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 文本解读如何到达课程设计呢?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发布于 2021-10-17 20:39


想来惭愧,收到李竹平老师新书已有半个月了,直到国庆假期才开始捧读。

《语文寻意:

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

 
李老师在我心中,是不像特级的特级教师。他深耕一线课堂,现在竟还去教了一年级的小豆包。他笔耕不辍,公号每天基本都有原创文章,与读者分享教育经验。他研究教学,也研究儿童,著有《儿童成长的秘密》。他平易近人,记得有一次请教他教学问题,他都耐心解答。他还很可爱。有一次,他来成都上课,课已上完已在回北京的路上,他发微信于我,说刚在成都上完课。我很遗憾,直呼:上完课才告诉我,太不厚道!哈哈,下次有机会再去听李老师的课。

这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书——《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
 
这两年来,我常常有教学设计的“无力感”。使用统编教材以后,各种各样的示范课堂精彩纷呈,各式各样的课件层出不穷,一线教师方便了许多,但同时也容易让人眼花缭乱。
 
文本解读如果没有解读到“自己的”,上课会“无感”,因此,在书的第一辑第一篇,李老师告诉我们: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什么是文本解读?就是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从不同维度理解具体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解读就是发现文本意义的过程。教师的文本解读,是在发现文本意义的基础上,进而提炼出文本的学习价值,同时对如何用“这一个”文本落实具体学习价值做出设想和规划——所以,教师的文本解读,更确切的说法是“文本教学解读”。
 
嗯,一般读者消遣阅读,读到什么解读到什么,随性就好。但对教师而言,是需要扎扎实实的文本细读的功夫。在这一篇中,李老师举例他解读《秋天》的过程。一篇简短的一年级课文,他解读得非常细致、深入。
 
先从整体上看这三个自然段的关系,也就是文本内部构造的逻辑……(后文略)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树叶、天空、大雁这几种事物,而不是选择别的事物来说明秋天来了呢?……(后文略)

再来看看几个句子的长短和节奏……(后文略
 
而后,李老师立即为读者呈现了一篇他设计的教学活动。
 
读完这一篇,我写下感受: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若没有深入、细致的文本解读,课堂自然无趣。教师,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读出学生读不到的东西,那样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成长。


李老师有什么文本解读的好方法吗?
 
有的。
 
比如,他说,文本解读从“素面相对”开始。“素面相对”是文本解读的开端,是正确打开一个文本的第一位密码数字。读前要做到清空杂念,以一个纯粹独立的读者身份与文本展开对话。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师能够“获得对文本真实的阅读体验、真切的审美感受和独立的价值判断。”
 
李老师还呈现了《故乡的元宵》和《剃头大师》解读的过程。我佩服的是,他是一边读,一边批注,一边欣赏,也一边困惑,一边批判。


素读文本,这两年来,我也是这么做的。不过我的素读,仅仅是读了一遍,准确的说,是看了一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此而已。至于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不那么写,段落之间有什么逻辑,词语运用有什么奥秘,作者要表达什么,我都没想过!更没有像李老师这样,一句一句读,写下批注,批注感受和困惑。原来,文本细读,是要细到这个程度啊!
 
“素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修炼的专业能力。它需要在素读实践中反复锤炼,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不依赖教参,不依赖别人的现成解读,就能对文本产生“感觉”,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书中,李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文本解读的“还原法”,还原事物的原生状态,发现差异和矛盾。还原人物活动的背景和情境,体会文字背后的意蕴。还原作者的创作心理,领会深层的表达意图。还原作品原貌,审视“编者意图”。
 
书中,李老师还介绍了文本解读的“比较策略”。对比是一种写作方法和策略,读的方法往往要追根朔源,看见作者写的设计和思路,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真实意图来。内容和题材一致的,可以对比,课文和原文,可以对比。运用对比解读进行文本解读,使得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对文本教学价值的梳理也更加明晰,更加科学。
 
看来,自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了,要养成文本读细、读深的习惯!
 
有时候,我觉得教参这本书写得挺好的。虽然它不能代替教师的独立解读,但借鉴别人的解读也挺好的呀!我有段时间还抄写过教参的文本解读,越抄越觉得写得好。
 
但问题是,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中间还有好长一段路啊!
 
素面相对——教学解读——活动设计,这三步,认真思考起来,是很伤脑筋的。
 
因此,在书的第二辑,李老师呈现了大量单篇文本的解读案例。每一篇,分为“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两个主要的板块,我们一线教师可以从中窥探到特级教师的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的全过程。

第三辑是李老师的单元整体解读实践,也是大量的大单元整合的案例。第四辑是文本解读的课程价值。神话、古诗词、儿童诗、小说、童话、说明文、散文,都有。
 
其实,关于文本解读的书蛮多的,很多书角度新颖,解读深入。李老师这本书,我看见的是“过程”。
 
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值得一读的地方,那就是我努力呈现了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让阅读这本书的老师清晰地看到,文本解读是怎么成就课程设计,进而让课程落地的。”
 
是的,一线教师,需要看见过程。有了过程,就有了思考的方法。有了方法,付诸实践,才能在课堂上开花结果。
 
感谢李老师,如此勤奋,如此认真,给我力量。原谅我稚嫩的文字写不出这本书的十分之一好。


原创 | 虫虫      编辑  |  虫虫

●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

●语文教师要怎么去读懂一篇课文

●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短暂 / 《火烧云》教学解读

做一只
独一无二的虫子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