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全集》——《坟》——我们怎样做父亲
发布于 2021-10-12 20:44
一、概述
《我们怎样做父亲》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号,作者署名唐俟。
鲁迅先生从父子关系出发驳斥并批判了封建礼教,倡导了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先进思想。
二、解读与感想
1.第一段写道:
我作这一篇文的本意,其实是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又因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意见。总而言之: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罢了。
解读:
先生开宗明义,交代了本文的主旨——批判封建的父子关系。
2.第五段写道: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解读:
先生简要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在下文从这三个角度来批判封建礼教,进而详细阐明基于生物进化论的新型父子关系。
3.第六段写道:
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因有食欲才摄取食物,因有食物才发生温热,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老衰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发生苗裔,继续了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解读:
先生认为食欲和性交都属于生物的本能,并非封建礼教所言的“罪恶”,而父母生育子女也不能算作某种“恩典”,这些都只不过是生命长途中的先后,均来源于生物的本能罢了。
4.第十段写道:
‘父子间没有什么恩’这一个断语,实是招致‘圣人之徒’面红耳赤的一大原因。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力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
解读:
“圣人之徒”指当时竭力维护旧道德和旧文学的林琴南等人。林琴南在一九一九年三月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信中,曾以“必覆孔孟、铲伦常为快”、“拾李卓吾之余唾”、“卓吾有禽兽行”等语,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父兮生我”出自《诗经·小雅·蓼莪》。
“圣人之徒”们认为父生了子便有天大的恩,应该拥有操控子的全部的权力,先生则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谬误,是权力思想的体现,封建礼教中的父亲对儿子只有至高的权力而没有应尽的义务。
5.第十一段写道:
自然界的安排,虽不免也有缺点,但结合长幼的方法,却并无错误。他并不用‘恩’,却给予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他为‘爱’。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
解读:
先生认为,父生子后怀有的应该是爱,而不是“恩”。爱是生物的一种本能,人类也不例外,人不仅有利己的本能,也有利他的本能。父对子的爱不应是涉及利益的,而应是纯粹的。
6.第十二段写道:
便在中国,只要心思纯白,未曾经过‘圣人之徒’作践的人,也都自然而然的能发现这一种天性。例如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取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要放债。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纲’。
解读:
先生举出了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证明无私的爱是本来就存在的、是人的一种天性,而认为所谓的人伦只不过是一直将人们束缚的枷锁,如今有必要打破它了。
7.第二十四段写道:“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日本近来,觉悟的也很不少;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末的力量。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解读:
先生指出了应该如何去爱——理解、指导、解放,其思想内涵在今天仍不过时。父母要学会站在子女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并给出适当的引导,最终使其解放,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人。
8.第二十六段写道:
但有人会怕,仿佛父母从此以后,一无所有,无聊之极了。这种空虚的恐怖和无聊的感想,也即从谬误的旧思想发生;倘明白了生物学的真理,自然便会消灭。但要做解放子女的父母,也应预备一种能力。便是自己虽然已经带着过去的色采,却不失独立的本领和精神,有广博的趣味,高尚的娱乐。要幸福么?连你的将来的生命都幸福了。要‘返老还童’,要‘老复丁’么?子女便是‘复丁’,都已独立而且更好了。这才是完了长者的任务,得了人生的慰安。
解读:
有些人可能会害怕将子女培养成人后自己便会陷入虚无和无聊了,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解。
父母要把子女培养成独立自主的人,那么自己也应该独立自主,父母也要有“独立的本领和精神,有广博的趣味,高尚的娱乐”,子女不是父母的全部,父母也不是子女的全部,每个人首先是独立而自主的个人,然后才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家庭中的每个人都理应有只属于自己的生活。
9.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段概述:有些人对打破封建礼教后的恐惧还有以下:“解放之后,父子间要疏隔了”、“解放之后,长者要吃苦了”、“解放之后,子女要吃苦了”。对于这些“恐惧”,先生依次分析了背后的原因,认为消除这些“恐惧”的根本方法只有改良社会。
解读: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很难想象也很难接受不受封建礼教约束的社会,很多人便故步自封,先生则选择了奋起反抗。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基于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的,如此便不存在子女成年后的隔阂与报复,以上“恐惧”就自然不攻自破。
10.第三十四段写道: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
解读:
在倒数第二段,先生再次为觉醒之人指明了道路——“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这在当时的中国十分困难,但总要有人去做、有人率先去改变,先生也对此怀有希望。
三、 小结
先生从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的父子关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实质,其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另外,在如今的社会中,还是会偶然出现一些有关家庭关系的骇人听闻的社会现象,其中不乏封建礼教的余毒,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反思和警惕。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