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真的是一个奸臣吗?历史可能欺骗了我们
发布于 2021-10-13 20:24
提起董卓其人,十个中可能会有九人骂他是奸臣。
无论是在读者基础深厚的《三国演义》中,还是热播的相关题材的电视剧里,董卓奸臣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甚至,奸臣都不足以够分量,十恶不赦的大奸贼,才比较符合他的人物形象。
但也许,真相都被千年来茫茫历史的烟尘掩盖了。
董卓有没有可能是一个地道的忠臣呢?
我知道,这个命题一旦抛出来,会招致很多非议,甚至是谩骂。
但历史的魅力也在于此,若隐若现的真相,透过长长的年代迷雾,隔着重重险阻,吸引着我们前去探索。
为什么说董卓是一个忠臣呢?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忠臣,只有懂得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的去解答所抛出的命题。
汉语大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忠于君主,为君主效忠的官吏。
这一点,不难理解,说白了,就是忠君爱国的臣子。
那么,董卓符不符合这个忠臣的标准呢?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证实:
一、成为忠臣的潜质
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忠臣,也需要看潜质的,看他本来的品行如何。
如果说,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是顽劣奸诈之徒,好事绝缘,坏事做绝,日后若他能成为忠臣,说出来,鬼神莫信。
俗话说:三岁看终生,一个人的品质习性,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可初见端倪。
董卓年少时,非但不是顽劣奸诈之人,而且还以健侠知名,颇具侠者风范。
《三国志》记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由是以健侠知名。”
可以看出,董卓年少时,所作所为,颇有侠义豪气之范,定有成为忠诚良将之品质。
二、入仕后的行为表现
董卓既然年少时好行侠,必然有过人之艺。
《后汉书·董卓传》有言:“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董卓不但体力过人,武艺高强,还特别善骑射,在马背上可以左右开弓。
由此基础,必可成为武将,所以初被征召为羽林郎,后又投中郎将张奂部下,为其军司马。
《后汉书》: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共击汉阳叛羌,破之,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
董卓成为张奂军司马之后,随部征讨反叛的羌人,大破敌人,取得胜利。
而后升官,并得到大量赏赐,全部分给手下官军士兵,自己一点没留。
从这可以看出,董卓不贪功贪利,与属下士卒有福同享,实乃良将名帅之范。
而这之后,董卓一路平叛,前后百余战,无有败绩。
而后又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卓粗猛有谋,力建战功,从此威名远播。
可以说,董卓的这段经历,完全是一个名将成长的历程,官阶也一步步高升。
至此,董卓先有忠的潜质,后有为臣的资历,似乎离忠臣之名不远了。
三、位极人臣时的表现
能不能成为忠臣,还要看掌权时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有利于国,利于君。
话说汪精卫年少时,也颇有一腔爱国热血,为了革命还去行刺清廷要员。
但有权势后,居然为了私利,出卖民族利益,做起了汉奸,为国人所不齿。
董卓声名鹊起之后,应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之召,进京平“十常侍之乱”。
从此开启他最为辉煌的一个人生阶段,但也是他被后人冠以“恶名”的开始之时。
是不是真的像后人所说的那样不堪,罪大恶极?
我觉得这仍有待商榷,因为从以下几点,我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首先,关于“把持朝政”。
把持朝政,人们总是先入为主,认为它是一个贬义词,是集权专制的代名词。
但我认为它是一个中性词。
无论是忠臣为了施展抱负才学、施行济国救民良策也好,比如张居正;还是奸臣为了一己私利,排除异己,残害忠良,都需要把持朝政来实现。
所以董卓把持朝政,无可厚非,关键在于他把持朝政做了什么。
其次,关于废少帝。
废少帝之事是董卓为很多人所诟病的大事之一。
董卓所废和所立者,是少帝和献帝二人。
史书记载,董卓进京前,京城已乱,少帝和献帝一同出逃避难。
后董卓领兵前来救驾,见少帝由于惊吓过度而不能言,是献帝(当时乃陈留王)挺身而出,责问董卓"尔来接驾乎?尔来劫驾乎?"
董卓大为惊异,认为陈留王聪明过人且沉着冷静,机智程度远胜过少帝。
于是后来董卓废少帝而立陈留王为帝,是为汉献帝。
试问,如果董卓如有二心,或有利于其把持朝政来胡作非为,为何废无能的少帝,而立聪明的献帝?
毕竟,让一个聪明的人做傀儡,难度远大过操控一个无能之辈,董卓如果有反叛或者取而代之之心,岂不是自讨苦吃?
答案可能就是,他真的为社稷着想,想让大汉王朝能有一位明君主持大局。
还有,董卓把持朝政之后,还举贤纳士,比如重要用名贤臣蔡邕。
三日之内,命蔡邕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
同时,董卓一向听说天下人痛恨专权者诛杀忠良之臣,所以他提拔和任用了一大批有志的官员,如周毖、伍琼、郑公业和何颙等,重用他们为各重要职位任职。
还有一些因党锢之祸被禁用的士大夫和有志贵族之人,也被他启用,如陈纪、韩融。
当然,一些怀才不遇的人,也得到了他的提拔。
甚至连和他做对的袁绍也被他封为渤海太守。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犹能体现出董卓的贤能。
据《后汉书》记载:“(董卓)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
董卓能为被宦官诛杀的陈蕃、窦武等忠臣平反,并且恢复他们的世袭爵位,这是奸臣能做出来的事吗?
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董卓所作所为,不失为一个忠臣之举。
他完全是在为当时的朝廷——汉王朝尽心尽力着,这些完全符合一个忠臣的标准。
总之,以上仅为笔者一家之言,并不代表正史的正统观点。
我也并不是想为董卓翻案。
只是,当我在茫茫的历史的星河里,发现这些关于董卓的亮点,总会去探究一番,想去探索一些真相,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所以才会抛出董卓是不是忠臣的命题。
虽然正史早已对董卓已盖棺定论,但董卓的这些亮点,足以证明他并不是一无是处。
俗话说,三人成虎,如果一个假象传了千百年,何止三人,足有千万人成虎。
你是选择相信他们还是相信自己发现的一些不同的蛛丝马迹呢?
其实不管董卓到底是不是忠臣,可以确定的是,他年少时确有侠者之心。
作为现在的我们,也许年少时也有这份“侠心”,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那份“侠心”也许造就变了。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在纷杂的世界里,砥砺前行,不忘当初的那份“侠心”,不忘初心!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E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