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以生为本,落实“双减”政策,家长如何做好接力工作?
发布于 2021-10-16 16:38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课外培训班的关停,学校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主阵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也愈加突显,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那么 “双减”之下,父母如何做好放学后的接力工作?


01.耐心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幸福的孩子都是“伴”出来的。爸爸妈妈的爱心、细心、耐心、精心陪伴,是孩子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养料和精神慰籍。
以前,家长陪伴孩子大多是上辅导班,写作业。现在“双减”之下,孩子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家长陪伴孩子的方式同过去也不一样了。家长可以陪孩子运动、劳动、看电影、做游戏或者走进大自然,欣赏天高云淡,流水潺潺……这些陪伴,虽然不能帮助孩子直接提高分数,却能释放孩子的天性,愉悦孩子的身心,让孩子尽情地享受快乐的时光。

02.示范引领
如果说知识主要是在学校学到的,那么孩子的品性与德行主要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示范,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且是永远的老师,必须在孩子的习惯养成、品德形成、情绪控制、心态调适、精神塑造、毅力锻造等方面,给予孩子及时的引导、开导和指导,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03.做好督促
“双减”后,减少书面家庭作业,但并不等于没有家庭作业。老师们通常会布置一些“口头作业”,比如:读读课文、背背古诗;还有一些“实践作业”,比如:做家务、做手工、做公益、做社会调查等。这些作业,富有弹性,难以量化,也很难逐一检查,靠的是学生的自律和自觉。
但是对于中小学生,又特别是小学生来说,孩子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培养出来,此时就需要家长的督促。在督促中,让孩子体验非书面作业的乐趣,完成相应的“弹性”作业;在督促中,让孩子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不自主到自主,让孩子的良好的自觉性日益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形成。

04.亲子共读
在学校,可以“师生共读”;在家里,需要“亲子共读”。孩子的阅读,是从“亲子共读”开始的。“亲子共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家长和孩子亲密相处的方式,更是家庭教育中一道曼妙的风景。
在亲子共读中,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增进亲子感情;在亲子共读中,让同一个屋檐下的人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精神世界,共同的心灵密码;在亲子共读中,让孩子体验“岁月静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亲子共读中,让父母和孩子得以相互学习,互为促进,共同成长。

我以为,孩子的成人永远比成才重要;孩子的成长永远比成功重要;孩子的快乐健康永远比分数和排名重要。就像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的台词一样:“我的孩子,我就让他健康快乐就行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既然他们生来独特,又何必非得按照统一的模式,按照唯一的分数标准,把他们培养成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人呢?

06.理解老师
落实“双减”,推行课后服务,无形中拉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更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教师默默地做了“双减”的兜底者,比过去担当了更多的责任。而家长呢?家庭培训支出减少了;亲子关系和谐了;家庭幸福感增强了;家长自己接送孩子的时间合适了;原本漫漫长夜辅导作业的“鸡飞狗跳”也变成了“母慈子孝”了。
家长在享受“双减”的“红利”的同时,更应该尽量读懂学校老师的不容易,理解老师的艰辛,对老师的工作尽可能地给予支持。家长对老师的理解与善待,既反映出自身的素质修养,又体现出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更是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

07.提升自我
过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时为了图省事就掏些钱把孩子甩给培训班了事。“双减”之后,学科培训班没有了,课后对孩子的教育,将回归到家庭,回归到家长。
当下不管什么工作,都需要专业知识,都需要持证上岗,而唯独当父母、当家长,却不需要持证就能上岗,不少人稀里糊涂便成了孩子的父母,当上了家长。一些家长在育儿路上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少得可怜,出现了本领恐慌。特别是不少家长面对突如其来的教育变革,更是不知所措,备感迷茫。
最完备的教育—-学校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简单继续。只有加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使家校合一,才能最终促成孩子的健康发展。
我校运用“全接纳、慢引导”理论建构学生、教师、家长“生命成长共同体,”积极探索解决途径。基于“双减”政策的时代的要求、教育者的责任担当,我们不断探索家校互动、家访、家长进课堂、亲子共读、家委员会等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目的是让孩子的父母更多的参与到学校的生活中来,引领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的协调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