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人物:包拯+于谦+董仲舒

发布于 2021-01-19 23:45

纯孝
什么人:包拯是北宋名臣。
什么事:他为人正直,年少时便有贤名。他29岁考中了进士,原本应该按照规定外出赴任。但是父母年迈体弱,包拯不愿抛下他们,便辞去官职,在家专心赡养双亲。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逝世,包拯在墓前筑起草庐,为父母守孝。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他,他这才决定赴京听选。
什么点: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尽心竭力抚养子女,养育之恩唯有以身相报。《礼记》有云: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包拯事亲至孝,令人感佩。

刚正
什么人:包拯是北宋名臣。
什么事:他为人刚正不阿,年少时便有贤名。在谏院任职期间,他曾多次直言进谏、弹劾权贵,又奉上唐代魏征的奏疏,请求天子放在龙椅旁边,以作借鉴。当时仁宗皇帝宠幸张贵妃,意图任命她的伯父为重臣,包拯极力反对,晓之以理,仁宗只得收回成命。
什么点:为了肃正纲纪,惩处贪官污吏,包拯执法异常严峻,从来不畏强权。但凡是有作奸犯科之人,哪怕对方位列宰辅,他也一样直言不讳。因其所言恳切,切中时弊,故多为朝廷所采纳。

清廉
什么人:包拯是北宋名臣。
什么事:他执法公正、善于体察民情,能够兴利除弊,因此多有政绩。京城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治理起来难上加难。包拯则以“立朝刚毅”著称,但凡有人以“私人关系”相托,他一概拒绝。他曾出任端州,当地盛产名砚。端砚历来都是文人所爱的珍品,因此多有官员中饱私囊,用以贿赂权贵。而包拯律己甚严,任满离去时未带走一块端砚。
什么点:包拯曾说:“为官清廉,是民之表率;贪赃枉法,则是国之奸贼”。他不仅言行合一,还以身作则,制定了家训,教导子孙后代以节俭、清廉为荣。

志向
什么人:于谦是明代重臣、民族英雄。
什么事:他从小就很仰慕文天祥,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日日瞻仰,见贤思齐,立志要效法文天祥,做一个忠君报国的人。幼年时,他一身红装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见状笑道:“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对曰:“赤帝子,斩白蛇当道。”对答不但工整,还显露出他非凡的气势。
什么点:于谦少有才名,志向高远。入仕之后他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其位谋其事,他一生兢兢业业,为家国大义而活。

担当
什么人:于谦是明代重臣、民族英雄。
什么事:正统年间,他在京任职,署理兵部。这年秋天,瓦剌突然入侵。明英宗年轻气盛,听信宦官的谗言,率领大军御驾亲征。不料敌军有备而来,土木堡一战,明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就连英宗也在战乱中被掳走。随后敌军首领挟持英宗为人质,要求明朝开城投降。京城顿时大乱,人心惶惶,关键时刻只有于谦挺身而出,反对南迁,全权负责抗战事宜。
什么点:在社稷蒙难之时,于谦临危受命,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他诛杀奸臣、拥立新君、严阵以待,不但迅速稳定了局面,还一举击溃了敌军,救万民于水火。

清白
什么人:于谦是明代重臣、民族英雄。
什么事:他为官清廉,一向节俭,从不向民间私取分毫,被百姓誉为“于青天”。当时宦官掌权,经常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敛财受贿。于谦对此等歪风邪气不屑一顾,每次入京总是两手空空。有人劝他道:“你即便没有钱财可送,也总得准备些土特产吧。”于谦闻言笑着抖了抖自己的衣袖,以示自己“两袖清风,无礼可送”。
什么点:他曾借咏石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诗中所写的那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勤学
什么人: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儒学大家。
什么事:他自幼天资聪颖,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十分入迷,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担忧,于是决定兴建一座花园,让孩子学习之余能够去玩耍放松。建造花园前后花了三年时间,亲戚朋友家的孩子都来观看,唯有董仲舒仍旧沉溺在书的海洋里,不为所动。中秋佳节,全家人都在花园赏月,董仲舒却不知所踪。原来,他又跑去找先生请教诗文了。
什么点:成年之后,董仲舒学习更加勤勉。他兴趣广泛,儒、道、法均有涉猎,他将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精髓,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全新的思想体系。

传道
什么人: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儒学大家。
什么事:他博闻强识、学识渊博,平时广招门生,宣扬儒学思想,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他的学生之中,出将入相者也不在少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曾任博士,他走出家门,设坛讲学,课讲得十分精彩。他将心思都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之中,三年都未曾回家。平日里他为人谨慎,行止有度,很多读书人都愿尊他为师。
什么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董仲舒开坛讲学、著书立说,不但广泛传播了儒家经典,还建立了全新的哲学体系,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德政
什么人: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儒学大家。
什么事: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主张修生养息。当时经济恢复很快,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然而汉武帝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董仲舒认为,若想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应该缩小贫富差别,调和阶级矛盾,降低赋税,以减少民力的损耗。
什么点:董仲舒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提倡德政,建议君主崇尚礼义,重视对于老百姓的教化。他的思想强调了利用儒家的仁德来限制统治者对于人民的剥削,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