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 | 2022年高考必考的“中国精神”

发布于 2021-10-13 00:02

高中思政课参考
高中政治教师,致力于高中思政课教学,愿与诸君交流研讨,共同进步成长。
5篇原创内容

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内涵非常广泛。
今天推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精神和革命精神的相关资料。相关论述很多,我们转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权威解读。

文字版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王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劳模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此外,还有三牛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这些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船精神
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
“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2017年10月31日,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005年6月21日,在庆祝建党84周年前夕,《光明日报》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第一次提出并阐述“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时经过的雪山——川康边界的夹金山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
“长征”和“万里长征”等概念指的是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西、甘肃一带的大规模战略转移。中央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同敌人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爬雪山,过草地,付出了巨大牺牲。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革命先烈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革命事业成功的保证。长征途中用生命和鲜血凝聚起来的这种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延安精神
农民变工队员和下乡干部劳动归来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2020年4月23日,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讲话
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2020年9月3日,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同心御侮,英勇抗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伟力,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抗战精神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凝练而成的。 
西柏坡精神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办公,在这里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号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抗美援朝精神
1950年1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一部攻克云山,重创美骑兵第一师,给恃强冒进的美军和南朝鲜军以迎头打击。图为战士们向敌阵地冲锋
“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2020年10月19日,总书记在参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的讲话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
在这场战争中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铁人精神 
王进喜带伤压井喷
“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9月26日,总书记致信祝贺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
20世纪60年代第一春,在外受经济封锁、内遇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下,松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石油大会战。在这场夺油大战中,王进喜以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人拉肩扛运钻机、用血肉搅拌泥浆,他带领贝乌五队(1205钻井队的前身)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油田,甩掉“贫油落后”帽子,他也被称为“铁人”。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在花生地拔草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2014年3月18日,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南省兰考县自然灾害严重,风沙肆虐,水患频生,到处是盐碱地,农业收成极少,百姓一贫如洗。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兰考,就任县委书记。排内涝、战风沙、治盐碱,他始终和老百姓一起奋战,即便是肝癌的剧痛,也击不垮他摘掉兰考穷帽子的信念。1964年,不满42岁周岁的焦裕禄去世了,却把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天地之间。
雷锋精神
雷锋和战友们在出车运水泥回来后打扫车上的水泥
“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2018年9月28日,总书记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时的讲话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以他忠诚的信仰、爱岗敬业的精神、克己奉公的胸怀谱写了他光彩的人生。几十年来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留下光辉的色彩,久久传承、经久不衰。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疫精神
2021年1月6日,大连海洋大学师生志愿者冒着风雪运送防疫物资
“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2020年9月8日,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在抗疫斗争中,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的身上都体现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探月精神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要弘扬探月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2月22日,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强调
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一路向月,六战六捷。“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将引领航天人接续奋斗、不断开创我国航天事业新局面。在星际探测的征程上,中国人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将梦想变为现实,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脱贫攻坚精神
四川省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曾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为让天堑变通途,在阿布洛哈通村公路工程中,全球现役运力最大的米-26重型直升机6次进出山谷,将8台大型工程机械设备送进村落。去年11月17日,布拖退出贫困县序列。

“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2021年2月25日,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图片版




课件版


课件来自网络,鲜素材不提供下载
























时评版


人民日报: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人民日报: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的集中展现
人民日报: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
人民日报:有精神支撑,活出中国人的精彩

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 
人民日报评论员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是文艺的使命。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化先贤以此为价值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魂,赓续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对文艺作品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寄予深情期待,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努力方向,引起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共鸣。
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有一以贯之的民族之魂。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在思想精神层面也出现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人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说到底,就是价值观缺失,以致精神上变得“失魂落魄”。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以更多的精品力作诠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的民族凝魂聚气,为我们的时代凝心聚力。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韩愈之所以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就在于他以文载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所以至今仍释放出深沉的感召力,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千百年而不变。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焕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好灵魂的工程师,以鲜明的态度、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文艺作品要形神兼备,能触动人的灵魂,就必须具有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穿透力量。如何使人们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如何使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惟有把握和遵循文艺规律,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开拓创新,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感染人、滋养人、引领人,也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更好发展繁荣、富有生命活力。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必定坚不可摧、巍然挺立。

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的集中展现 
人民日报评论员

  谁也不曾料想,一种高致病性、强传染性的未知病毒突然袭击人类。面对传播速度极快、感染范围极广、防控难度极大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坚决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我们能够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和全国疫情防控的战略成果,关键就在于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统筹运用综合国力,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样的经验弥足珍贵。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这是一次中国力量的空前凝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全国一盘棋,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从“封一座城、护一国人”的防控壮举,到武汉总体治愈率达到94%的生命奇迹,从口罩日产能数以亿计的物资保障,到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防控全覆盖的组织动员,再到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9000多万名党员迅速行动起来“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所指出的:中国采取了有史以来最具雄心、最敏锐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改变了疫情的走向。
  这是一次中国精神的集中展示。艰难困苦非但没有压弯中华民族的脊梁,反而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仅在武汉“封城”之后的第一周内,就有12.38万人次勇敢地从全国各地逆行而来,他们中有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集结驰援的解放军指战员、运输抗疫物资的司机、新建医院的工程建设者……阴霾笼罩之处,光芒更显耀眼。无数向着疫区挺进的逆行者,让世人读懂了什么是白衣执甲、闻令而动,什么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什么是无私奉献、家国情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没有哪一次灾难中的进步不是靠伟大民族精神来引领。
  这是一次中国效率的生动体现。仅用三个星期的时间在武汉建成16个方舱医院,确保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从除夕夜开始紧急征召,4.2万名医务人员奔赴湖北,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以创纪录的速度完成病毒分离、基因测序,连续发布多版诊疗方案,多个新冠病毒疫苗火速进入临床试验……所有这一切,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突发灾难的中国效率,为全球携手战胜疫情注入了强大信心。国际人士指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称赞“中国很快成了当前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有识之士评价:“未来,历史学家很可能会把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视为世界范围内遏制新疾病暴发和阻止其传播的一个转折点。”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激发蓬勃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中国号巨轮必能风雨无阻、高歌行进,开辟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THE E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