”有物品、空间、边界的意思。

“社”“区”合在一起,大概意思是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居民,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社区包含了人群、文化、土地、产物、景致等元素。


为什么要“社区营造”?不营造可以吗


之前我有个疑问:你营不营造的,社区它就在那里呀。它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为什么需要人去营造呢?不营造可以吗?

还有为什么叫“社区营造”,不叫“社区发展”呢。感觉“社区营造”侧重人在做主导,“社区发展”则是社区作为个体在发展。

如果我们跑去问村子里的老人,可能他会说,我不知道什么是“社区营造”,我就知道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这是我们的家。

在“社区”这个词还没出现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住的地方叫做“村落”或“城镇”。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城镇化进程加快,大家纷纷从村落走向城镇,于是很多新社区出现。

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community意译而来,从英文词根来看:com 共同 + mun 公共的 +ity 具备某种性质。

有意思的是community也有“社群”的意思,“社群”和“社区”在英文里是同一词。但是在中文里,这两个词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大家注意体会其中的区别。

结合上面的“社区”中英文演变历史来看,大家看出区别了吗?我们原来的“社区”(村落)概念更注重地域属性,有土地归属意识;而西方传入的“社区”概念更侧重功能属性,强调共同与公共的性质。
手绘作品1

村落与城镇新社区两者为何会有区别,还是回归到人类城镇化进程中看。大家从村落走出,离开故土,去到新的地方谋生,在那里安家,逐渐建设成新的社区。从村落到社区,有以下几个变化:

(1)文化的基础不同:由宗族文化变成多元文化

(2)生产资料有所侧重:由土地依赖的农耕生产转向工商业现代化的生产

(3)生活方式不一样:由同一性变成多异性

(4)人际关系的区别:由亲属关系变成陌生关系

(5)基础设施的区别:由自然而成变成配套建设

(6)建筑风格的变化:由横向开放变成纵向紧密

更详细的内容,请看《在现代社区里生活,我们还需要邻居吗?》

近年来, 我们越来越多提起“社区营造”,主要源于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城乡变迁,我们对于新建立的社区有着共同的期待与蓝图,因此大家社区营造的主观意识强烈。


“社区营造”到底是营造什么


 “社区营造”在维基百科里的定义: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这个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

其中提到几个关键词:地理范围、居民、集体行动、生活议题、生活福祉、社会环境。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社区营造”的内容要素,在这就不赘述。


一边参观,一边感叹:这里的人和人相处如此的融洽,有文化底蕴,因地制宜的宜居环境,有当地丰富的物产,还有受欢迎的地方特色景观。

有些人到处拍照记录,心里默念:这太好了,回去之后,我们也要做成这样的。很遗憾,这种做法不是“社区营造”,而是水土不服的照搬复制。最后可能成为流于形式的装饰。
品説
分享走心的干货内容,个人成长与创业路上的思考…【社工客】150万社群平台创始人,个人著作《同行者》
50篇原创内容
每个社区的缘起和资源都是不同的,“社区营造”的麻烦与挑战也在这里,需要从多维度着手,教条式的生搬硬套可能会造成闹剧。

日本的宫崎清教授指出“人文地产景”为社区营造五大议题。个人觉得为了方便理解,还可以加上一个维度“时间”。因为“人文地产景”五维成果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演变与沉淀。

结合以上的分析,个人认为“社区营造”是社区在一个“时空场”发生的事情。

为了更直观呈现“社区营造”的概念。我整理了一个可视化的模型,供大家参考。


我们可以把“社区营造”分成三个阶段:社区的过去(溯源阶段)、现在(营造阶段)、未来(永续阶段)。

“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全局的角度,我们只是站在一个点,或者某一个时刻去思考或行动,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会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

 首先,溯源阶段。俗话说,谋发展前,先要看看有多少“家底”。社区营造工作团队开始工作之前,可以从社区建立之初开始探索,当时这个社区建立的缘起、背景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流传下来什么文化、习俗?当前社区有什么资源?对该社区过往的重要事项进行逐一盘点,便于接下来的营造工作。

接下来,才到营造阶段。这是社区营造最重要,也是需要花时间的环节。可以参考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努力:

(1)人的营造

首先,工作团队要摸清社区居民的人口构成:常驻人口数量、男女比例、各年龄层比例、文化程度、信仰情况等。

同时需要了解社区长者的生活状态如何?青少年的成长情况如何?青壮年是否在这里安居乐业?这里弱势群体是否得到关顾?还有大家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大家的邻里关系如何?……

接着,工作团队针对居民的需求,可以开展直接服务或支持性的服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引导他们自我服务及反哺社区服务。

比如,“一个观众的剧场”项目,广场舞队大妈在空余时间,来到孤寡独居长者家里,为他/她做表演、做家务、聊聊天。为长者带来心理慰藉,也促进邻里互助的情感。
品説
分享走心的干货内容,个人成长与创业路上的思考…【社工客】150万社群平台创始人,个人著作《同行者》
50篇原创内容
(2)文化的营造

村落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一般以某一图腾、信仰,或者宗族文化作为基础,村民围绕着这个文化基础,开展工作及生活的各种活动,形成集体认同的文化共同体。

而在新建立的社区,社区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沉淀,也需要从本社区的实际情况中发掘。这也是营造工作团队的工作重点。

比如,H社区大多数居民是附近学校的教职工,有一批老师在这住了二十多年,他们退休之后,自行组建了一个“辅导孩子学习的志愿者队伍”,经常义务为社区的孩子补习。经过多番协商后,社区居委会决定在社区建立一个“社区学堂”,孩子们定期来到这里学习,也便于这批老师志愿者开展服务。

后来,居委会与社区营造团队梳理总结,一致认为“尊师重教”是本社区的文化,其他热心居民也纷纷响应,还准备成立社区教育促进会,定期募集资金,支持本社区的教育事业,弘扬“尊师重教”精神。

手绘作品2

(3)地理环境的营造

这个工作版块,有以下需要考虑的重点:本社区的地理环境布局是否因地制宜?是否基于“社区资产为本”的视角出发?社区环境在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在地性特色是否得到保育与延续?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决策的过程中,是否征询居民的意见?是否可以通过参与式协商的方式,探讨出共识的方案?

比如,有一个“滨河社区”,社区依河而建。父辈经常跟孩子们说,早些年,河水清澈,两岸鸟语花香的。茶余饭后,大家都喜欢来到河边散步,就像个人间天堂。

后来,随着年轻人逐渐外出求学、打工,社区只剩下老年人和小孩,部分居民把空置的房子出租,社区一下子来了很多外地人,卫生环境逐渐变差,河道两岸堆积垃圾,特别在夏天,河水也散发着恶臭。大家都纷纷抱怨,无比怀念往日的时光。

社区营造团队进驻后,可以联合居委会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一起通过社区参与、协商的方式,探讨解决方案,重新营造清洁优美的河道环境。这也是居民集体的意愿。

(4)产业的营造

社区产业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与营销。即是该社区的居民是如何生产与营生的?是农耕生产?养殖生产?手工生产?还是从事文旅产业?

比如,台湾桃米社区。当地居民以种植、文旅作为主要产业。种植以笋类、菇类为主。文旅方面也很丰盛,村里有民宿,餐饮店,竹笋加工厂,农场,马场等。同时,生态旅游结合村内导赏及各种配套旅游线路设计,已逐渐成为社区居民另一项收入来源之一。

青壮年是社区营造的活力保障,他们留在社区可以营生,有收入,就可避免因外出打工而造成的人员流失。
品説
分享走心的干货内容,个人成长与创业路上的思考…【社工客】150万社群平台创始人,个人著作《同行者》
50篇原创内容
(5)景致的营造

从文字演变史看,“社区”两字有土地与空间的属性。由此可见,实体景观或空间对于社区营造的重要性,居民以实体空间为载体而展开的活动,自然而有力量。

在我们记忆中有这么一幅美好景象,村头有一个大榕树,大榕树旁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傍晚时分,乡亲三三两两聚在榕树底下乘凉,打牌,聊家常……

由于现代社区的居家生活空间较小,具有相对的私密性与排外性。因此,社区需要建造适合大家集体参与的公共空间,比如活动中心、图书馆、游乐场所等等。也有社区在探索,建造社区食堂、社区咖啡馆等个性化公共空间,以缓解大家大规模聚餐,亲友聚会的便利需求。

(6)时间的营造

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良好的邻里关系,需要时间的沉淀。这个时间是指大家一起经历的时间。

“造节”,是人们短时间内互动与聚集的有效方式。比如泼水节,火把节。淘宝为了全球购物欢聚,活生生创造了一个“双11”购物节。

村落会有重要的节日庆典活动,村民们都约定在那一天放下手里的活儿,出来参与活动,大家便有了彼此了解与交流的时间。

还好,有些现代社区也有所行动,比如在中秋节、元旦等传统节日,举办社区游园活动。如果创办本社区独有的节日,大家的归属性与凝聚力可能更强,比如,社区清洁日,社区庆典日等。

这些节日就像时间发条上的密码箱,它为我们保留很多记忆,可能是一些仪式,一个画面,一种味道,或者一段旋律……当这个日子再次来临时,这些东西也会如约而至,让我们可以重拾共同生活的美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们都进行过哪些社区营造?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