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发布于 2021-10-14 05:08
临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人们关于临终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
一个遭遇车祸的22岁男性被送进了监护室,此时的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然后,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里,医院不允许家人看望,在随后的时间里,也只允许一个亲人每隔2小时进去看望5分钟。
在漫长的等待中,沮丧的女友只好回家,父母抵不住身心疲惫睡着了,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身亡时才惊醒过来。
由于痛惜没能在最后时刻与亲人见上一面,说上几句告别的话,家属的悲痛骤然升温……
其实,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
一是过度治疗。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
不要以为病人冷,需要加盖被褥。因为此时在病人的感觉中,他的身体正在变轻,渐渐地漂浮、飞升……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都会让他感觉到无法忍受的重压,更何况一条毯子!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
正确的做法是:
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这种状态会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一项对100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
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一定舀谨言慎行。
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只是现在才知道,自然竟然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排得这样有人情味,这样合理,这样好,这样的——
自然而然,是人自作聪明的横加干涉,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又漫长。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图文来源于网络
不作为商业用途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