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刚经》第十三品

发布于 2021-10-18 14:34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①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这个时候,须菩提对佛说:世尊,这部经叫什么名字?我等如何奉持?佛告诉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为什么这么说?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须菩提说:非常多,世尊。须菩提,这些微尘,如来说它们并不实有,只是方便使用叫它们为微尘;如来所说的世界也是一样,也不是实有不变的,只是临时的假名安立。也只是方便使用而称为世界。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可以见三十二相好的色身就以为见到真如自性了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见三十二相好的色身就以为见到真如自性。为什么?如来说三十二相好的色身是因缘和合的,可生灭的,假名叫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数量的自己身体用来布施,如若有人在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所获得福德更多。”

金刚经 王菲 - Smile Angel

【解读】
      2017年,我第一次悟到点东西,就是因为这品中的“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记得我以前在某平台当预测主播时,有很多朋友和粉丝,后来明白了真理的重要性,我就把预测这事放下了,专心学习佛法,偶尔有心得体会就会在直播中跟大家交流分享。当天晚上有个朋友跟我说,主播你是道家的人,怎么还讲上佛法了。我跟他说在真理这块都一样,但是他说,今晚你只能讲道家经典,讲一句佛门的,我们都不听。我琢磨一下,那就讲《清静经》吧。讲到“观空亦空,空无所空”之时,一下豁然开朗。明白心经里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的含义。紧接着又联想到这品中的话。在这部经典里,最小的单位叫微尘,最大的单位叫世界。不论是最小的还是最大的,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道家有一句“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说的也是此理。那个究竟的本体,不在特定的哪个地方。每件事物的本质,也可叫万物之基,万物开端之首。不论称它为“空”还是“道”。其意义都是一样的。

 

那再回到这一品所讲的。其实每当我看到俩人的对话都是为了方便后人修行和注意重点的时候,都是非常感动。这完全是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利益众生的思想。比如须菩提长老问,我和后人怎么奉持此经。这部经叫什么名字。佛陀就告诉我们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的意思,我们在第一品中就翻译过它的含义,能断一切,不被一切所摧毁。什么能断一切,是指的真理真相永远不会过时,不会断灭。我们又把真理真相当成最究竟的智慧。所以智慧不是脑袋反应快啊,不是聪不聪明啊。也不是什么学历高不高,更扯不上什么社会地位。所以各位不必被这些相误导自己,让自己没有信心。真理不会因你个人原因或者环境原因而改变。你理不理它,它都在,恒长在我们身边。参与不参,悟与不悟,它都在。就那么自然的体现着。最重要的是我们主观上愿不愿意去理解它。就如同此经所讲,是否愿意奉持。所以我说它简单也是最困难的,困难也是最简单的。佛陀太了解我们了,怕我们在奉持此经时依然着相,依然有所担心。他老人家来一句,你看我长的这模样是不是就能当成如来自性?如果不能,您又接触了此经,别说佛陀活着在您面前,您不能着相,又何必四处乱拜?

佛陀的比喻实在太有意思了,先是说七宝布施,又说全世界的七宝布施。现在又拿身体当布施。依然还不如去理解此经,追求真理重要。不是说在我们没有解脱之前,就非得把自己弄得浑身伤痕累累的,才称之为所谓的精进。因为每个人的修行方法不同,不能一味而言。除非遇到具德的师父,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我忘了之前是哪个活佛说过的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有些人一生没有对经文深入,在做四加行还没做完寿命就没了。他说,加行是那些对觉照提不起来者再去做的,不用所有人一上来就去加行。我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感触是非常大的。如果方向不明确,就去修行,那基本就成了盲修瞎练。自己也不知道干啥,而且越做越感觉不自信了。一堆功课没做完,会感觉离解脱就很远。说是自己有愿力,而这个愿力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动力,变成了一纸空谈。久而久之,就苍白无力,两眼无神。情感变得枯木寒潭。楞把这种死气沉沉当成清净无为,实在叫人痛心。修行人的情感应该是活水源头,自然又自在的才对。不是相上的功夫,内心应是广阔无边,情感丰富的。梦参老法师就讲过他的修行案例。他当年出家,听别人讲经,他听不懂,师父让他磕头,半年后,他突然能听懂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其含义却非常大。如果您现在对经典能够深入,就制心一处去理解,去参悟。如果不能,先去凑足自己的福慧资粮,再回到经典中深入。总之,对于修行人而言,经典就是方向和方法。如果没有方向和落地的方法,那就太可怕了。修行不是按照我们自己的假想和意愿的,如果那样能成,就会永远有个“我”的存在。围绕一个假我去修行,离“无我”之智就完全背道而驰了。所以我们要切记切记,悟道之前的方向是最重要的,哪怕是经中四句偈等。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