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参答疑——修道也是一种成功学吗?

发布于 2021-10-13 08:57

按:观虚斋教学课程里面,理论教授部分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实修指导的环节则展现了“知行合一、行解并重”的观虚宗风;而每晚两小时的“小参答疑”是最具特色的部分,学员可以提出任何疑问,老师现场即兴答疑解惑,这样最能体现观虚斋教学课程的“素质”,理事圆通,辩才无碍!

问:

我想聊我的感受,这个实修对我入门而言非常好,至少有些体验。但是如果在实修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我的实修哪里不对,那对我帮助更大。我希望从这个课程当中,了解关于佛教、道教宗派的分别、关联,这样我可以去选择哪个方向更适合我,这是我希望听到的。我的另一个问题是:修道是不是也是一种成功学,我可以这样说吗?修道是不是也是一个求利的过程?

 

答:

实修指导的部分,在实修的过程中除了不时地指示心法要点外,也在观察大家,提醒大家不要睡着,帮助一些人调整姿势。如果我没有单独指导你,说明你的姿势是比较好的,有问题才会去矫正你。

关于佛道教的问题,我告诉你的是根本的原理,我们的课程跟佛道二教有很大的关联,但不是在讲佛教,也不是在讲道教,这是它的微妙之处。如果你把我们讲的这些道理都学好了,你就会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这个时候你学佛教还是道教已经不是重点了。我们这里讲的是终极之道与核心智慧,但只要是契合你的,佛教、道教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要详细比较佛教、道教,这是一个学术性的问题,对我们修行人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你真的听懂了我的课的话,就不存在选择佛教还是道教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做佛教徒或道教徒,我们直接求真理不行吗?佛教、道教都是真理的体现。如果你对佛教感兴趣就去学佛,对道教感兴趣就去学道,如果你不知道对哪个感兴趣,或者两门都感兴趣,那都可以去学啊!我们不执著于宗教相,现代的人没必要再搞那些分宗分派的事情——一定要把自己执著于某个宗派身份——我们直面人生的真实,这是我们这门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另外,在我们的课程体系当中会有佛教和道教方面的专修课程,要进入佛教、道教内部进行深入的研究,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课程,包括我的作品、我的博客里面,都有佛、道比较方面的内容。我们不能指望就这两天把所有的东西全学到手,要对佛教、道教有全面的了解和比较,那我们要开门“佛道比较学”,来详细讲佛教、道教的比较,那是另外一个课题了。

第三,关于修道是不是“成功学”的问题,这涉及一个语境的问题。我们昨天已经再三谈及概念的相对性的问题,你要理解了这个概念的语境就没有问题。对成功学也是如此,要看你实际上是在什么样的参照系、什么样的语境之下来了解这个概念。

当我说这门课程不是成功学的时候,一定是有它特定的语境的。我对成功学已经做了一个界定,它的目标就是满足自我的成就欲,是美化自我,它没有到“超越自我”的维度,所以把它叫作成功学。那你的问题是,我们修道要成功,不也是一种成功学吗?我们从不懂修道,到慢慢懂得修道,慢慢去达成修道的成功,这不也是成功学吗?这样,你对成功学实际上有了新的界定。任何一个概念,你都可以在不同的意义上来用它。每个人都可以去定义一个词汇,有自己的用法。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成佛不是成功学吗?成道、成仙不是成功学吗?我们修道不是也要追求成功吗?我们昨天讲了发菩提心,这个要成就自觉、觉他的愿心,你要讲成是成功学,也没有问题。只是这样我们就把概念搞乱了,与我们前面对成功学的界定不同了。成佛的愿力,最后是要超越自我,是无我、无得的境界,是“无成之成”,不是一般的成功学意义上的成功。

你也可以问另外一个问题:世间的成功学也有灵性层面的意义吗?成功学的灵性意义就是可以帮助自我走向成熟,为超越自我准备基础,但与我们的课程还是处在不一样的层次。

如果你把修道的课程也当作成功学的课程,那就是另外一个语境,跟我说的不一定有什么矛盾,你想怎么说都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是在追求成功。昨天我们讲了作为普通人和成就者的区别,当我们去追求修道的成功,这个是不是跟世间的成功就一样了呢?也还是有不一样的层面。

对修道来讲,因为我们有“迷”,所以我们需要“悟”,要用方法去对治它,最终达到无迷无悟的状态;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我们用方法去解决这个烦恼,达成“菩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有追求的、有方法的,也是去追求成功的,但是我们成功的指向是什么?昨天我讲了,正A加负A等于零,是用修道的方法(A)去中和它、抵消它(业力,B),这是消业的一个过程。这说明修道的成功本质上有不同的方向,与世俗的成功相比,整个目标是不一样的,整个蓝图也是不一样的。

第四个问题,修道是不是也在求利呢?这又是一个概念运用的不同语境的问题。这个“利”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把“利”理解成金钱、个人物质利益,那么我们讲修道不是求利的。现在你换了一个概念,说我们不是在求利益吗?广义的利益不是金钱,也不是物质,那我们做任何事情不都是要求其利益吗?不求利益你跑到这里来干吗呢?你辛辛苦苦听了几天课,是来干吗呢?你也是在求对你的生命、你的生活“有利”的东西嘛!这不也是一种利益吗?我们这两天很有收获,这个法喜禅悦是更高的利益啊!

灵性的利益也是一种“利”,所以利益不可怕,问题是求什么样的利益。圣人与小人的区别在哪里?小人是求个人的利益,满足自我;圣人求的是天下的利益、众生的利益。成佛也可以说是一个欲望,也可以说是为了成功,但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那个维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去谈一个问题或者看书的时候,所有的概念都要去厘清它的分际,要知道它说话的语境在什么地方。如果光在字面上看,永远会产生很多牵缠不清的地方。

如果你们学佛天天讲不要利益,那为什么还要学这些东西?如果我们成佛了,可以什么都不讲,问题是我们现在还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利益啊!有时甚至还离不开物质利益呢!也就是说,这里面要把不同的层次搞清楚,理解了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你要把学习修道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求利的过程、成功的过程,都没有什么问题,但这跟世间的那些追求是不一样的。

——戈国龙:《宁静与浩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9月,第203-206页。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