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素材 || 陶行知之“行知”
发布于 2021-10-13 20:27
陶行知先生一共用过三个名字,都体现来了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我们一起来看看陶先生对知与行的回答吧!
毛泽东曾经评价陶行知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郭沫若更是直接以“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来赞扬他。这样一位令众人敬佩的大教育家,必然是在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的几次易名就能看出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他一生总共用过三个名字,其中两次名字的更改都是他在对一道题目作答——“行与知的关系”。

陶行知原名文濬,因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研究王学,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影响,他笃信王阳明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唯心主义观点,于是改名“知行”。
然而,在对《墨辩》的研读中,他接受了另一种观点,即“行是知之始”。接受这一观点不只是因为《墨辩》,更是因为他的亲身实践。他脚踏实地地进行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他得出了与自己以往看法(即“知是行之始”)不同的观点,于是他根据《墨辩》中提出的三种知识——亲知、闻知和说知的关系,相信自己实践得来的认识是可靠的,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亲知、闻知和说知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亲知,是指人么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它是从“践行”中得来的;闻知,主要指从别人那里通过耳闻目睹获取来的知识;说知,则是人们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资料,通过思考、演绎、想象而推理出来的结论。陶行知指出,“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他强调“亲知”的重要性,这使他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布衣草鞋,到晓庄进行乡村师范教育实践。此外,他在1927年7月的《行是知之始》一文中,列举了许多生活上和科学上的实例,来证明“行是知之始”: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次,霜风吹过几次,冰淇淋吃过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铜,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烫了手又冰了脸,那么,冷与热更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么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就去拍棉花球,那么,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
凡此种种,我们都看得清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摘自《行是知之始》)
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此时已经从相信“知是行之始”彻底转变为坚信“行是知之始”,他也因此再次改名,将“知行”改为“行知”。这不仅是他对“行与知的关系”这一问题做出的新的回答,也是他在认识论上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一个重大转变。
陶行知先生提出:“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须途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的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他特别强调“做”,即“行动”,也就是“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在实践中感悟世界,我们在实践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知识是从经验里总结出来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事实上,不仅仅是陶行知先生,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实践,前人早已通过自身的经验向我们证明了实践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作用。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他是师范学院函授部语文科的毕业生,先后担任过小学,中学教师,还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6年。为了推动教育改革,他曾教过这所中学除体育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以取得第一手的经验。一个语文科出身的人,要讲授文理各科的课程,背后必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在改革实验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出版了41部著作,发表了600多篇论文,1200篇童话和故事,这所中学就是他躬耕的试验田,他在那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教育理论和改革实践方面的成就是惊人的,但我们不应只看到这一点,更应该意识到他的教育研究成果都来自于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他的经历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真正的知识来自于实践。

但有人会提出疑问:倘若样样知识都要通过自己实践的检验,从自身的经验中得来,那就太麻烦了。人的精力有限,那么得到的知识也十分有限。我们来看看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我只说真知识的根是要安在经验里,没有说样样知识都要从自己的经验上得来。假使我们抹煞别人经验里所发生的知识而不去运用,那真可算是世界第一个大呆子。我们的问题是要如何运用别人经验里所发生的知识使它成为我们的真知识,而不要成为我们的伪知识。比如接树:一种树枝可以接到别一种树枝上去使它格外发荣滋长,开更美丽之花,结更好吃之果。如果把别人从经验发生之知识接到我们从自己经验发生之知识之上去,那么,我们的知识必可格外扩充,生活必可格外丰富。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这样一来,别人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我们的经验也就生长到别人知识里去开花结果。至此,别人的知识便成了我们的真知识;其实,他已经不是别人的知识而是自己的知识了。
(摘自《伪知识阶级》)
可见,陶行知先生并不否决“间接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学习间接知识也必须以实践为基础,用亲身实践来“化”间接经验为自己的经验,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这个观点与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有异曲同工之妙。杜威所说的经验改造既不是直接经验的改造,也不是直接经验的累加过程,而是利用积极思维进行行动的过程。杜威举例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灼伤。因此,只有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展开积极的思考,才能将间接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陶行知先生的“行知”思想和“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都注重实践的作用,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直接经验的获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要重视实践教学的价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亲身探索、体验、领悟与思考,从而获取真正内化的知识,即真知识,而非伪知识。要真正达到这一点,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真知识,必须使学生“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曾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所以,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手脑并用,使学生去做、去学、去磨练、去反思,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期望的“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教育。

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52-153.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05.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