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如何用好作业的“处方”
发布于 2021-10-17 06:09
不谈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
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呜嗷喊叫……
前一秒有说有笑,
后一秒分道扬镳!
那么,“双减”下,如何围绕作业用好这剂“处方”呢?
首先,不妨一起来思考,作业为什么成为了愈发焦灼的“痛点”?聚焦“作业”从家长、学校、教师,乃至社会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作业”的地位和气质,关联着“人”发展的多个维度,如:“作业与身心健康”“作业与学业成绩”“作业与能力进阶”“作业与个性发展”“作业与素养提升”……围绕“作业”似乎构成了一面环环相扣的靶子,作为靶心,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但甭管牵那一发,两发,三发……毕竟,被“作业”揪着头发呢!岂会不“痛”。
缩减作业量,是“双减”最直观的体现,也是落实“双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减量”不是简单粗暴地删减作业数量,而是需要从底层思考,作业设计的“单项质量”,统整把握作业之间的思维关联性,难度等级的层序性,能力梯度进阶。相反,如果作业设计目标不明,形式呆板,板块模糊,随意训练,势必会造成“低质减量”,使得“双减”浮于表面。
二号坑:“控时”未必是减负。
“60分钟”作为“作业”的一项重要的时间参考值,已成为执行、检查、反馈的又一项衡量指标。“控时”的前提是“减量”,“减量”的表现是“控时”,“减量”“控时”是作业设计,落实“双减”的一体两面,要整体把控,除了在“减量”上“控时”更多的则需要从学生学业动机上激发,从作业智趣上研究,从学困帮扶上保障,切莫“割席断交”,使得“控时”流于形式。
三号坑:“混搭”不一定减负。
在“双减”不断深入和推进过程中,“作业”开始突破学科界限,融合兴趣爱好,进行“混搭”式作业设计,力求创新中减负提质。作业设计“混搭”,避免为了“混搭而混搭”,课程设置层面,学科之间要有一定的课程渗透,甚至是学科联系与教学支撑。考虑学生实际,所处学段,客观学情,更重要的是基于某一学科的核心素养,一科为主,混搭为辅,比重上切莫喧宾夺主,更要指向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落实素养提升。
四号坑:“分层”就是在减负。
作业“分层”,不是知识的“禁层”,能力的“断层”,而是通过“分层”精准掌握学生所处阶段,尊重个体差异,遵循认知规律,因材施教构建助学系统,因人而异多元评价机制,因势利导创设和谐生态,体现作业内容的进程化,学业质量的进阶化,能力提升的持续化。作业“分层”分什么?基于学科,通过分析目标点,准确把握教学点,分步教学点,有效教授知识点,分解知识点,逐步培养能力点,夯实能力点,分阶设计训练点,通过逐点成线,构线成面,聚面成体形成点阵式的育人体系。
依标扣本,明方向:
多维共建,遵学情:
系统检测,促反思:
沿着“双减”政策的风向标,重新审视“作业”的定位,把稳育人的航向,上下联动,众力合为,不断朝着减负提质的目标行进,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
聚焦“双减”
“双减”之下,如何命中语文作业设计的“靶心”
“双减”后,家长的“责任清单”,你可知晓?建议转家长
“双减”之下:带你玩转秋天的树叶
统编语文教育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