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后记

发布于 2021-10-18 15:57

语文百分百课堂

与你一起遨游知识海洋

积累基础知识

目标一:积累基础知识

1.作者作品积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生字词积累。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miǎo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诓kuāng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pū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


了解写作背景

目标二:了解写作背景和议论文知识

1.由预习一引出本文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28日至5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8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极抗战推卸责任。

  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资产阶级的错误论调,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2.由预习二引出议论文知识。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来说,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分析论证思路

目标三: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1.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板书提示文章大致思路,请同学们根据思路划分文章层次。

 树靶子(摆出对方论点和论据),驳论证,立己论,得结论。

2.根据同学们回答,老师明确本文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2):树靶子。摆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第二部分(3~5):驳论证。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6~8):立己论。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9): 得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3.阅读第一部分,找出对方论点和对方论据

对方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4.阅读第二部分,分析作者批驳过程。

中国人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因此,失掉的是“他信力”;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发展”自欺力“,从而论证了对方的论据根本推不出对方的论点。

5.阅读第三部分:找出作者的论点和论据。

作者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分析论证过程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例子和作用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分析本文语言特色


目标四:了解语言辛辣的讽刺性。

1.本文副词的运用很有讽刺意味。

如第一自然段中的副词:“总”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得意、夜郎自大的样子。“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体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2.仿拟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讽刺意味。

“他信力”指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它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新词,属于修辞中的仿词,一字之差,使文章妙趣横生,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

3.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反复、排比:第一自然段中,三个“事实”,构成排比,使句式整齐,加强了语气。同时也是反复的修辞,既交代了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又用三个“事实”肯定对对方论据的正确,为下文批驳其论证过程做铺垫。

比喻: 

“脂粉”喻统治阶级的欺骗宣传;

“筋骨和脊梁”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革命力量。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第二题

本文运用的是驳论证的批驳方式。在3—5段中,作者先承认对方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由对方论据只能推导出中国人丧失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不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因而批驳的是对方的论证过程。

第三题

1.三个“事实”,既交代了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又用三个“事实”肯定对对方论据的正确,为下文批驳其论证过程做铺垫。

2.“他信力”指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它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新词,属于修辞中的仿词,一字之差,使文章妙趣横生,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

3.上文中与之呼应的话: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②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含义:“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革命力量。

这句话的含义是指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中国脊梁的所作所为。

第四题

1.

仿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热爱和平的人,有一身正气的人,有为民图利的人,有舍身为国的人……即使岁月流逝,也掩不住他们明珠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精神。

2.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第五题

参考示例:

正方:逆境有利于人成长。逆境不但可以锻炼、提高人应对各种难题、挫折的能力,而且可以磨炼人的心志,使人更加坚强理性。

反方:逆境不利于人成长。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失去自信,甚至可能使人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