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素材丨《长津湖》网评中一些人的“放肆”和“孟晚舟事件”中任正非的克制
发布于 2021-10-16 22:17
一 《长津湖》和孟晚舟
前天,国考出了公告,我们准备直播解读。开播前,主讲龙哥看到公告里专业科目考试是11月27日,说了一句:“好像是‘长津湖’那天。”我一查,果然是长津湖战役打响的第一天(1950年11月27日)。
今天,特意查了下《长津湖》的票房,已经近47亿,超过《流浪地球》,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第四名。风头正健,好评如潮。但上映以来,也有些不同声音。甚至,个别大V大放厥词,恶评电影之外还牵连抗美援朝英雄。
这让我想到了“孟晚舟事件”。这周五,我们申论院老师们的“风雨谈读书会”,话题刚好就是由“孟晚舟事件”引起的。我们知道,“孟晚舟回国”,一片欢呼声中,也有些冷静的声音,克制的声音。
这两件事对比着看,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些人的“放肆”,和任正非老爷子的克制。
我所说的“放肆”,主要还不是说一些人出言不逊、亵渎英雄。因为,言行出格、触犯法律,自有法律制裁,不必多说。
之所以加引号,是我认为,这里的“放肆”不是指不能说、不配说,而是指即便符合法律,也应该谨言慎行、心存敬畏。不只是敬畏法律,更是敬畏话语权;不只是敬畏历史,更是敬畏当下。
为什么要敬畏?自以为比普通大众更了解历史真相,质疑大众不会反思,都没有问题;但因此而产生优越感,甚至戾气陡生,说出亵渎“冰雕连”的粗鄙之词,实在难以让人相信,这是一个了解历史、懂得反思之人应有的表现。因为,连自我反思都做不到的人,如何反思历史?
为什么要谨慎?因为,这些人所掌握的其实也是二手资料,是一些学术上还有争议的观点,并非定论。据此而以为真理在握,睥睨众生,既不是忠实于内心,也谈不上良性讨论。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并不是好战分子。尤其是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大家更是渴望和平和安稳。出于某种历史经验的忧虑,给予善意但坚定的提醒,是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的本分。但,不必摆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因为,真正清醒的人,不会这么轻佻。
交流,是为了消除分歧,促成共识,而不是发泄情绪,表现自己。公共发言更应作如是观。自以为冷静理性客观的人,也这么不冷静,又怎么好怪网友戾气太重、网络风气太差?须知,你我也是网友,你我的口舌也会煽起网络的风暴。
因此,我更敬重任正非老爷子的克制。
2019年12月2日,被捕一周年,孟晚舟在华为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在信中,诉说恐惧和煎熬,也表达了坚强与信念。让人意外的是,任正非在采访时却表示:“这封信我只看了标题,内容没有看。我认为她这样不合适,因为大家都要忙着干活赚钱,改善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的精力跟她一起感受。”
2021年9月25日,被拘押1030天的孟晚舟终于回到祖国。家人没有接机,华为公司也只是发了一个简单的声明。甚至,据说,华为还专门给合作伙伴发了通知,要求合作伙伴不能利用孟晚舟回国,煽动民族情绪,搞营销。
一样爱国,两种深情。爱,可以用热烈的方式来表达,也可以用温润的方式书写,甚至理性的方式、克制的方式来镌刻;爱国,也是如此。
既然当事人都那么克制,我也不宜过多抒情。
我们思想里的刺,是专挑别人的刺,只看到别人眼中的刺,一旦有不同声音,就容易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
拿爱国来说,我们对于爱国方式的不同缺少宽容。过去,网络风气是鄙夷热烈的爱国方式;近来,又是不宽容理性的爱国方式,甚至,前一种鄙夷与后一种不宽容彼此交锋。而据我观察,自诩理性的人更不容易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其实,在我们敬佩任正非老爷子的克制的同时,体会1950年10月毛泽东与周世钊谈话时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1953年9月12日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说的“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以及今天孟晚舟女士回国的感言“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电影《长津湖》里一位指导员的台词“我们这一代把仗都打完了,我们下一代就不用打仗了”,同样难免由衷感慨,心潮澎湃。
感慨和澎湃的,是“免得百拳来”,是“一去不复返”,是“信念有颜色”,是“仗都打完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