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战中日谍有多猖狂?线人竟发展到李鸿章外甥,光绪亲自批斩
发布于 2021-10-17 17:43
1894年9月初的几天里,时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正经历着轮番的痛苦折磨,当时清军正在朝鲜与日激战,进退两难的形势已让他焦头烂额,可这仍然不是最糟糕的,实际上,更大的压力是来自于朝廷内,他不但正在遭到群臣的弹劾,而且是十恶不赦的通敌大罪!
那么李鸿章真的通敌了吗?这还要从一个多月前发生的一件大事说起。
1894年7月末的一天,英国商船“高升号”正在朝鲜附近海域航行,哪知竟被几艘突然出现日军舰船挡住了去路。按理说,在“堂堂”大英的舰船面前,日本人是不敢放肆的,可他偏就拦了,不但拦了还发射了炮弹和鱼雷,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人知道船里面正装着千余名赶往牙山前线的清军士兵。
当商船对军舰,胜负当然没有悬念,没过多久“高升号”便被日军击沉了,这就是轰动一时的“高升号事件”。然而问题出现了,运兵之事本就属于机密,而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动用了英国商船,那么日本人又是如何将这一情况了解的这般清楚呢?这件事又和李鸿章有什么关系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石川五一。早在明治维新后期,日本就已经将清帝国当成了扩张的对象,从19世纪中期开始,日本就开始有计划地向中国派驻间谍收集情报,而石川就是这样来到中国的。
这个清军军官叫做汪开甲,本身就是个无所不好的家伙,以至于石川刚刚用了点手段就被拉下了水。不过汪开甲只是一名普通的军官,好多事他也是望尘莫及,于是为了在石川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他将一个人作为筹码引荐给了石川,而正是这个人最终将李鸿章推上了风口浪尖。
被汪开甲引荐的这个人叫做刘棻,论职务确实比汪开甲有用许多,是天津军械局的书办,而这还不是石川最感兴趣的,难得是他竟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外甥,这样的门路就有些说法了吧!
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既然是汪开甲的好友,那刘棻当然也是个贪财忘义之辈,加上石川认定他必有大用,不惜血本的狠劲砸钱,刘棻的情报自然就源源不断的来到了石川的手里,于是,当准确的情报遇上伊东右亨,“高升号”被一击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升号”事发之后,清军内部也感到事情蹊跷,遂展开严密调查寻找漏洞,不久后,汪开甲因与松昌洋行来往过密而被调查,没想到简单一审,汪开甲竟然全盘招供,连石川也供了出来。
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间谍罪一旦坐实肯定不会有好下场。为了活命,石川紧忙找到刘棻求助,而刘棻也因为怕事情败露而连累自己,便将石川藏在了家中隐匿。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几天石川还是被揪了出来。
人是抓住了,可这并不是结束,反而是一个艰难的开始,当时谁都知道刘棻与李鸿章的关系,没有中堂大人的话,这样的案子又有谁敢拍板定罪呢?于是拖来拖去,竟成了桩一直处在“审理中”的悬案。
可是,不定罪并不代表没有人知道,因为事情牵扯太大,而李鸿章又闭口不言,所以不管是好事者、激愤者还是朝中政敌都开始纷纷上书表示质疑,被弹劾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随着舆论的发酵,李鸿章也顶不住了,在案发的半个月后,他终于将日谍石川案正式报告给了总理衙门。
在光绪帝的亲自过问下,案子的审理得以顺利进行,至9月中旬,久违的处理结果终于拟好,并由李鸿章亲自呈与光绪帝:石川五一、刘棻处死。
半年后,甲午战败,李鸿章作为清廷全权代表签署了《马关条约》,自此背上了卖国的骂名。尽管这样实在有些冤枉他,但是在这个骂名的背后,是不是也有刘棻为他加的分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