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 | 2021高考热点积累:北京冬奥会,绿色发展
发布于 2021-01-23 10:06
北京冬奥加油!中国冰雪加油!
■ 刘 峣
2021年01月22日07:1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成为首个既举办夏奥又举办冬奥的“双奥之城”。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冬奥会的举办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体育赛事带来的巨大挑战,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不断、力度不减。随着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惊艳亮相,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建设完工。如今,冬奥会筹办进入关键时期,中国正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赛事组织,将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以大国担当全面兑现每一项承诺。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十四五”初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冬奥会筹办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基础设施建成通车为区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国将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作为在重要历史节点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将极大提振民族士气、彰显民族自信。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必将有力推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
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在申办冬奥会之时,中国便提出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通过冬奥会的举办推动冰雪运动发展和全民健身开展。近年来,随着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推进,中国人的冰雪运动热情不断增长,更多群众走向冰场、走进雪场。冰雪项目人才体系的搭建,必将助推中国冰雪运动的腾飞,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不久之后,北京冬奥会将迎来倒计时一周年。如今,中国正精益求精、全力做好各项筹办工作,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努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北京冬奥,加油!中国冰雪,加油!
制度优势是办好北京冬奥会的最大底气
来源:新华网作者:马若虎 程媛媛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1-01-22 13:160
北京冬奥会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牵动着世人的目光。疫情之下的筹办工作进展如何?中国将向世界呈现怎样的盛会?近日,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对筹办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表达了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满满信心和殷切期待。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透过一个个可见可感的变化不难发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进展顺利,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深刻彰显。
制度优势优在上下同欲、勠力同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党和人民给予了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进程中,中国制度通过了一系列“压力测试”,交出了合格答卷。比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国内尚属首次建设,建设者迎难而上,不仅啃下了“硬骨头”,还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尽管面临新冠疫情挑战,中国仍在坚实履行申奥承诺,12个竞赛场馆克服重重困难于2020年底完工,按照冬奥会的举办要求按时交付,为处于“不确定性”之中的奥林匹克运动注入强心剂。
制度优势优在速度之快、标准之高。走近拔地而起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晶莹剔透的曲面玻璃幕墙像丝带飞舞一般灵动;登上小海陀山远望,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犹如一条在山间盘旋舞动的巨龙;在张家口崇礼古杨树场馆群,“冰玉环”牵手“雪如意”,展现着中国风的魅力……几年间,所有竞赛场馆全部完工,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许多冰雪项目从无到有,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断刷新着冬奥筹办的中国速度与质量,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贯穿在了筹办工作全过程,为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过往,冬奥筹办成果显著,充分体现了我国制度优势。展望2022,我们仍要激发这一优势,凝聚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增光添彩。(文字:马若虎 海报:程媛媛)
绿色发展赋能宜居之都
王昊男
2021年01月22日05:2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寸土寸金的CBD核心区,1.8公顷的CBD城市森林公园,小巧精美让人神清气爽;生机勃勃的城市副中心,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大气磅礴与城市一同呼吸……在北京,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城市休闲公园、城市森林、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星罗棋布。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全市城乡各类公园达到了1090个,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对比近些年来北京的卫星照片就能发现,或星星点点,或接连成片,越来越多的绿色正在与北京城融为一体。肉眼可见的改变,离不开深层次的发展逻辑,折射出发展理念的转变跃升。从聚集资源谋发展,到疏解功能求转型,再到通过生态优先为城市赋能,新时代的北京正在探索一条崭新的绿色发展之路。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回顾历史,建房造屋、取暖做饭,都离不开丰盛的林草。北京三面环山,森林覆盖率高,正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但很长时间里,人们利用生态资源的方式简单粗暴,持续的砍伐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从全力抓好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到落实水环境治理新三年行动方案,从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到推进垃圾分类……北京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普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回答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如何建设首都,成为北京发展的时代大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以首钢集团搬迁为代表,一大批工业厂房陆续迁出;以举办北京世园会为契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扎实开展。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发展理念深刻转型,生态文明理念已经融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北京最新一版的总体规划,首次将生态结构与城市结构一同规划,这不仅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绿心”制高点放眼四望,远处拔节的楼房与园中的树木正在并肩生长。尽管已是冬日,仍满是生机。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北京这座“千年古城”“千园之城”,就一定能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不断迈进。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史育龙
2021年01月22日05:2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着眼于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十四五”和未来一个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新型城镇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空间载体保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要求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更好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破除制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城市建设成为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载体,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提升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以管理创新提升城乡社会活力和韧性,以制度创新提升城乡要素配置效率;以协调为内生特点,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活力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以绿色为普遍形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以开放为必由之路,进一步扩大资源要素配置范围,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全球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享为根本目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既能创造巨大国内需求,又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一方面,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集聚要素、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基于各自主体功能定位形成的优势互补的分工关系,能够带动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引导商品和要素在不同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流动,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今天,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还能通过促进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向这些区域集聚,成为推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枢纽,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共享奶奶”老有所为也收获爱与陪伴
202101/2208:26:2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近年来,“共享”一词变得热门,甚至出现“共享奶奶”。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几位老奶奶正带着一群小朋友学剪纸,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吃饺子,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虽然孩子们一口一个“奶奶”地叫着,可这些奶奶和小朋友们并没有血缘关系。
虽然共享经济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常态,但“共享奶奶”却不是商业行为,而是公益性质的互助活动。“共享奶奶”是为了让社区老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用空闲时间帮忙照顾家长工作繁忙的小朋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满满的爱与陪伴。作为公益互助活动,“共享奶奶”值得其他社区借鉴和推广。
年轻的家长,特别是双职工家庭,他们大都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如果孩子的爷爷奶奶因种种原因也不在身边,孩子放学后,就无人看管和辅导作业。社区里的退休老人们,空闲时间比较多,如果整日里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或是一味通过打牌、打麻将来消磨时光,这对他们身心健康也十分不利。
一边是无人照顾的孩子,一边是时间空闲的老人,吉福社区则以老人和小孩各自的需求为切入点,搭建“共享奶奶”平台。参与“共享奶奶”的老人大多是子女、儿孙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或孤寡老人,她们能给孩子讲故事、教唱歌、教认字、帮忙接送孩子、一起做游戏,等等。在饴孙之乐中,老人们每天过得非常充实。孩子们的相拥和陪伴,以及年轻父母时常的看望和帮助,也满足了老人的情感需求,解决了老人的实际困难。
“共享奶奶”既让年长的奶奶照顾双职工家庭的子女,又让双职工家庭为长者提供各类关爱回馈服务,形成社区自主的“老小”志愿者互助模式。这项能够实现双赢的公益互助活动,不仅是各取所需、取长补短,也融洽了邻里关系,可谓皆大欢喜。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如何让老人们老有所为,体现自身的社会存在感,在不与社会脱节的前提下,收获更多的爱与陪伴,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共享奶奶”公益互助活动就是一个很好范例,类似互助活动多多益善。(丁家发)
线上名师太多了,“群演”又不够用了
2021年01月22日 06:31:30
来源:澎湃新闻
最近,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妇女成了网红,这个长着一张“班主任脸”的妇女竟然出现在了四家头部在线教育机构的网络广告中,而且四家机构对其身份认证却完全不一样,一会儿是“教了一辈子数学”,一会儿“做了40年英语老师”,一会儿又是教数学的。
线上名师太多了,“群众演员”已不够用了。这一幕似曾相识。
几年前,一位名为刘洪滨的“医药广告表演艺术家”,令人记忆犹新。这位百变“神医”,3年用9个“专家”身份频频亮相于各大卫视,祖传苗医传人、北大专家、养生保健专家、御医世家传人兼风湿病专家、蒙医第五代传人等多重身份不断变换……
时隔数年,“群演老名医”改行演起了名师,也说明当下线上教育乱得像当年的“卫视名医”。
在商言商。寒假将至,加之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嗅到“商机”的在线教育平台千方百计吸引生源,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四家头部在线教育机构请了同一个“老师”做广告,而且这位所谓的“名师”其实是供应商找的演员,令人哑然失笑。透过表象看本质,这种低级的“乌龙广告”,其实只是当前在线教育行业种种乱象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教育获得迅猛发展。一边是爆炸式增长,一边则面临规则的缺失、经验的不足、发展阶段的不成熟等诸多问题。两相结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在线教育的“野蛮生长”,乱象重重。过分注重“吆喝”,不好好研究内涵式发展,则是其典型表现。各种在线教育机构的广告铺天盖地,甚至大有超越时尚商品占据的广告黄金区位和时段之势,以至于闹出“群演名师”的闹剧。跟谁学、网易有道等上市公司2020年三季度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总收入的100%以上。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样的数据,耐人寻味。
在线教育的良性发展,不能一味依赖行业自觉,亟待线上线下的有效监管。2018年11月,教育部曾下发《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将线上教育纳入了监管范围。但由于诸多原因,在线教育监管面临培训内容核查难、培训预收费监管难等现实问题。
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门将持续强化日常监管,继续抓好线上机构备案审查工作,通过严格审查把好入口关。动态更新黑白名单,建立监督举报平台,广泛接受各方监督。严查严处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并通过多种渠道曝光,形成警示震慑,引导培训机构规范经营。
别让在线教育的监管“离线”,才能让家长的信任上线。“群演”从演老中医改行演名师,已经和当初的庸医专家满天飞,有的一拼了。目前相关视频已下架,但在线教育绝不能成为监管盲区,该出手时就该及时出手,否则就会误人子弟。
家庭教育立法是对“家务事”的必要干预
202101/2208:35:56
来源:光明日报
据媒体报道,家庭教育法草案日前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对未成年人有性别、身体状况等歧视,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草案还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实施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政府、学校、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促进家庭教育。必要时,国家对家庭教育进行干预。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事务,也事关公共福祉。家庭教育较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同样甚至更强的溢出效应。近年来,包括重庆、贵州、山西、江西、江苏、浙江在内的多个省份出台了各省的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中国台湾地区也于2003年通过了“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表现。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法律对于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干预和规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障碍。西方社会严辨公私领域,公权力干预家庭私域十分小心谨慎。而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家族自治,俗话所说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既道出了家庭事务的复杂性,也显示出公权力面对家庭问题时的保守和审慎。中国古代法律审慎干预家庭事务,不等于传统家庭就“无法无天”。恰恰相反,在家训、家规、家风的加持之下,许多家族内部发展出丰富多样的适合乡土和本族的法规。这些在儒家伦理影响下制定出来的家训、家规的广泛存在,是同样基于儒家伦理的公权力对于家庭私域很少干涉的根源所在。
问题在于,经过100多年来沧海桑田的巨变,传统乡土社会和家庭构成已经不同以往。不仅一些家风、家规、家训失传,维系和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聚族而居、邻里守望也逐渐消失。过去大人打孩子,孩子哭声稍大一些,族亲邻里就会过来劝架,把孩子带去自己家回避。现在的家庭以核心家庭为主,加上小区居民互不相识的现状,孩子如果遭到父母殴打,只能祈祷父母自己良心发现手下留情。但不断出现的悲剧已经显示,只靠祈祷,孩子受到有效保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更加扁平化的社会结构,需要更加扁平化的法律救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家国同构的传统,儒家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家庭规范的干预,其实阻力并不那么巨大。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尽管依然坚持家庭主体地位,但是加强政府、学校、社会的作用,尤其是通过加强立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已经势在必行。国家通过积极立法、严格执法,加强对于家庭教育这一关键领域的干预和引导,重新凝聚起家国同构的传统,也正是现代文明的正确彰显。(作者:肖罗,系教育研究者)
高校放假安排不宜一刀切
202101/2208:30:12
来源:光明日报
“非必要不返乡”“非必要不留校”“有必要可留校”“非必要不出校”……是在念绕口令吗?不是。这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各地高校提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花式放假令”。到底回不回家过年,成了不少大学生的闹心事。还有部分大学生,甚至陷入“想回不能回”“想留留不下”的尴尬。有专家指出,疫情影响下高校放假安排不宜一刀切搞“命令式”离校或留校,而应该用高水平管理服务措施,让有实际困难的学生能自主选择。
疫情当前,这个春节假期,“回”还是“留”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艰难抉择,大学生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事实上,此前相关部门早就提出高校错峰放寒假。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和相关政策的变化,针对学生回家还是留校的问题,各地高校还要有新的应对思路。
从目前来看,各地均倡导“就地过年”,而大部分高校则强调“非必要不留校”,这里面明显构成一种矛盾。一方面,我们并不是不理解高校的苦衷,让大部分学生回家,可以减轻学校在寒假期间的防疫负担。但另一方面,且不说为不便回家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服务,本就是学校对学生该尽的责任,在当前的形势下,一些学生留校,不仅符合防控要求,也有利于春季学期的顺利开学,包括毕业生的毕业和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部分高校“发个通知就把学生撵出校园”的做法,既有失人文关怀,也与整体的疫情防控要求多少存在出入。
必须承认,相比“发个通知就撵人”,“留人”无疑要复杂得多。这既包括学生留校期间的生活服务、安全保障,也包括疫情防控责任。比如,学生留校期间,到底能不能出校园,这恐怕就让一些学校“犯难”。但是,只要真心实意兼顾疫情防控需要和学生意愿,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校方完全可以与地方政府对接,按照当地统一的防控要求来做好学生留校期间的疫情防控。
常态化防控进行了近一年的时间,只要真正重视对学生需求的满足,相信让有需要的学生在学校过一个“安全”的寒假并没有那么难。应该看到,不管是一刀切拒绝学生留校,还是不顾疫情防控形势,对留校学生搞封闭式管理,抑或是通过设置层层审批让学生“知难而回”,都难免有官僚作风之嫌,也背离学生和社会对于高校的人本期待。
其实,在去年疫情期间,一些学校给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学生汇款,就示范了一种积极的人性化理念。现在,疫情尚未过去,这样的温情完全可以也应该继续保留。
当然,这也提醒一些地方政府,在做好外地务工者“就地过年”保障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大学生群体。比如一些地方已经明确要给“就地过年”人员发放红包,并提供生活上的服务,这样的政策不妨因地制宜延伸到留校大学生群体,并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在这方面,高校其实更应该成为示范。一来,大学本该是最讲科学和人文关怀的地方,相关政策的制定,理应杜绝粗暴和一刀切;二来,学校的管理行为,本身也是教育理念的展示。在对待学生留校还是回家的问题上,多一些诚意和共情之举,未尝不是一次积极的人文教育。
当然,不管是高校,还是各级政府、防疫部门,对防控措施的安排,对人员流动的要求,多一些人性化考量,将防疫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充分结合,将方案做实做细,应是起码的决策者修养。(作者:朱昌俊,系媒体评论员)
规范“霸位”更要涵养汽车文明
202101/2208:55:37
来源:北京日报
隆冬时节,许多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大打折扣,充电频次明显增多,充电车位本就供不应求,被燃油车“霸位”更是让人头痛。日前,本市公布《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霸位”治理被提上日程。
事实上,2018年5月起实行的《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就明确提出:非电动汽车不得占用电动汽车专用泊位,违反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罚。但毋庸讳言,由于执行层面的缺位,这项规定明显还停留于纸面。此番出台的新政,明确了充电站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为治理“霸位”提供了抓手。具体来看,新政给出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人防,要求充电站安排专人进行巡查和监管;二是技防,鼓励采用智能化手段进行车辆识别,最终引导燃油车、新能源车“各归其位”。
管理规范回应了民生诉求,而实操层面还需要一个推进过程。毕竟,安排人工监管也好,更换智能设备也好,对于充电站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何确保其有充足动力参与其中?又怎样考核充电站是否履职?此外,充电站仅是新能源车充电的场景之一,在小区、单位、商场等地方又该如何规范停车秩序?从这个角度看,还需要探索更多因地制宜的治理手段。去年起,本市交管部门正式上线“随手拍”,鼓励市民随时随地举报乱停车、违规占道等行为,是否可以考虑将“霸位”也纳入其中?
话说回来,分类有序停车本不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充电车位与其他车位的外观明显不同,且附近都有“禁止燃油车占用”的醒目提示,要说司机看不到或看不懂,那纯属装糊涂。之所以出现乱停乱放的问题,根本上还是同理心和规则意识缺失。在强化监管的同时,更要进一步涵养汽车文明,其要义在于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特别是在没有监管惩戒的情况下,同样遵规守矩,承担起必要的公共责任,这样人与人的相处才更加和谐,公共空间才更加有序。
让更多人开上车,是发展;让车与社会和谐共生,是文明。目前,北京汽车保有量超6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40万辆左右。创新手段治理乱象,涵养文明规范秩序,关乎所有人的获得感,更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应有的文明底色。(崔文佳)
网络水军亟须司法强力“甩干”
202101/2208:54:26
来源:北京晚报
对臭名昭著的网络水军,天下苦其久矣。资深网友可能还有些辨识能力,能自动“脱水”,更多的网络用户则难免上当受骗。正因为如此,公安机关对于披着科技公司外衣的网络水军们一直保持了高压打击的态势。2020年,仅广州市警方就抓获“网络水军”犯罪嫌疑人200余名,关停涉案网络平台账号14000余个。
然而,水军们天然对于规则漏洞以及商业利益嗅觉灵敏,他们不断变换手法,造成外界难以对其概念与行为进行定义和界定。而其成本的低廉又使得水军买家络绎不绝,花小钱撬动巨大舆论风潮的案例屡见不鲜。正因如此,才有很多一再反转的热点事件,极大地消减了社会信任度和人们的同情心、正义感。这些人对于互联网健康发展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危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网络水军”已经形成了黑色产业链,对他们的打击也应该是全流程、全链条的。对雇佣“网络水军”从事违法活动的企业和个人,更要严惩不贷。“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只有多管齐下,常抓不懈,才能斩断黑产链条,让不法分子付出应有代价。
不能纵容“养号控评”虚增流量
202101/2208:26:21
来源:广州日报
为泄一时私愤,家长刘某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虚假信息,谎称自己女儿被老师体罚致吐血抢救,而且图文并茂。刘某还找到网络推手,花费760元将这一条虚假信息炒成5.4亿阅读量,一时引爆舆论,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近期,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对这起网络散布虚假信息案进行审判,刘某及网络推手受到了法律严惩。
案件虽然尘埃落定,但由此牵扯出“养号控评”虚增流量的灰黑产业链不得不警惕。有媒体预估其整体规模恐达千亿之巨,涉及面广且数量庞大,在互联网这棵大树下盘根错节。比如,案件中刘某只是通过简单的网络检索,就找到了网络推手。有记者调查也发现,如今检索平台上搜索相关词语,就能显示千万条以上的链接,有的更是“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就是网络推手公司,丝毫不加掩饰。
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金钱,有利益自然就会引来逐利者。但为何这些制造虚假流量的不法网络平台敢如此明目张胆?一方面,与当前法律尚未完善有关。目前,虽然从法律层面上,网络虚假流量根据不同事实和行为性质可能会违反多项法律规定,但涉及面较为零散。有专家指出,尤其在刑法领域,相关违法行为仍存在一定的认定困难。这让处罚难打其“七寸”。另一方面,监管打击难度较大。这些流量制假的网络平台,大多技术含量不高,即使被查封网站,重新注册一家空壳公司,几台电脑、几部手机,一套代码,一家网络助手公司换个马甲又开张了。此外,有不少网络黑灰产业甚至租用境外的云服务器和雇佣境外人员从事相关违法行为,监管打击容易陷入鞭长莫及的窘境。
整治流量造假网络黑灰产业,还有赖于法治化、多元化治理。虚假流量看似小打小闹,实则极易异化成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风险隐患不容小觑。除了要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工作,还应从行政、司法及社会治理等层面多管齐下。要打击流量黑灰产业,必须步步紧逼打压其生存空间。在实践中,不妨多考虑从需求端入手,让购买假流量的人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不敢有需求,自然也就没有相应服务。
2021高考小说满分学案
专题 |2021届高考作文复习:“时代偶像”主题练
专题 | 2021高考热点追踪:网红文化丁真系列素材(5篇)
专题 | 2021高考语文必备高调旋律:每个人都了不起
专题 |2021高考预测第一弹:载人航天精神(解读+时评)
专题 |温暖治愈的《心灵奇旅》有11句值得被摘抄的台词
专题 | 《送你一朵小红花》多角度金句:相信美好,人间值得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