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解读(七下)

发布于 2021-10-17 23:23

<铭>

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骈体>

与散文相对而言,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水不在深有龙

则:连词,用于后面的分句,表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就”。

有仙则列前茅  欺世盗  莫其妙  不一文

灵斯是陋室惟吾德苔痕上阶

则:连词,用于后面的分句,表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就”。

惟吾德:甘之费  德艺双  桂馥兰  无无臭

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可以:固定结构,“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

          连接“可”和“调”,可译为“用来”“来”。

之: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乱耳无案牍劳形南阳诸葛庐西

之: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子云亭孔子云

何: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可译为“什么”。

之:助词,放在倒置的动兵短语之间,宾语提前的标志。

【虚词】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得”,

     中心语和补语之间,补语的标志。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倒装句)。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7.嵌在姓名中间,专用名词之间,无实义。

8.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三)动词,到……去

【人物

1.刘禹锡,字梦得,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九年,刘禹锡进士及第,步入仕途。贞元末年,加入“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长达二十三年。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被追赠户部尚书。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被贬谪二十三年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发,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2.子云,即扬雄,字子云,西汉官吏,西汉晚期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古文字学家、儒学家和汉赋代表人物。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是继司马相如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汉赋四大家之一。扬雄因口吃不曾为师教学,没有弟子帮他传承,但他在2500年的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刘禹锡         图片源自网络

<说>

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

水陆草木花可爱蕃晋陶渊明

之: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有此属性的事物,可译为“......的花”

独爱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独爱莲出淤泥不染濯清涟

之: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不妖中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外直:一窍不  水泄不通  透古今  无师自

香远清:老当壮  集思广  相得彰  穷且

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焉: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可译为“啊”。

谓菊花隐逸者也牡丹富贵

之: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者也:固定结构,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者”表示有此属性,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也”上,

           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者也君子者也噫菊爱陶

者也:固定结构,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者”表示有此属性,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也”上,

          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之: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之:助词,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后鲜有闻莲爱同予牡丹

之:助词,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者:代词,表示有此属性,可译为“......的人”。

何: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做宾语,可译为“什么”。

爱宜众矣

之:助词,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乎:用在句中,表停顿,不译。

【虚词】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的作用,相当于“于是”“于之”,有“在那里”“从这里”之意,多用于缺补语或宾语的陈述句末。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二)代词

1.相当于“之”,用在形容词词、动之后,用在动词后直接作宾语,

  表他称、表远指,可代人、代物、代事,和“之”相当。可译为“那里”。

2.表疑问,相当于疑问代词“何”,一般在疑问句中动词之前。

  可译为“哪里”“怎么”。

(三)语气词助词

1.句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了,啊,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舒缓、停顿,相当于“也”。

3.作词尾、词缀、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地”;动词前可译作“......地”。

副词,乃、则。

1. 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常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2. 用于叠音形容词后面,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

3. 前边有“如”“若”相应,中间插入词或词组,组成“如......焉”格式,

    相当于“一样”“那样”。

【人物】

1.周敦颐,字茂叔,原名周敦实,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谥号元公。周敦颐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2.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周敦颐            图片源自网络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河二

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在”。

石兽并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那里”。

二石兽水中竟不可得以为

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以为:固定结构,复音词,可译为“认为”。

二石兽:之不得  精益精  旁俊彦  不忮不

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

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笑曰

之:代词,“这件事”,指顺流而下寻找石兽却没有找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介词,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

暴涨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乃: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

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在”。

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众服确论一老河兵闻

不亦乎:扑不磨  沛流离  持危扶  言语倒

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为:动词,可译为“认为”。

之:代词,可译为“这件事”,指讲学家指导怎样找河中二石兽。

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上流

之:代词,指代“失石”,落水的石头。

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到”。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反激力必石下迎水处啮沙

其:代词,指代“水流”。

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

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坎穴渐激渐深至石半石必倒

为:动词,可译为“变成”“形成”。

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下流

之:代词,指代落水的石头。

颠求地中不更颠如其言果得

之:代词,指代落水的石头。

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

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其:代词,可译为“它的”,“它”指天下之事。

不知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其:代词,可译为“它的”,“它”指天下之事。

者:代词,表示有此属性的人,可译为“......的人”。

【虚词】


一)介词

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和对象,可译为“到、在、从、向、对于”等。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所自,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对象或结果,可译为“向、给、到、从、自、在”,

   “在······方面”“从······中”等。

3、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在于”。

4、介词,由于与其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表示补充说明,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在句中作补语。可译为“向、对、对于”等。

5、介词,表示被动,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6、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与、跟、同、和”或不译;放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译为“比”,有时译为“胜过”。

7、介词,比。

动词

1. 往、去,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2. 取,例:“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3. 如,好像。

(三)词缀用在动词前,无意义,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诗经•葛覃》

固定结构/复音虚词

【于是】

1.做介宾短语,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放在句中或句末,

  相当于“于+此”,视语境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对此、从此、因此”,“在......上”,“在......方面”等。

2.连词,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见……于】表示被动

【人物】

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代文学家、官员。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嘉庆十年病逝,时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谥号“文达”。

【文言文称谓】

1.尊君:敬词,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谦词,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3.白丁:出自“白徒”和“白屋”。“白徒”指没有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白屋”指平民百姓住的房屋。汉代按照等级制,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准涂饰彩绘,都露出木材本色,故称“白屋”。“丁”是对成年男子的称呼,男子成年后要担当赋役,开始称为“丁”。成年的年龄标准历朝历代不太一样,把“白屋”和“丁”放在一起,就是“白丁”。“白丁”的称呼开始于唐朝,唐诗中经常出现。

4.尔辈:与“汝辈”是近义词,指“你们”“你们这些人”,是上级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的用语,有时有贬义。“尔”,在古代汉语中有“你”“你们”的意思;“辈”,家族的世代,泛指人际的一种先后次第。

                  纪昀                         图片源自网络

天高地阔   行止从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